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和谐视阈下高校大学生社团的维稳功能探究.docx
下载文档

ID:860342

大小:22.10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和谐 视阈下 高校 大学生 社团 功能 探究
和谐视阈下高校大学生社团的维稳功能探究   [摘 要]高校的稳定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与应有之义。社团作为在校学生基于共同兴趣与爱好而组成的民间群众自治组织,与校方、个人一起构成学校改革、开展、稳定的三个主体。从和谐校园的角度,探讨大学生社团的维稳功能,认为大学生社团通过“组织联系,凝聚人心〞、“锻炼能力,培养才干〞、“解决纠纷,营造和谐〞等功能的发挥,能切实管好自己的人守好自己的门,并通过自己的所为影响、感染他人,由此培育和营造浓郁的和谐校园气氛,从而推动和维护学校的稳定。  [关键词]和谐 高校 大学生社团 维稳功能  [中图分类号] G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3-0082-03  高校的稳定是校园和谐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高校平安保卫工作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为切实维护高校稳定与和谐,近年来,高校会同教育部门和公安机关采取多种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当前高校内部问题和社会问题相互交织,治安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互影响,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相互渗透,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维稳平安保卫工作,切实维护好高校及周边社会治安稳定,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的和谐环境?这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管理者所面临的课题。本文拟从和谐校园角度对大学生社团的维稳功能做初步的探讨。  一  高校大学生社团是由在校大学生依据共同的追求和兴趣爱好自愿组成并经校方批准成立的、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效劳的学生业余“公益性〞或“互益性〞群众自治组织,有着既定目标和标准,是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属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非营利公民社会组织范畴。[1]大学生社团是一个以大学生为根本单元的微型社会,存在于并依托于大学校园,以效劳会员、校园为主要目标。  作为联系校方与学生的桥梁以及高校重要的课外实践平台,自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以来,高校大学生社团以在校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根底,以活动开展为纽带,以学习提高、能力锻炼为目的,打破年级和专业的界限,以其鲜明的自主性、开放性及多样性等特点,日趋成为学生课堂、宿舍之外的重要活动空间。“学分制〞等教学模式在高校的实行,使班级这一传统集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并变得模糊,而学生社团作为一种自治性的群团组织,其凝聚力和影响力那么正在逐渐增强,并成为当前大学校园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局部。因而学生社团开展迅猛,其成员覆盖了在校学生的1/3左右,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2]  与校外其他群团等民间组织相比,除具有自治性这一共同特征外,大学生社团还具有自己以下鲜明的特点:其一,自发性。高校大学生社团是经校方批准的前提下,基于共同的兴趣和追求而由在校大学生自己发起、自愿参加的群众民间组织,属学生自发而非校方强制的行为,因此具有组织形式自发的特点。其二,广泛性。大学生各社团对全体在校生实行“门户均等〞、全面开放,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学生都可以依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自愿参加其中,因此具有社团成员广泛的特点。其三,灵活性。高校学生社团种类多,各社团成员大都各有特点、多才多艺,活动开展灵活多样、形式自由, 场所、时间不固定,因此具有社团活动灵活的特点。其四,整合性。社团成员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追求,志同道合,彼此能从活动交往中受益,社团向心力、凝聚力强,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大家都能群策群力,因此具有成员目标整合的特点。[3]  我国高校大学生社团种类多、数量大、覆盖广,且呈逐年递增之势。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23)5号)精神,高校大学生社团大体划分为理论学习型、学术科技型、兴趣爱好型、社会公益型等四大类。具体到各高校,其分类往往又会有所不同。从主体来看,有综合型、利他型、利己型之分;从范围来看,有全校性、系部性、专业性之别。从现有情况看,高校大学生社团依其社会功能,可归纳为政治理论类、学术科技类、文化艺术类、职业技能类、社会公益类等五大类。[4]  二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标准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是微观意义上的社会。[5]它同样离不开三个支点,分别是校方、群团、个人。因而,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三者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和谐的核心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开展状态。[5]“和谐〞之于“校园〞有其特定的丰富内涵,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从根本上说是各方面矛盾关系经过冲突、妥协,趋向统一的过程,表达的是不同利益冲突的人或群体和平共处、相得益彰,是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和制度化的解决。[5]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明文规定:“学校应当维护校园正常秩序,保障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同时明确要求“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6]这为高校大学生自由结社和开展活动及其维稳功能的发挥提供了依据和保障。高校大学生社团作为自治性质的学生群团组织,为大学生塑造个性、提高能力、形成角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7]在学校平安稳定的维护中,处于大学生课外活动中心地位的大学生社团可大有作为,这主要基于所具备的以下功能:  其一,组织联系,凝聚人心。  高校大学生社团是经学校批准并依据一定的章程成立的学生群众自治组织,内设相应的职能机构,成员来自志同道合的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社团的运转来自活动的有效组织与有序开展。社团通过活动,强化内部管理,促进相互交往,联络新老成员,增进友谊,培养成员对社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相同的爱好与特长、“兼收齐蓄,兼容并包〞的特性,[8]使得社团对学生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其成员的团队意识也比较强。这种意识能激发学生发奋向上的热情,鼓励大家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9]社团由此也成为学生团队意识和向心力培养的良好阵地。在兴趣和爱好的纽带中,学生社团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大学生参加社团后,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和社团管理等,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对社团有着天然的归属感。大家团结在社团里,与社团相伴,为社团的开展而努力,为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表现出强烈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9]成员的心路历程将是归属感到认同感,再到荣誉感,继而开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