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刘备的形象变迁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三国志
三国演义
形象
变迁
汉语言
文学
专业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刘备形象的变迁
中文摘要
刘备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这两部史学、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扮演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人物的形象特点在《三国志》中描述为“长厚似伪”,而在《三国演义》中则描述为“仁义德善”,两者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将根据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刘备在两部作品中人物形象刻画的不同和两部作品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刘备人物形象从“伪诈枭雄”到“仁德明君”变迁的原因。
关键词:《三国志》;《三国演义》;刘备
Abstract
The role played by Liu Bei in the two historiography and literary works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self-evident. The characters of the characters are described as "long and thick"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hile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t is described as "benevolence and virtue good", and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among the two. This article will be based on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of the two works, the author's life, and the different portrayal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two works and the spread effect of the two work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of Liu Bei's character from the "false to the male" to the "benevolent monarch".
Key Words: The Chronicles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Liu Bei
目 录
绪论 1
一、 简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创作与作者生平 1
(一) 文献调查《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 1
1.《三国志》的创作 1
2.《三国演义》的创作 2
(二)对比分析两作者的生平简况 2
1.陈寿 2
2.罗贯中 3
3.二者的异同 3
二、研究分析《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 4
(一)文献研究法分析《三国志》里的刘备人物形象 4
1.刘备的天资器宇 4
2.刘备的为人处世 4
3.刘备的伪善评析 5
(二) 文献研究法分析《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人物形象 6
1.刘备少幼时之风采 6
2.刘备打拼的仁义 6
3.刘备的精神评析 7
三、对比分析两部作品中文化价值的社会传播效果 8
(一)《三国志》的社会传播效果 8
(二)《三国演义》的社会传播效果 9
四、对比分析两著作中刘备的人物形象 9
(一)从伪诈狡猾到忠、义 10
(二)从权霸一方的“枭雄”到仁者爱人的“明君” 11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绪论
刘备作为三国时期的霸主之一,建立蜀国并称帝,与吴国、魏国呈三足鼎力之势。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对其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有明显差异,本文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两部作品的详细品读,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观察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的刘备人物形象的变迁,分析两部著作中的刘备人物形象和两部作品产生时代的社会背景、作者生平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解读刘备的个人形象,结合对其它几位霸主的不同塑造,在对比反衬中认识刘备人物形象所具有的特殊价值。最后,对两部作品共同塑造的刘备人物形象进行艺术价值评估,领悟其道德启示和智慧启示:即在现今的社会复杂情态下如何为人处世?汲取向德、从善、取义的认知价值观。
一、 简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创作与作者生平
(一) 文献调查《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
1.《三国志》的创作
《三国志》作为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创作于西晋初年(公元280年),由陈寿所著,全书记载了魏文帝曹丕到
晋武帝司马炎之间纷争的六十年历史演义。通过选择已然成书的《魏书》——王沈著作、《魏略》——鱼豢著作和《吴书》——韦昭著作等,陈寿加之自我的采集、编次,以简略的行文叙事,共书写三十卷《魏书》、十五卷《蜀书》和二十卷《吴书》,通过详实的历史记录,得当的材料取舍以及简明的文字刻画,故而时人评价“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1】 (晋)陈寿 撰.《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11
】而后的历史评价中,对陈寿有:“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书·陈寿传》,
且作为纪传体史学名著,它的地位同等于《汉书》、《后汉书》和《史记》,史学家亦合称其共为“前四史”,影响意义非凡。
2.《三国演义》的创作
《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创作于元末明初(公元1365年),有罗贯中所著,每卷中又分十则,共是240则。记载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记载了黄巾之乱,继而董卓一家霸国,时战时逃下的群雄纷争而割据,
