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公共财政结构下积极财政对策研讨.docx
下载文档

ID:880767

大小:21.57KB

页数:9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公共财政 结构 积极 财政 对策 研讨
公共财政结构下积极财政对策研讨 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展,在我国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成为人们的共识。202223年下半年,面对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再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有效阻止了经济的下滑,实现了经济复苏。但是,目前经济复苏的根底并不稳固,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时机还不成熟,适应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需要,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控方向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文在回忆我国公共财政理论开展演变的根底上,立足积极财政政策实践,指出了新时期进一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应掌握的原那么。 关键词:公共财政体制积极财政政策原那么 我国公共财政理论的开展演变 (一)方案经济下的公共财政理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指导,借鉴苏联财政管理模式,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实践,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方案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理论,即“国家分配论〞。在方案经济体制下,“国家分配论〞以财政活动满足国家职能需要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通过透过财政的现象抽象出财政的本质,认为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根本属性是公平性和利益集团性(或阶级性)。这一认识不仅正确揭示了财政的本质、主体、目的,并且搞清了财政分配与其他分配形式的制约关系,这具备了独特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国家分配论〞狭窄化的倾向,它片面强调财政分配的独立性、强制性、无偿性、效劳性,其代表形式就是方案经济时期出现的无所不包的“大一统财政〞,由此其局限性也逐步为人们所认识。 (二)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理论 1992年,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国财政学界开始注重对源于西方的“公共财政论〞的认识与辨析。在保存“国家分配论〞原有理论精髓的根底上,国内学者吸收了大量市场经济的内容,对自身的研究方法、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等进行了修正、补充和完善,我国财政理论研究与西方财政理论在相同的经济根底之上出现了融合,对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公共财政论〞的认识得到清晰化和具体化。 1998年12月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我国建立公共财政根本框架的思路及相关原那么,包括以下四个要点:一是调节市场资源配置;二是保证公共支出;三是促进公平分配;四是做好宏观调控和转移支付工作。其后,各个方面对公共财政的讨论得以全面展开,并最终将其明确写入了中央全会的文件和国家开展规划。从1998年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到2022年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再到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逐步成为党、政府和广阔人民的共识。 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 (一)1998-2022年的积极财政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强调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面对1997年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于1998年果断决定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增发国债等手段筹集资金,1998-2022年我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20230亿元,用于交通通讯、农林水利和生态保护、城市设施等根底建设。实践证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于遏制通货紧缩趋势,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短期政策的长期化,积极财政政策的负面效应也逐步显现出来:连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中央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有所扩大,财政风险也相应加大;主要依靠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对民间投资和消费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经济增长形成对财政政策的依赖,政策退出受到相关利益部门的制约,积极财政政策难以淡出;根底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并没有明显改善居民的消费能力,无法在投资与消费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传导桥梁,后期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进作用呈现出递减趋势。 (二)202223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 202223年下半年,新一轮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我国政府再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202223年我国人均gdp到达3000美元以上,经济与社会开展进入新的阶段,科学开展、均衡开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转变经济开展方式成为重要的政策取向。所以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除了加强根底设施建设以外,更加突出了民生、“三农〞以及促进开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的支出,投资范围更宽,力度更大,更注重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结构调整倾斜。民生支出是指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方面支出的汇总。据2022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数据,202223年安排的民生支出到达7284.63亿元,教育、医疗、社保等投入将间接拉动消费增长;为稳固农业根底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2223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计7161.4亿元。 我国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发行国债来筹集财政资金,形式较为单一。时隔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工具更加丰富,运用的政策工具包括:扩大公共投资和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条件 在我国应对202223年全球金融危机中,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积极财政政策作为反危机的特殊手段,是一种短期宏观调控政策,从中、长期来说,应当坚持财政收支根本平衡的原那么,并逐步缩小财政赤字,因此积极财政政策早晚要淡出或退出。危机后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经济开展进入平稳增长轨道 202223年,在四万亿投资方案的拉动下,我国gdp总量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实现年初制定的“保八〞目标。但是,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局部行业的过度投资甚至带来了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随着中央和地方大规模投资方案的完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出现回落,而社会投资比重偏低、民间投资活力不高成为投资可持续增长的瓶颈;信贷过度投放加大了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风险;总体上消费需求有所上升,但主要靠的是政策拉动,四万亿投资偏重于根底设施建设,使得投资和消费没有形成有效对接,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增长无以为继,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缺乏。因此,我国经济复苏的根底并不稳固,经济稳定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二)对外贸易开展稳定 202223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需空间急剧缩小,2月份外贸进出口总额跌至谷底,3月份开始出现连续环比增长,2023月进口值年内首次实现月度正增长,11月进出口总值月度指标也首次实现年内正增长,但总起来讲,全年贸易顺差同比下降34.2%;202223年一季度我国贸易顺差降幅近80%,而3月份出现月逆差72.4亿美元,这是自2022年5月以来我国首次出现月贸易逆差。长期以来,对外出口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最近两年的对外贸易数据也说明我国的外需情况还不稳定,加上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出口复苏之路并不平坦。 (三)财政的承受能力 发行国债筹集资金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财政赤字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会积累很高的财政风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财政赤字率曾一度从1997年的缺乏1%提高至2022年的2.6%,赤字规模最高扩增突破3000亿元。但随后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202223年财政赤字率只有0.8%,202223年更是一路下滑至0.6%。按照国际惯例,3%是财政赤字率的警戒线,即使202223年在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下我国财政赤字率也缺乏2.9%,所以目前的财政风险还是可控的,是我国综合国力可以承受的,而且还留有一定的继续操作空间。 202223年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初步企稳向好,但经济在总体上复苏的根底并不牢固,我国仍处于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要让我国经济真正回暖、站稳并最终走出危机,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积极财政政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需要以公共财政为导向,加快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改革,稳固经济根底,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开展。 公共财政体制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原那么 (一)既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要推动经济结构优化 实践证明,积极财政政策作为一种反危机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能有效促进经济复苏。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现阶段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以科学开展观为指导,把保持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开展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在此根底上不断壮大财政实力,为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提供坚实的财力保证。同时,要把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应对资源和环境约束,实现粗放型开展向集约型开展转变,将促进经济开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增强开展后劲,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开展。 (二)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 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要谋篇布局,统筹兼顾,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效劳为重点,协调发挥财政的收入分配、资源配置和经济稳定职能。同时,适应财政调控方向的变化,重点加大“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效劳领域的投入,引导企业注重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逐步突破传统的、偏重于经济建设的供给模式,向以公共效劳和宏观调控为主要内容的新模式转换。 (三)既要增加政府投资支出,又要引导社会参与 我国公共事业开展起点低、底子薄,要改善民生就要持续不断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既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也要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政府财力是有限的,因此非完全公共产品的投入没有必要完全依赖财政资金,一定程度上应允许甚至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管理,只要政府政策得当,特别是赋予社会资本应有的获利时机,少量政府投入便可以调动起大量民间投资,有效提高投资效率,降低运营本钱,逐步建立起合理的根底设施投资管理模式,为经济长期增长和社会协调开展奠定牢靠坚实的根底。 (四)既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又要加强监督管理 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建立的时间不长,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针对体制机制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开展观的问题,应通过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继续优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财政透明度,建立起财政体制的外部监督体系,形成人大、审计、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监管,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平.中西方财政理论的比较研究[j].江苏商论,202223(3) 2.朱志刚.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n].人民日报,202223.8 3.段炳德.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比较、评价及建议[n].中国经济时报,202223.5 4.谢旭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n].经济日报,202223.11 第9页 共9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