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安全管理论文
2023
安全管理
论文
探讨
生态
伦理
视野
环境
失衡
问题
探讨生态伦理视野下的环境失衡问题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发生的矛盾在不断加深,环境失衡问题严重。纵观历史与现代,造成环境失衡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新世纪生态危机的警钟时时在耳边响起,生态伦理新思维是根治环境失衡的关键,只有采用生态伦理的新思维方式来治理环境失衡问题,才能开拓新视野,采取新方法,彻底根治环境失衡问题。
关键词:环境;失衡;原因;解决;生态伦理
人类是地球上生物开展和进化的最高产物,是食物链条中最高的一环。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活动、生存方式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使得环境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生产动力规模的扩大,科学技术、工程技术手段的开展,创造了大量自然界自身不能自我分解、自我消化的物品,使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发生了矛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失衡问题。本文试图从生态伦理的视角重新审察环境问题,寻找解决环境失衡的生态化的方法。
一、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失衡问题
环境失衡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造成的地球上各种生物之间、动物与植被之间以及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平衡关系的被打破,造成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被破坏。环境失衡问题实质上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的被破坏,因此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环境脆弱的开展中国家。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在向农村蔓延。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各方面和谐开展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经济的高速开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1.大气污染问题
在当今世界中,人类每年向空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有62亿吨之多,其中最严重的是亚太地区,有21亿吨,欧洲和北美也各有16亿吨。造成了南极上空的臭氧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减少了10%。2022年,臭氧层空洞的最大面积已到达2.8万平方公里。太空射线通过空洞直接照射到地球上造成了南极冰川的融化,造成了患皮肤癌的人数大量增加。
2.噪声和固体废物加剧
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标的噪声环境中。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已累积70亿吨,每年仍以六七吨的速度增加,垃圾“围城〞现象十分普遍,受污染耕地达1.5亿亩以上。危险废物大多未有效处置,随意堆放形成重大环境隐患。
3.水源污染形势严峻
在世界范围内,全球有一半的河流被严重污染,有11亿人得不到平安卫生的饮用水。有80个国家,其人口占全球的40%,严重缺水。据统计,全球有四分之一可预防的疾病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七分之一的死亡仅仅是由于没有干净的饮水和卫生设施造成的。海洋污染同样不可无视,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不到60公里的地区,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甚至旅游开展对海洋造成严重污染。另外,有三分之一的鱼类因为海洋污染和过度捕捞已经灭绝。
4.耕地减少,土地沙化严重
由于30年来全球人口增长了22亿,人类活动范围急剧扩大,全球已有15%的土地退化,其面积相当于美国和墨西哥的领土总和。每年还有1000万公顷可灌溉土地被荒废。非洲和亚洲热带雨林目前正以每年1%的速度消灭,这也导致大量鸟类和动物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
5.森林草地的减少,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型增长和质量下降并存的变化趋势,生态系统较强的天然林和防护林的面积有所减少,草地面积持续。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每年流失土壤的总量到达50多亿吨,相当于1000万亩土地被土地剥走了1厘米厚的表土。而据科学研究,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1厘米厚土壤需要100-400年。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几乎等于全国一年化肥产量。过去50年,因水土流失而损毁的耕地达4050万亩,对耕地平安和粮食平安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对环境失衡问题的原因分析
环境失衡问题是几百年来与人类活动的加剧密不可分的,结合历史与现代等因素来分析,造成环境失衡问题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
1.生活规模的扩大与环境承载力有限性的矛盾
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就不停地向自然界索取,同时引发出环境问题。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开展,环境问题也随之突出。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叶,第一次产业革命相继在各国完成,生产力迅速开展,人口急剧增长,人类社会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扩大,人们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和对自然环境的干预能力越来越大,资源消耗和排放废气物大量增加。同时有由于人对于环境和环境保护认识的局限性,致使环境问题愈演愈烈。
2.对资源需求的扩大与不合理利用的矛盾
非再生资源面临耗竭。当代社会对非可再生资源的需求巨大,由于其蕴藏量在一定时期内不再显著增加,而石油、天然气和煤等矿物非可更新资源,其利用率仍然很低,循环利用水平不高,尽可能用可更新资源代替,使用的寿命短,正迅速耗竭。
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难以自然净化。对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应限制在其再生产的承载力限度内,同时采用人工措施促进可更新资源的再生产,特别应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命的支持系统,保证可更新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但是事实正好相反,但是广阔的贫困地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遭到破坏,并形成了恶性循环。
