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商业银行
风险
管理
效率
亟待
提高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效率亟待提高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银行业提供了一个开展的机遇,在经营效益和品牌价值的提升、不良贷款率的持续下降等方面,使中国的银行业进入了全球金融业的前列,但能否在后危机时代,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开展势头,实现经营的转型,那么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更大挑战。而中国的银行业要在经营转型的过程中应对这个挑战,当务之急是要练好内功,努力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风险管理效率是银行竞争力的核心
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风险存在及发生的可能性、风险损失的范围与程度进行识别、计量、分析,并对业务经营的全过程进行风险控制,以实现最大限度的收益与风险保障相匹配的管理行为。其根本任务或者说主要职责就是防止最坏的或最不希望出现的情况发生。由于风险管理都是需要支付本钱的,风险管理的效率就是对风险管理的资源投入与经营成效的比拟,其核心在于选择最优的风险管理方案,在尽可能降低风险本钱的同时,实现尽可能高的经营收益。所以说风险管理也是银行最根本的管理,是银行保持可持续开展、可持续盈利的关键因素。
银行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风险管理效率的竞争,风险管理效率最能体现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只有高效率的风险管理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识别、计量、控制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那些别的银行识别不了、计量不了、控制不了的风险,才能体现出一家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银行在经营中,如能事前就识别出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可以防止损失;如未能及时识别,就可能遭受风险损失。但从短期来看,银行间的风险识别、度量、控制效率上下很难进行比拟,通常需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才可有比拟清楚的区分。
风险管理与业务经营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侧面,银行对风险识别的效率、计量的效率、控制的效率直接决定了业务经营的效率,业务经营的效率反映的就是风险管理的效率。由于市场是不断变化的,银行要在这个变化当中不断开展,就必须不断改良和提高风险管理效率。银行要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风险管理上下功夫,努力提高风险管理效率,通过提高风险管理效率来营造自身独特价值的组织执行力,以获取一流的经营业绩、一流的经营效率。
风险管理效率的提升也是一个系统的组织过程,涉及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流程再造、风险管理创新、经营绩效考核评价和鼓励约束机制、人力资源开发、信息科技应用、风险文化和公司治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某一种因素简单作用的结果。只有将它们有机地整合起来,持续地改良、优化风险管理,才可能有适应市场需要的效率,才可能不断创造出新的经营业绩。
风险管理的效率是由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决定的,风险管理能力的上下又决定业务经营效率的上下。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家银行都希望能有更高的风险管理效率,但这需要以更高的风险管理能力为根底。所以银行的风险管理效率有赖于其经营者对银行自身特点和内部条件、外部环境的清醒判断,明确自身的开展方向和路径,确定风险偏好和总体开展目标,确立业务开展和盈利增长模式,制定总体的风险管理战略。在此根底上,还要将银行长中期开展目标与短期经营目标及日常工作有机融合起来,尤其要把战略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等经营结构的调整优化上,将银行的各种资源有效地整合到战略目标的实施上来。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存量与不良资产比重经过近十年的连续“双降〞,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有了很大的改观,到2023年末不良贷款率已经降到了国际同业的较低水平。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效率已经到达国际先进水平了呢?显然不是,因为不良贷款率还不能完全反映银行风险管理的效率,全面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对中国银行业来说,可能要比压降不良贷款更难。尤其是随着中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日渐活泼,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要求自身在风险管理方面有更高的效率,这是一个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所以尽快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当务之急。
风险管理效率最直观的表现是流程
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是指与风险管理相关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职责的总和,它直接决定了银行业务经营的运行效率,也是最直观表现的风险管理效率。从外表上看,影响银行办理业务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流程的长短;而从实质上看,这个流程的长短归根到底是由风险管理效率决定的,流程只是现象,本质是风险管理效率。
流程长短的通常表现是在业务办理速度的快慢上,如客户到银行来办理业务,首先感觉到的就是办理业务所需的时间。所需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客户就越满意,反映银行风险管理的效率也就越高。需要说明的是,银行对客户的效劳效率并不完全反映风险管理的效率,风险管理的效率也不全部表现为对客户的效劳效率,对客户的效劳效率问题还会涉及到其他许多相关的因素,但不管其他因素有多少,风险管理效率都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尽管每家银行的偏好、战略会有所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但是必须有严格的风险管理,这是由银行的本质特性决定的。没有一家银行会愿意用较长的流程来为客户效劳,只是由于受到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制约,当其尚处于较低水平时,只能容忍较长的流程,随着风险管理能力的逐步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才能随之提高,流程才有可能缩短。从银行开展的历史中就不难发现,在理性的自我约束背后都有一个沉重的故事,那些表现为流程环节的风险识别和控制措施都是用巨额代价换来的,而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在具体的实践中,通常是出一次事故案件,经过分析,查找出风险管理上的薄弱环节,通过整章建制,补充和完善一些制度性规定来堵塞漏洞。而每补充和完善一项制度,实际上都会增加一些操作的要求或环节。累积的教训多了,规章制度就多了,流程也就长了。可见要缩短流程,提升风险管理效率是有条件的。银行业务操作流程的长短既不是随意确定的,也不能随意改变,它是由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决定的,而这些规章制度又大都以风险损失和惨痛教训为代价换来的,它构成了银行风险管理流程的根底。
