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高
历史
焚书坑儒
辨学法
指导
“焚书坑儒〞辨
两千多年以来,史家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谴责之声不断。焚书坑儒作为秦始皇的一大暴政似乎已成铁案。现行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无论是中学的,还是大学的,都会讲到焚书坑儒。像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说:“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专业系列教材中国古代史第四章第一节“秦朝的建立和开展〞,说:“焚书坑儒,在当时对刚建立起来的统一国家政权的稳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手段是残酷的、后果是恶劣的,不仅堵塞了言路,箝制了思想,而且大量先秦文史典籍被燃烧,给中国古代文化的开展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对于这桩所谓的铁案,笔者以为尚有区分章明的必要;而区分章明的目的,不在于翻案,只在于求真务实,因为求真务实是史学安身立命的根底。
先说“焚书〞,此事确有。关于秦始皇焚书的来龙去脉,史记·秦始皇本纪讲述得清清楚楚:
(秦始皇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弟子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弟子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那么力农工,士那么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那么各以其学议之。入那么心非,出那么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那么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假设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秦始皇一个“可〞字,开启了一场燃烧民间文史典籍、禁止私学的浩劫。
怎么看待这场文化浩劫呢?
汉代学者普遍认为,秦始皇“弃礼义,任刑法〞(伍被语)。他们的观念对后世影响极大。至今不少著述讲到秦始皇焚书都表达了其目的在于灭绝儒学,专用刑法的思想。其实,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
战国前期,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势如冰炭,两不相容。儒家政治着眼于管理“人〞,主张通过“仁义〞诱导的途径,塑造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从而实现自家的政治理想。法家政治着眼于完善“物〞,即富国强兵,主张通过“刑法〞强制的途径,标准社会,从而到达自家的政治目的。然而,诸子百家在长期辩难争鸣中,相互取长补短,吸收借鉴,到战国后期出现学术融合的趋势。学术融合是政治统一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
第一个肩负起学术融合使命的是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的儒家巨子荀况。学术界公认荀子的学说兼采了诸子的精华。郭沫假设先生称荀子开创了儒学为“百家总汇〞的先河。特别要指出的是,荀子纳“法〞入“儒〞,以“儒〞统“法〞,提出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社会政治主张,是为建设新兴封建统治秩序效劳的。
荀子曾应秦相范睢的邀请访秦。秦昭王会见荀子,问:儒家究竟对国家有无益处?荀子非常肯定地答复:“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人主用之,那么执在本朝而宜;不用,那么退编百姓而悫,必为下顺矣。〞又说:“儒者在本朝那么美政,在下位那么美俗。〞听完荀子的答复,秦昭王称“善〞。这是儒家思想在秦国的首次正面宣传,并且取得了秦国最高统治者的好感。荀子还向范睢指出秦国“无儒〞的问题。这肯定会引起秦国统治集团的深刻思考。
第二个肩负起学术融合使命的是吕不韦。他原本是卫国大商人。吕不韦把囤积居奇的商业策略用于政治,资助沦为质子的异人当上秦庄襄王,而他自己那么成为秦国丞相。吕不韦是干大事业的人。他一生干过好几件大事,编纂吕氏春秋就是其中之一。
史记·吕不韦传记载:“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嘉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司马迁认为,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是与著名的战国四公子攀比,这是被外表现象所蒙蔽的浮浅之见。作为政治家的吕不韦,他能够突破学术派别门户的限制,在预见到统一趋势即将来临的同时,又清醒地看到单独任用先秦诸子任何一家的思想为指导,都不能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一统帝国,必须博采众长,重新整合诸子百家。吕氏春秋编纂的意图是为实现秦国一统天下的政治愿望奠定学术根基。这个意图在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中透露得很清楚:“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汉书·艺文志将吕氏春秋归为“杂家〞,这是只看到它综合诸子百家的一面,而没看到它以儒家为主的另一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是书较诸子之言独为醇正,大抵以儒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与孔子、曾子之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正像郭沫假设在十批判书中所说的,吕氏春秋“关于政治理论的系统大体上时因袭儒家。〞
战国后期,这两位肩负学术融合使命的人物,无独有偶,都跟秦国发生直接联系;他们会对秦国政治产生什么影响呢?
