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难以探寻的“证据”.doc
下载文档

ID:858589

大小:12.50KB

页数:3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难以 探寻 证据
难以探寻的难以探寻的“证据证据”坦率地说,时至今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一直没能读懂读透刘亮程写的今生今世的证据。犹记得第一次执教今生今世的证据的狼狈不堪。备课时,我即发现今生今世的证据文意深奥,难以下手。那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刚刚启用不久,入选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于我相当陌生。我读大学时,刘亮程的名声尚未鹊起,现当代文学教材里根本找不到刘亮程的名字;工作以后,对刘亮程在文坛上的崛起也没有及时关注。向同事求教,同事也是一脸的茫然;到网上查阅,有关文本的解读寥寥无几。无助的我深陷困顿,几近抓狂。课堂上,我更是“惶惶乎”“惴惴焉”,带着学生浅尝辄止地将课文梳理了一遍,糊里糊涂地探究了一番。第一次执教今生今世的证据以后,我既惭愧,又后怕,更是不停地反思。惭愧自己碍于情面在学生面前不懂装懂,哪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师者风范?后怕自己“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要是被学生在课堂上“将军”怎么办?我也反复叩问自己,今生今世的证据何以让我如此不堪,解读文本的钥匙究竟在哪里?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我自然想到了今生今世的证据的作者刘亮程先生,我希望能有机会直接向刘亮程先生请教我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2007 年,几经周折,我打听到刘亮程先生在新疆文联的办公电话,并终于在一个上午和先生通上了电话。遗憾的是,先生对我提出的问题作了解答,但诸如对“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迈上了虚无之途”等句意的解释也很模糊,我听得仍然似懂非懂。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先生自认为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不适合作为高中语文教材。先生最后建议我读今生今世的证据之前一定要读一遍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按照先生的建议,我邮购了一本一个人的村庄(春风文艺出版社)并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读毕顿觉先生言之有理。原来今生今世的证据乃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倒数第三篇文章,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中许多耐人费解的语句已在散文集前面的文章里反复出现,如“大地深处的大风”“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一棵自己的大榆树”“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一只老死窝中的黑狗”等语句,分别能在只剩下风鸟叫偷苞米的贼我的树风中的院门寒风吹彻两条狗等文章中找到注解。有了对一个人的村庄的整体感知,诸如“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一只老死窝中的黑狗”等句子读起来便不再有突兀之感。至于先生自认为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不适合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笔者以为这或许是先生谦虚的说法,但也不无道理。因为学生不读一个人的村庄就难以研学今生今世的证据,而一个人的村庄的确不适宜中学生阅读。一是因为一个人的村庄号称“乡村哲学”,充满诗性哲味,估计很多学生不感兴趣或者根本读不进去;二是因为一个人的村庄前部分文章涉及性话题的频率较高,甚至有作者性心理的细腻刻画以及对动物性事的直接描写,虽然有评论家称赞作者这种“毫不掩饰的坦荡”,但高中学生不宜阅读。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对此是否知情,笔者不得而知,似乎也未有人对今生今世的证据入选高中语文教材表示异议,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几经修订,但今生今世的证据依旧被保留了下来。这么多年来,笔者已经三次执教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惭愧的是由于学养不够、功力不深,虽然一直努力地学习文本,但始终觉得自己不能很好地把握文本。笔者把目光投向网络及相关专业期刊,收获的依然是失望。一般教材上的课文,我们都能在网上找到许多精彩的解说或课例,但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不然,网上相关的课例大多草率肤浅,有关评论家的评论则大多玄而又玄。笔者在近几年语文教学期刊上寻觅到几篇关于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文章,读毕更觉凌乱。鲜见的几篇文章要么观点相悖,要么难圆其说。例如,有教师在读懂自己,读出作者对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内容的思考(2011 年第 2 期语文学习)一文中认为:“能否发掘文章哲理的思考,也是能否读懂这篇文章的关键”,“这些句子(笔者注:指文中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的等待是什么等句子),既是理解的难点,也应该是教学的重点”。有教研员在以有效的教学设计达成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实录及观察(2013年第 4 期语文教学通讯)一文中指出:“一些教师把注意力放在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上,作较多的哲学探究,学生不容易理解,似乎吃力不讨好,也让课堂少了语文的味道”。一位主张“发掘文章哲理的思考”,一位主张不作较多的哲学探究,说明两位教师在教学重点的定位上存在较大分歧。再如: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陈绍兰老师在探究:在寻“根”的路上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2010 年第 78 期语文教学通讯)一文中,将文本内容的研习按“农耕文明的追念”“农耕文明的失落”和“农耕文明的无奈”三个环节展开,陈老师认为“如果想准确把握作者内心的情感之路,清晰解读作者情感起伏的动因,那就必须将文章主旨上升到农耕文明的层面上才行”。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陈老师深厚的功力以及独辟蹊径的创新精神,但笔者以为今生今世的证据的主题乃是对故乡的皈依以及对万物的怅然和生命的焦虑,非要把乡思乡愁与农耕文明联系起来似乎有点牵强。行文至此,笔者不禁要问:对于今生今世的证据这篇课文,有多少老师自己能够熟练驾驭,又有多少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真正读懂读透文本?如果为数不多,是否要遵从作者的意见干脆把文章从教材中删去?把今生今世的证据从教材中“删去”实乃笔者求解而不得的一句气话。刘亮程被誉为“中国 20 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无可否认,他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经典美文,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笔者愿以此文抛砖引玉,吁请更多名家名师关注今生今世的证据,引领我们共同探寻“证据”,早日找到解读文本的钥匙。(省盐市城市经济开发区中学;22400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