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寒食节纪念谁.docx
下载文档

ID:883057

大小:10.85KB

页数:3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寒食节 纪念
寒食节纪念谁   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   寒食节在每年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后的105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到两天,又有“禁烟节〞、“冷节〞、“百五节〞之称。因寒食节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一、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春秋初期的晋国,内乱不已,晋国公子重耳为避祸,出国逃亡19年,尝尽了人世间的艰辛。在这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不离左右。有一次,他们断炊绝粮,陷入困境,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供重耳食用充饥。后来重耳回国,做了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接着,晋文公对一直跟随自己逃亡的臣僚论功行赏,唯独把介子推给忘了。介子推也不向晋文公邀功请赏,而且更不耻与那些挟功求禄的势利之人同朝为臣,就带着母亲隐居到今山西介休县内的绵山。晋文公知道后,追忆起介子推的忠诚,十分懊悔,就亲自去请介子推下山。介子推却躲起来,坚决不肯与晋文公见面。为了逼介子推出山,晋文公就下令火焚绵山。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宁愿被火烧死,也不肯出山,结果他与母亲双双抱树而死。文公见烧死了救命爱臣,疼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寒食节从春秋起,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还要早358年。虽经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屡次禁断,却屡禁屡兴,蔓延全国。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二、寒食节习俗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着,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思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6.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工程。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8.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我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