众所周知,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秦国独尊法家,造成荀子所谓的“无儒〞局面。“无儒〞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秦国没有儒家人物,再是儒家思想在秦国政治生活中没有地位。而这种“无儒〞局面在秦昭王以后却发生了改变。
这种改变,我们可以举出几件史实加以说明。
第一件是秦国博士制度的建立。秦国博士制度是仿效战国时期东方鲁、宋、魏、韩等国的博士制度而建立的。所不同的是,东方诸国的博士制度来自尊贤传统,博士与国王的关系犹如师友,而秦国的博士制度来自政治需要,已经纳入官僚系统,博士与国王的关系式纯粹的君臣。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秦博士是奉常的属官,秩比六百石,员额多至数十人。史书记载秦博士的执掌有三:一是“通古今〞(汉书·百官公卿表);二是“教子弟〞(续汉志)或“典职教〞(北堂书钞六十七引晋书郭璞语);三是“辨然否〞(艺文类聚引应劭汉官仪)或“承问对〞(续汉志)。这三项职掌,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博士们将掌握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历代统治经验奉献出来,为现实政治效劳。秦博士可以参政议政,史记讲述帝号之议、立诸子为王之议、刻石颂秦德之议、封禅之议,都有博士参与其间。数十名博士成分不一,儒家占多数,也有的不是儒家,像卢敖是方士、黄疵是名家,还有“占梦博士〞的头衔,可能属阴阳家。
秦国博士制度建立于何时?史籍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说它建立于秦昭王会见荀子之后。有关秦博士的最早记载,见于说苑卷十四至公:“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这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之后的事。考虑到任何一种制度的建立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在秦昭王会见荀子之后,到秦兼并六国之前,这段时间里,极有可能是吕不韦拜相以后,招徕天下贤士,为了给他们一定的地位和待遇,所以建立起博士制度。招徕的贤士,儒生居多,改变了秦国“无儒〞的局面。这也可以说,秦国统治者最终接受了荀子的批评。
第二件是昭王以后秦统治者治国不再专用法家,表现出儒法并用的倾向。云梦秦简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信息。云梦秦简为吏之道强调修身正行,说:“以此为人君那么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那么忠;为人父那么茲(慈),为人子那么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殹(也)。〞君怀臣忠,父慈子孝,是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被秦统治者奉为施政的原那么。云梦秦简封诊式记载这样一个案例:父亲控告儿子不孝,请求官府将其断足流放,官府核实、照办。儒家的“孝道〞,受到秦国法律的维护,已经纳入秦国法律系统,成为教化、标准社会的工具。
第三件是封孔鮒为“文通君〞。孔鮒是孔子的八世孙。孔鮒该通六艺,秦始皇时,召为鲁国“文通君〞。秦统治者通过封爵,表达了对儒家思想的尊崇,实质上是肯定儒家思想在治理国家上的价值。
总之,昭王时期,荀子应邀访秦。昭王以后,特别是嬴政上台兼并天下前后,秦统治者采取儒法并用、刚柔相济的政策,希望得到长治久安。
然而,儒生人格流品不一,荀子就说:“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荀子·儒效篇)何谓“俗儒〞?荀子说:“逢衣浅带,结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谬学杂,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意思说,穿着蓬松肥大的衣服,宽阔的腰带束得很浅,戴着高高的帽子,只知道简单地效法古代圣明君主,这只能扰乱当今社会,胡乱学习一堆荒唐的东西,不懂得效法后代贤明君主却想统一制度,不明白要把礼义置于最高地位,降低了诗、书的作用,他们的衣冠行为已经与世俗之人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是俗儒。何谓“雅儒〞?荀子说:“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那么知不能类也;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意思是,效法后代贤明君主,统一制度,推崇礼义但贬低诗书的作用;他的言行已经符合大法,而他的智慧却不能解决法制教令涉及不到的问题,对于自己没有听过见过的事情,他的智慧也不能触类旁通,但是,他能做到知道的东西就说知道,不知道的东西就说不知道,对内不自欺,对外不欺人,并且按照这种观念来尊重贤人,畏服法令,不敢懈怠骄傲;这就是雅儒。何谓“大儒〞?荀子说:“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假设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那么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作,张法而度之,那么晻然假设合符节;是大儒者也。〞意思是,效法古代圣明君主,总括礼义,统一制度,用浅显易懂的道理去把握广博的知识,根据古代经验把握现今的形势,从一事一物的个性来认识万事万物的共性;只要符合仁义的事情,哪怕它混杂在鸟兽群中,也能像识别白黑一样把它轻而易举地分辨出来;奇怪的事物,诡异的变化,虽然从来没有听说过,从来没有看见过,它突然发生在某一地方,也能举起纲纪来应对,而且不会迟疑,不会惭愧,用法度衡量一切,犹如符节一样吻合;这就是大儒。
不过,秦始皇所任用的儒生,俗儒多,雅儒少,大儒一个也没有。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登上帝位的第三年,东巡,在驺峄山举行祭祀典礼,来歌颂秦朝的功业。于是征集齐鲁地区的儒生博士七十人来到泰山脚下。这群儒生中有人议论说:“古代封禅使用的车子要用蒲草裹上车轮,因为害怕压伤山上的草木土石;地面还要清扫干净,再用枯草和麦稭做为垫席,然后祭祀,说这是容易遵循的。秦始皇听到这番议论,认为怪异,难以采纳施用,从此讨厌儒生。这可以说是秦始皇下焚书令的前兆。
上面所述,是秦始皇下焚书令的大背景。了解了这个大背景,再看秦始皇的焚书,就不难发现其目确实实不在灭绝儒学,而在禁止私学。
建议焚书的李斯,是儒学大师荀子的门生。他不会不懂得儒学的价值,非要灭绝儒学不可。他的建议中有几句至关重要的话:“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