由于信贷业务占银行资产业务的比重较大,信贷资产质量的优劣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很大,所以风险管理效率的上下,在信贷业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如对信贷客户的风险评价、风险等级确实定、贷前的调查、贷款项目的风险评估、抵质押品价值的评估、贷款的审查、审批、贷后的监测检查等环节都是对贷款风险识别、度量、缓释、控制的措施,并构成了信贷业务的操作流程。如果不良贷款比例高,就说明在信贷风险的识别、控制上有问题,而改良和加强的根本做法就是增加风险识别和控制的要求和环节。例如中国的一些银行,不良贷款率曾高达30%以上,存量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甚至赶不上新发生不良贷款增长速度。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不良贷款就成为风险管理中的主要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就是要增加风险本钱投入,包括设立专门的部门、增设风险审查环节和岗位,上收信贷业务的审批权,配置更多的中后台人员来识别和控制风险。这些措施无疑会加长信贷业务的操作流程、降低市场竞争力,但两弊相权取其轻,只能放慢开展的速度来确保信贷资产的质量。
再如当票据单证方面的过失事故或欺诈案件上升,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时,银行就要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找出易发事故案件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高发的一些领域或客户,为防范同类问题再次发生,维持正常的经营,就必须提高对其风险的识别、度量、控制能力。通常的做法是补充、修改和完善某些规章制度,增加一些风险识别和控制的要求,也可能会增设一些操作环节,由更多的人员来承当风险识别和控制的工作,包括增加对票据真伪的识别环节和单证要素审查的内容,增加专职的授权岗位等等,以强化对风险的识别,提高对风险的判断和把控。这样的结果是事故案件等风险问题可能会得到有效缓解,但银行的业务操作流程就会加长,对客户效劳的效率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失去局部市场时机和既有的竞争优势。
由此可见,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不仅直接影响银行风险管理的效率,也是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体现。只有不断的优化和完善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才会有银行业务经营的高效率,有了业务经营的高效率才会有高的客户满意度,也才会有市场竞争力。尽管优化流程、提高业务操作和对外效劳的效率一直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改良内容,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确保风险可控,防止出现大的风险损失。
任何脱离风险管理能力去改变风险管理制度,以求减少环节、缩短流程的做法都不能真正的提高效率,即使它可以暂时使客户满意,但最终不仅会增大银行的经营风险,也会加大客户的风险,还会直接威胁银行的生存。当然这里也要注意风险管理的度,过度的风险控制也不是积极有效的风险管理。如果采取万无一失的风险管理措施虽然可以降低风险,但却以牺牲大量的市场时机为前提,同时还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在实践中也是不可取的;如果一项风险管理措施能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即使在防控风险上没那么严密,但却有利于业务的开展,人财物本钱相对也较低,那么这项风险管理措施可能更适合、更有效。
从风险管理流程上看,通常的感觉是大型银行的业务流程要比中小银行更长,其内部的职能分工也比中小银行更细,但这并不能说明大型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比中小银行弱。这主要是因为大型银行办理的是风险较大或较复杂的业务,不仅数额大,各种不确定因素多,而且影响大,涉及面广,一旦发生问题,损失也会大。因此需要有更加严格的风险管理措施来予以保障。当然大银行也有需要改良的地方,如一些大银行没有按客户及业务的复杂程度和风险大小来制定不同的流程,把一些较简单、风险较小的业务也都按复杂业务的标准流程来处理,这就影响了这些业务的办理效率。为解决风险控制与提高效率的问题,大型银行应在确保能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根底上,可按业务的风险大小和复杂程度来设置不同的操作流程。即风险大、复杂程度高的业务实施长流程;风险小、较简单的业务实行短流程;其余的实施标准流程。这既保证低风险业务的高效率要求,又控制了高风险业务,满足了业务开展的效率需要。总之,只有通过完善各项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整合各类风险业务的操作流程等,才能实现流程的优化,形成较高的风险管理效率。
风险管理效率的主要评价因素是效益
银行风险管理的效率实质上也表现为风险管理的质量,风险管理效率的上下也就表现为风险管理质量的优劣。因此通常评价银行风险管理效率的上下,既有资产质量指标,如不良资产率、不良贷款率等;有操作质量指标,如过失事故率、案件发生率,过失事故及案件损失率等,还应有更重要的经营效益指标,如资产收益率、资本回报率、人均效益等等。
资产收益率〔ROA〕是综合反映银行风险管理效率的指标。同量的资产能否获取更高的收益,是衡量一家银行风险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也是银行竞争力的综合反映和集中表现。从外表来看,资产收益率反映的是资产营运的效率或资产经营的成效,但实质是由风险管理效率来支撑的。风险管理效率决定资产质量,资产质量决定资产收益,高质量的资产才能带来高的收益,低质量的资产不仅不能带来收益,还会有风险损失。那些虽然能保全,但不能覆盖经营本钱的资产,以及低于平均收益率的资产,也都不是好资产。所以分析银行风险管理效率的上下,不仅要看资产收益的总量,而且更要看资产的风险收益结构及其变动趋势、各类不同收益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如高收益低风险资产、高风险低收益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资产的集中度风险以及抗击外部事件冲击的风险承受能力等等。
首先是信用风险对资产收益率的影响。由于信贷业务是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高质量的信贷资产才有可能给银行带来好的收益。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把控住信贷风险,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来实现既定的经营收益目标,而不是简单地看静态的贷款违约率〔PD〕、违约损失率〔LGD〕。高的不良贷款率一定是风险管理效率有问题,但低的不良贷款率并不等于风险管理效率就没问题。不良贷款率的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能完全说明风险管理效率的上下,只是风险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对银行不良贷款率的评价必须要对风险与收益进行比拟分析才有意义,简单地用数字进行比拟还很难说明问题。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如收益能覆盖风险,那么就可以说这个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如收益不能覆盖风险,不能补偿可能形成的风险损失,那么,这个风险即使从数额看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