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农业部
领导
工作会议
致辞
材料
农业部领导工作会议讲话材料
农业部领导工作会议讲话材料篇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旱作农业的开展,抓好旱作农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农业部和财政部在甘肃联合召开局部省区旱作农业工作座谈会,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大力开展旱作农业的指示精神,总结经验,研究政策,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旱作农业重点工作,努力使旱作农业为全国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开展作出新的更大奉献。
这次会议在甘肃召开很有意义。近年来,XX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旱作农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旱作农业开展之路,实现了粮食从调入到调出的历史性跨越,在全国做出了示范和样板,很多做法和经验值得各地借鉴。刚刚,XX省和XX省自治区财政厅,XX省和XX省农业厅负责同志作了典型发言,四个省区在开展旱作农业方面都有好的经验和做法。中国农科院梅旭荣研究员作了科学开展旱作农业保障我国粮食平安的专题报告,听了很受启发。静林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旱作农业开展成绩和各项关键技术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进一步加大对旱作农业开展的扶持政策。请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午,与会代表还要参观XX县区旱作农业现场。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近年旱作农业取得的成绩应充分肯定,经验值得总结
旱作农业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在国家粮食平安和农业开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有近2023亿亩耕地为无灌溉条件的旱地,干旱缺水是制约我国农业开展的主要瓶颈。大力开展旱作农业,紧紧围绕集水、保水、用水、节水做好文章,是旱区农业可持续开展的根本出路,事关国家粮食平安、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旱区农民持续增收。长期以来,农业部始终把加快旱作农业开展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十一五以来,组织编制了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印发了农业部关于推进节水农业开展的意见,连续五年召开全国农田节水会议,连续多年安排节水示范工程,推动旱作农业开展。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探索,增加投入,加大示范力度,推广集成了全膜覆盖、坐水种、膜下滴灌、机械深松等旱作农业技术,初步形成了分区域、分作物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以甘肃为代表的三北地区实践证明,开展旱作农业,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也积累了坚持行政推动、加大政策扶持、依靠科技进步和遵循自然规律等珍贵的经验,特别是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是技术创新与集成配套步伐明显加快。各地紧紧围绕重点作物和优势产业,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经济水平、水资源状况等因素,顺天应时,主动抗旱、科学抗旱,初步形成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实用简便、投入少、见效快的技术模式。建设了一批不同区域、不同优势作物、不同水资源条件下的旱作农业示范区。尤其是全膜覆盖、膜下滴灌等技术在西北地区率先突破,带动三北地区大面积推广,走出了一条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开展的新路子。随着旱作农业综合集成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科技在抗旱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避灾的转变,由单一抗旱技术向综合集成技术的转变,由传统抗旱技术向现代抗旱技术的转变,实现了大旱少减产、小旱不减产、不旱多增产,旱作区由原来的产量低而不稳变成了现在的粮食主产区。充分说明旱作区实现稳产高产大有潜力、大有希望。2023年,XX省XX县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34.2万亩。当年降雨量为349毫米,17月份降雨量比往年减少3成,属于干旱年份,全膜玉米平均亩产到达1446斤,比半膜玉米亩均增产457斤,增产46.2%。全膜马铃薯平均亩产642023斤,比露地马铃薯亩均增产1912斤,增产42.6%。在大旱之年全县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纪录。
二是开展旱作农业的条件明显改善。国家加大了农业根底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先后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旱作农业示范基地、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为进一步开展旱作农业提供了条件。各级农业、财政等部门,加强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不断完善设施条件建设,加大关键旱作技术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区500多个,示范面积到达202300多万亩;2023年,以地膜覆盖、膜下滴灌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4亿多亩。
三是种植结构明显优化。各地顺应天时和作物生长规律,压夏扩秋,调整结构,力求降水和作物需水期同步,大力开展玉米、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国北方玉米主要分布在降雨量450毫米以上、海拔1800米以下地区。通过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玉米种植范围已扩大到降雨量300毫米以上、海拔2350米以下的地区。如甘肃压夏扩秋,夏秋作物比例由44:56调整为36:64;陕西在陕北推行压杂扩薯,渭北推行压小麦扩玉米;宁夏中部干旱带大力开展马铃薯、地膜玉米;山西积极调减小杂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不断完善,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优化,旱作区已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突出、效益显著的农业生产布局。
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旱作农业重大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确保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做出了突出奉献。甘肃六年累计推广旱作农业技术316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超过64亿斤。陕西五年间全省净增粮食超过36亿斤,主要作物单产增长了2023%,其中旱地玉米单产提高20230斤以上。XX省XX县区从1995年开始,连续十几年坚持在玉米种植上推广整秆半耕半覆盖技术,单产由上世纪90年代的960斤提高到目前的1120斤,自然降水生产效率到达每亩每毫米生产粮食2.2斤。
