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小康社会
建设
建成
十八
感想
小康社会建设到建成十八大感想
八大——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3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经济持续健康开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那么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差到底有哪些变化,对于党提出的新要求应该怎样理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遇到了那些挑战。本文将从这些方面一一作出解答。
关键词:涵义变化困难
一、什么是小康社会
〔一〕来源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设计师最先把“小康〞用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建立“小康社会〞设想。“小康社会〞是邓小平的一大创造创造。国际上对小康生活或小康社会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目标,是中国的特有概念,是我国人民用来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概念,是生活水平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种生活状态。
〔二〕小康涵义的演变
小康蓝图由远及近分别为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开展战略,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开展战略具体化,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3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小康,如今正是中国的关键词、时代的最强音、开展的新坐标。它表现为目标的连续性,全面小康承接着十六大、十七大对小康社会的论述,又与时俱进,将更高的标准、更准确的定位投射到今后的征程中。它意味着开展空间的开拓性,全面小康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五位一体的布局中尽显开展的格局之美。
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表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开展的新概念,是一个经济开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社会。
二、一字之差看变化
〔一〕一字之差的背后既是郑重承诺,更是明确昭告。
十八大把“建设〞提为“建成〞,一方面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开展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不同于十六大阶段的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开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也不同于十七大阶段的追求全面建设的关键的小康。相比拟而言,十八大的“新阶段〞,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另一方面,把“建设〞提为“建成〞,展现的是我们党敢于承诺、兑现承诺的信心和决心。如果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那么,党的十八大提出“确保到2023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展现的就是我们党的信心和决心,从根本上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信心和决心。“建设〞表达的是过程,时间可长可短;而“建成〞传递的是结果,必须有具体的时间表。这就好比党立下了“军令状〞,必须按时按质到达目标,让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一字之差表达的变化
1.从“建设〞到“建成〞是一次伟大的传承和质的飞跃。一字之变中让我们感受到小康社会不再遥远,而是触手可及。“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建成〞是一个明确的结果,这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开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2.从“建设〞到“建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开拓创新的生活新景观。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新的实际出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开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从“建设〞到“建成〞寄托了更多老百姓的殷切期盼。它说明我们国家在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后,终于拥有了全面迈进小康社会的实力,说明我们中国的开展目标始终未变,为人民谋福祉的目标未变,说明了中国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近了重要的一步。
三、新要求特征明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经济持续健康开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新要求:明确政策导向,针对开展难题,顺应人民意愿
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开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着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
十八大报告认真总结了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开展中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目标根底上,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开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
〔二〕新内涵:完整表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两个“倍增〞
为实现到202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报告从五个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奋斗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开展。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开展,才能筑牢国家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根底。这表达在六个方面:转变经济开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3年翻一番;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构建现代产业开展新体系,使工业化根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开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拟优势,区域协调开展机制根本形成;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这些目标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开展的内在要求,符合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开展方式攻坚时期的实践需要,既与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相衔接,又更加切合我国新的开展实际。
〔三〕新特点:保持目标连续性,修订增加一些定性定量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长期性的总体目标。十八大报告对目标提出的新要求有五个鲜明特点。
1.保持了目标的连续性。开展目标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描绘了到2023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展的宏伟蓝图。“新要求〞是十八大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对一些具体指标进行调整和深化,并不是另起炉灶提出一套新的目标。
2.更具针对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开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十八大报告针对“三不〞问题,修订或增加一些定性和定量指标,以强化提高开展的质量、效益、全面性和实现可持续开展的目标导向,而不是面面俱到地进行修订。
3.突出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地位。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开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并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和突破口。
4.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改革目标要求,使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道,在奋斗目标上完整表达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
5.提出了两个“翻一番〞的新要求。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个“翻一番〞,是在开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根底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3年比2023年翻一番。从开展情况看,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3%,今后9年年均增长7%就可实现翻一番,比拟符合实际,增速也与“十二五〞规划纲要一致。另一个“翻一番〞,是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3年比2023年翻一番,这个目标表达了民生优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也顺应了广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从近几年开展实际看,实现这一目标是有把握的。
四、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1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开展,社会繁荣稳定,民生持续改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尽管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与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相比,还有不少差距,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挑战。突出的是:开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开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开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具体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文化挑战,面临着生产性战略资源和保障公共效劳所需要的物质资源供应缺乏的挑战,面临着制度性支持条件革新的挑战。
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表达在文化观念、物质资源、制度构建以及时间漫长性的考验,除内在的困难,还存在外部的国际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挑战。
〔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当前我国经济增速回落既是宏观调控的结果,也是市场需求环境变化的反映,尤其是受外需不振甚至下滑冲击的影响。从目前看,要消除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不利因素,形成稳定上升态势,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二〕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尽管近些年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但我国第一产业根底不稳、第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开展不快的问题仍然突出。随着经济增速回落,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局部产品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暴露。产能过剩不仅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还造成恶性竞争、行业利润率下降、失业增加等影响经济社会开展的严重后果。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新兴产业带动作用还不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已经并正在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开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不同以往的风险和挑战。只要我们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机遇和潜力就可以变成现实,风险和挑战就可以化为动力,就一定能够更加发奋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保到2023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建成“小康文明〞是“中国梦〞的组成局部,“小康文明〞的幸福图景不可能坐等而至,“小康文明〞的建设成效每个人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加速建设和如期建成“小康文明〞,每个人都是最终的受益者,但其中的过程又需我们每个人身体力行地推进。惟有将核心价值观主动融入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在一次次的文明测试、人性考题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不断地改良自我,开展自我,激发社会中的文明因子,我们才能离“小康文明〞近些,更近些。
第二篇: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学习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开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向13亿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到202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务实选择。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完全有智慧、有能力兑现自己的庄严承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社会开展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党的十六大在对中国国情作出正确判断的根底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新世纪最初20年的阶段性目标,制定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