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校德育
实效性
问题
思考
对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的思考
摘 要:学校德育低质低效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德育观念陈旧,内容缺乏时代感和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目标空泛且缺乏可操作性,无视师生的主体意识,等等;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细化德育目标,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一体化校内外德育结构。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主体性 一、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 1.学校德育观念陈旧落后 传统观念、习惯势力往往是顽固不化的,阻碍着德育观念的革新。学校德育由于历史的惰性,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做法,在内容上注重政治要求、思想信念,而无视道德标准,把政治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德育成了政治的附属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独特的价值。同时,学校教育一直奉行“社会为本〞教育思想,德育理论以社会需要作为论辩的逻辑起点,过于注重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德育内容,往往无视学生个体合理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我国道德教育价值取向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一直不愿意成认合理利己的合理性。 2.学校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性,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开展,竞争机制的逐步形成,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无疑,德育理应做出回应。然而,由于德育教材局部内容滞后老化,已不能适应时代开展的需要,只是死板地谈一些陈旧的、脱离社会现实的东西,而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答复。另外,德育内容又在很大程度与学生身心开展相脱节,大、中、小学的德育存在着严重的交叉重复和错位现象。因此,内容的陈旧以及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使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不愿接受。 3.学校德育目标空泛,缺乏可操作性 当前学校德育目标存在〞高、大、空〞的问题。所谓“高〞,指的是过于理想化。我们的德育更像是圣人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对大多数受教育者而言,他面前悬挂的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目标,缺乏具体的行为指导,这样,就使得受教育者对德育目标产生距离感,甚至造成双重人格。所谓“大〞,指的是共性化。所谓“空〞,指的是一般化。德育工作流于空泛,缺乏明确要求和具体指标,空喊口号,可操作性不强。 4.教师主体意识缺失和学生主体性失落 反观我们的学校德育,一方面,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行为标准〞、“德育大纲〞等内容条目而进行,教育者不过是传递社会要求的“传声筒〞,这样,就淡化了甚至是无视了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另一方面,我们的学校德育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负责,而无视学生对自己负责;注重受教育者对社会的绝对服从,而无视学生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人格的培养,学生主体的德性没得到主动、积极的张扬。 5.学校德育方法简单化和成人化 长期以来,在德育方法上过多采用灌输的方法,即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理原那么和美德灌输给学生,并通过训练、典范、惩罚、考试等方式稳固和强化灌输的内容,这虽然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方法简单、僵化,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产生相反的结果。学生对任何教育方式的排斥和逆反心理的产生往往是同步的,只是当一种教育方式越来越不能得到学生的接受或认可时,缺乏说服力的空泛的教育,就会使学生对任何说服教育产生厌烦情绪而持冷淡态度,因此出现了越是教育者反复强调的正确的东西,越是学生不予理睬,或是不断给打上问号的问题。这不能不引起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深思。 除上述原因之外,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无疑会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总的来讲,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主要是当前社会经济体制发生转型,一套新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法律制度还不健全,现实生活的伦理价值对学校德育产生冲击。此外,德育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德育理念社会本位,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德育方法过于单调,德育者自身修养有待加强等等。 二、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 德育观念是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更新德育观念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界开展了关于主体性教育问题的讨论,鲜明地提出了“教育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把教育从工具理性回归到人的主体性地位上来,从重视教育对社会开展的价值回归到重视教育对人的开展的价值上来。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是时代的呼唤。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德育工作中,就是坚持以开展学生的素质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志、主体精神、主体人格,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学生个性的开展和潜能的开发,从而使学生个性品性结构更加完善。其最终目的与追求是更好地将学生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在效劳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2.细化德育目标,使之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学校要根据实际,尽量把目标分解到不同的年级,有重点、分阶段、分层次地贯彻落实。将德育目标细化、分层,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一定要针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它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否那么,如果一味地强求学生接受远远高于其身心开展阶段的道理,即便这些道理被学生背得烂熟,也很难被他们的认知结构同化为内在的道德价值观念。这样的德育自然成了“空洞说数〞。二是一定要根据社会开展对人才的要求确立德育目标。任何一个社会都要求他的公民成认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遵循社会所规定的法律和道德,为社会的繁荣和开展尽义务,这些根本要求理所当然地成为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学会关心国际合作、环球意识、环境法和环境与开展的意识、和平与开展的意识,环境道德的观念等具有全人类性的目标已成为现实的要求,这种情况反映到德育中来,在确定目标时应有所表达。 3.充实德育内容 针对德育内容滞后,缺乏时代性的现状,我们需要从以下角度充实德育内容:一是标准性内容与开展性内容相结合。标准人和开展人是德育同时兼备的两种动能。前者注重社会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准那么对学生进行标准和制约,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开展;后者在于满足个体的道德需要,追求个体道德人格的完善,使学生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体。现代学校德育应既有政治、思想、道德等社会标准性内容,又有心理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个体开展性内容,二者不可或缺。二是理性内容与非理性内容相结合。道德教育的内容应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包含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只有知识传授系统,或行为训练系统,而无情感陶冶和意志磨炼系统,不是完整的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要“授之以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