总的看,旱作农业开展的成效显著、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但也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用水资源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人口增长,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大,保障农业灌溉用水的难度不断增加。根据国家水资源开展规划,未来15年农业可用水量将维持零增长,农业缺水形势日益严峻。二是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大范围、大面积的干旱频繁发生,从干旱类型、发生范围和发生程度上看都呈增加趋势。2023年川渝大旱,2023年东北地区夏伏旱,2023年北方冬麦区冬春连旱和东北地区夏伏旱,2023年西南地区冬春连旱,2023年北方冬麦区连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春旱,历史罕见,应对大范围、长时间的旱情已成为粮食和农业生产开展的常态。据统计,近2023年来,全国平均每年旱灾发生面积4亿亩左右,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两倍以上,平均每年成灾面积2亿多亩,因旱损失粮食平均每年600亿斤以上,约占同期粮食总产量的6%。三是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制约越来越明显。虽然旱作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旱作区干旱少雨,时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根底设施薄弱,农业开展还面临严重威胁。此外,旱作区大多是贫困地区,经济条件能力较差,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不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意识和物质根底均较为薄弱。我们要认真总结旱作农业开展取得的成功经验,清醒认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坚决信心,迎难而上,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旱作农业又好又快开展。
二、进一步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旱作农业开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5月31日,回良玉副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创新,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根本国情,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平安的要求,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开展。我们要深刻领会良玉副的讲话精神,在旱作农业工作中切实加以贯彻落实。当前,随着我国人口增长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旱作农业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充足,粮食增产潜力巨大。据专家测算,在旱作雨养农业区,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2023个百分点,具有多利用400亿立方米天然降水的潜力。实践证明,通过推广高效旱作农业技术,可以解决光温水不配套的问题,可有效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努力,旱作农业区将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增长极。
开展旱作农业,必须坚持以科学开展观为指导,以确保国家粮食平安为目标,以提高旱作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坚持可持续开展为前提,以集成配套良种、农艺、农机、农环等综合技术为突破口,以构建扶持旱作农业开展的政策体系为保障,以加强完善技术效劳体系和完善合作协调机制为支撑,全面推进旱作农业开展,实现一个促进、两个缓解、三个提高的总体目标,即: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缓解农业生产缺水矛盾,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提高水分利用率,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十二五期间,要紧紧围绕集水、保水、用水、节水,力争使自然降水生产效率提高2023%以上。突出五个更加注重,实现五个转变,即:更加注重先进适用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全面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实现从对抗性农业向适应性农业转变;更加注重抗旱减灾技术应用,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波动性影响,实现从被动抗旱向主动避灾转变;更加注重农田根底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从广种薄收向高产稳产转变;更加注重区域开展的针对性,确定不同区域的开展方向和模式,实现由分散布局向特色旱作农业格局形成的转变;更加注重提升旱作农业科技生产水平,不断突破制约旱作农业开展的技术瓶颈,实现由传统旱作农业向现代旱作农业转变。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根底设施建设。各地要充分依托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现代农业生产开展和旱作农业示范工程等工程,加强旱作区农田根底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强田间小型集雨蓄水设施建设,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加强田间根底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坡耕地治理改造,建设水平梯田,开展坡面水系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增加雨水拦蓄能力;加大田型调整,聚土改土,增厚土层,改良土壤,建设土壤水库。
二是构建技术支撑体系。要围绕作物集成技术。充分发挥技术推广和科研院校专家的作用,研发一批适合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条件的旱作农业技术模式。要抓住关键问题集成技术。针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明确主攻方向和技术路线,不断完善技术模式,逐步建立技术标准和操作标准。要着力加强农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研究探索解决地膜污染的有效途径,防止残膜污染。要加快旱作农业配套机具的研发,为大面积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供支撑。要坚持把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良种与良法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农技与农环相结合,变单一的抗旱技术为综合的抗旱技术。技术路线、扶持政策也要根据技术集成的要求,通盘考虑,整体设计。
三是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各地要适应旱作农业开展的迫切需求,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农业装备建设,着力提高旱作农业开展物质装备水平。要以提高机耕、机播、机收、机运水平为重点,加快普及各类专用农机产品;以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微灌、喷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设施;以提高抗旱能力为重点,大力建设集雨窖池和配套提灌设备;以开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先进技术、设备及设施的组装配套。同时,建立健全土壤墒情监测网络体系,及时监测发布旱情,为农业抗旱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四是科学编制旱作农业开展规划。旱作农业开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开展全局,必须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农业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和开展要求,科学制定旱作农业开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旱作农业开展思路、目标、任务、重点、主攻方向、技术路线和政策措施,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关键技术,以县为单位,整建制推进,逐步实现全覆盖,形成各具特色的旱作农业开展新格局,力争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总体规划,加快旱作农业开展步伐。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旱作农业各项工作落实
开展旱作农业,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创新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