3.人口的膨胀与生活水平提高的矛盾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开展,人口的出生率不断增加,死亡率不断减少,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趋势,由此以来,对资源的需求率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另一方面资源又呈现出相对短缺的趋势,这就造成了在资源利用上的供小于求。同时,随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环境失衡、恶化问题。
4.政府政策的误导
在环境失衡问题上,政府政策导向的错误,造成了传统的治理方式的缺陷。由于旧的开展观念存在,在开展过程中只追求较快的增长速度,而忽略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GDP的增长,开展经济不重视环境保护,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现行环境监管体制、监管能力、考核体系不适应新形势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有效的鼓励政策,污染治理市场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都还或多或少的存在着。
三、生态伦理新思维是根治环境失衡的关键
面对愈演愈烈的环境失衡问题,只有采用生态伦理的新思维方式来治理环境失衡问题,才能开拓新视野,采取新方法,彻底根治环境失衡问题。
1.生态伦理新思维的涵义
生态伦理新思维是指人们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规律,提升为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把生态伦理的规律上升为一种自觉的伦理责任和道德义务,来指导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和谐共存,良性互动,可持续开展的新型关系。
生态伦理思维是研究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科学思维方法。“生态伦理〞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生态式的,要把生态问题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其首要特征就是扩大了人类的道德责任范围,将道德关心的视野从人拓展到整个自然界,研究人对自然的伦理关系,以及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2.生态伦理新思维的根本原那么
生态伦理新思维是建立在后现代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新时代的思维方式,是立足于人类与其它生物,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的生存状态的思想方法。
生态伦理新思维的根本原那么是多元思考和和谐共存。多元思考是指从植物、其它动物、人类以及三者共同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四个纬度思考问题,打破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单一思维。
3.实现生态伦理的途径和方法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具体实施:
第一,转变绝对人类中心主义旧思想,树立生态伦理新观念。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随着工业化的开展,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痛定思痛后,我们要树立生态伦理新观念,应该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的地位,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开展。
第二,控制企业环境指标。解决生态问题的最根本的方法是要做好产业引导,把产业开展引导到可持续开展上来,从根本上转变资源依赖上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加大生态效益型产业比重,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第三,加强政府的环境立法和保护环境的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审计制度,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力度,做好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资源开发“三同时〞制度。
第四,加强规划,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平衡。国家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科学开展生态建设,继续落实方案生育政策,严格控制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对有利于生态保护的长期投资工程在政策上给予优惠支持,中央政府主要负责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天然林、天然草地的保护与恢复和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投入;各级政府应增加生态环境的投入;积极引入社会各方投资,逐步建立流域补偿、资源开发补、遗传资源惠益共享的生态补偿机制。
第五,提高民众的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把环境保护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加强对民众的引导,一方面要使生态观念根植于民众,使全民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以生态眼光、生态要求来指导各项工作。我们应根据生态文化的要求,重新认识主体性的内涵,建构生态主体论,发挥主体协调人—社会—自然关系的作用,使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新世纪生态危机的警钟时时在耳边响起,共同生存于这个蓝色星球,无论国家元首还是普通百姓,都是地球村的公民,都有义务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
[参考文献]
〔1〕王素娟,生态文明——人类的必然选择〔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社版)2022,(3):40-41,56.
〔2〕唐孝炎.绿色奥运与大气环境〔J〕.科学中国人,2023,(12).
〔3〕方盛举,李韬. 论马克思自然理论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启示,2022,(3):25-27.
〔4〕史玉成,杨红.论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22,(2):76-79,107.
〔5〕高吉善,王艳萍.西部开发中心的生态环境及保护〔I〕.西部论丛,2022,(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