后又有魏、蜀、吴的三国鼎立,终章亦天下归晋而完结。取材于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其他历史文献,亦加入了民间口口相传的三国风云人物,和其渲染下塑造出的经典历史传说,借鉴并参考话本和戏曲的情节桥段和演绎手法,融合以兵法智慧即将兵法三十六计融入作品中。生活在明朝时期的高儒在《百川书志》评价《三国演义》为:“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述百年,该括万事。”【【2】 (明)高儒 撰.《百川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其清代文人魏裔介在《三国问答序》一书中评价:“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如今,《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及《红楼梦》四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作为汉语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作品,并列入中国四大名著。
(二)对比分析两作者的生平简况
1.陈寿
陈寿(233-297),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字承祚,三国时魏国(西晋)的史学家。他自幼求学好问,师从同郡学者谯周,于三国时蜀国建立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是时,刘禅亲睐的宦官——黄皓为非作歹,大臣们都对其唯唯诺诺,顺从奉承。陈寿因为率性正直而不肯屈从黄皓,于是遭到遣黜。入魏国以后,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仕途中又因秉笔直书得罪当世许多权贵,晚年屡次被贬,仕途中始终郁郁不得志。公元297年,65的陈寿病死于都城洛阳。
2.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山东东原人(今山东东平县)。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罗贯中曾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幕府作宾,参与于朱元璋的作战中,并打败了其部下强烈进攻,而后与张士诚的作战意见向左,灰心后离开。是时,其母亲逝世,便与父亲一起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在河阳山(今日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途遇施耐庵,受其经历遭遇的类同和写书劝世的主张,在施耐庵悉心教导和鼓励下,开始撰写《三国演义》。
3.二者的异同
其二者都曾效力于一方诸侯,亦于仕途中难以才智有舒展的境地。不同的是陈寿一生都在官途中奋斗,罗贯中则幕僚失意后转而从商;二者俱文采奕奕,广博览阅,不同的是陈寿受限于史书的题材,而文学发展至元末明初已史书体、诗歌体、戏曲小说等等多种题材,罗贯中则有更多可选择和吸收;二者俱有抨击社会的意识。不同的是陈寿迫于从职尊魏,罗贯中则愤懑于元朝的少数名族统治,抑魏扬蜀,寻求相对意义上的正统。
二、研究分析《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
(一)文献研究法分析《三国志》里的刘备人物形象
1.刘备的天资器宇
《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中开篇便如此写到: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子树下戏,言:“吾必当乘羽葆盖车。”陈寿于此赞刘备胸有大志。战乱年代,亦孤儿寡母,编卖草鞋,即日子贫苦。若听得《甘露寺》其中一说:“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老臣与主从头说,刘备本是中山靖王的后,汉帝玄孙一脉留……”可见刘备血统若为真,则为汉室正统,在战乱年代血统亦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和政治资本。
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却不爱读书,其传记记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好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刘备以其特有的理解“享受”着生活,亦可称“俗享”。美服饰,追乐音,斗鸡走狗,不亦乐乎!此间,有对刘备的外貌形象刻画: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即翻译成白话: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双手过膝,转头能看到自己的耳朵。七尺五寸,按现在标准计量差不多1.73米,大耳寓意大富贵,古来的象征,亦有曹操戏谑‘大耳贼’,可算是一个人物特征。
2.刘备的为人处世
“少言语,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 【3】(南朝宋)裴松之 注.《三国志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言语寡,却非心思呆滞。话少为贵,如若《易经·系辞》:吉人之辞寡,燥人之辞多。从刘备此方面可显现其性格。于汉灵帝末,黄巾起义,刘备因讨伐有功,分为县尉。志中记载:督邮因公差来到安喜县,先主上门求见,受阻门外,先主径直闯入,将督邮捆起,痛杖二百,并将印绶解下来套住他的脖子绑在拴马桩上,然后弃官而逃。此亦可看出刘备非无脾气,而是忍到极致才会发泄。
刘备有极强的知人识人能力,《三国志》中描写到郡民刘平一向瞧不起先主(刘备),耻于做他的下手,派刺客的。而客人不忍心刺杀,对他而去,刘备就是如此得人心。 为其作注的裴松之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也写到:曹操派刺客见到刘备,才得以接触,开讨论讨伐魏国形势,很合防备计划。稍微想亲近,刺的是还没有得到就会,不久,月亮进入,魏国宾客神色损失。诸葛亮因而察的,也知道这不是平常的人。一会儿,客人进入厕所,具备对诸葛亮说:“向得奇士,足以助君补益。”诸葛亮问在哪里,刘备说:“起者其人也。”诸葛亮徐感慨地说:“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忤数,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
3.刘备的伪善评析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陈登,字符龙,在广陵盛有威名。三十九岁死……后来许祀与刘备一起在荆州牧刘表坐,刘表与刘备一起谈论天下人,许汜说:‘陈元龙湖海的人,豪气不除。’刘备对刘表说:“允许您已经是非?”刘表说:“不要说不是,你是好人,不应该说空话;想说的是,元龙名重天下。”准备问泛:“你说一些,宁有事情吗?”郭汜说:“过去遭遇祸乱超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没有主人和客人的意思,很久没有互相交谈,从上大床上睡觉,让客人睡在下床。”刘备说:“你有国人的名字,如今天下大乱,皇帝变了脸色,望您忧国忘家,有拯救世界的意思,然而只求田问舍,说没有什么可采纳,这是元龙所隐瞒的。为什么要与你交谈?如果你小人,想躺在百尺高楼上,躺在床上地上,为什么只有上下床的时间?”。 求田问舍,原是刘备说许汜为国士,处于纷乱之世,却无效主之志,只知道买田置屋,为个人利益打算,即没有远大志向,形容出一位专营私利且胸无大志之士。
在《三国志·蜀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