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李波从延安走出来的艺术家.docx
下载文档

ID:850414

大小:31.32KB

页数:10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李波 延安 走出 艺术家
李波:从延安走出来的艺术家 李波,原名任秀英,直隶〔今河北〕曲阳南下关人,1930年,李波全家随着逃荒的人群逃到了山西太原。曾任西北战地总发动委员会宣传团演员,八路军一一五师后勤部俱乐部干事、代主任。194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2年入延安鲁艺学习。后任延安中央管弦乐团演员、华北文工团戏剧部副主任。建国后,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歌队队长,中央实验歌剧院演员,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团长,中国文联第二至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全国妇联第三届执委。是第四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音协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延安时期,因创作和演出兄妹开荒而知名。演过话剧、歌剧、秧歌剧,如生产大歌舞等。独唱的主要歌曲有翻身道情、新疆好、走西口、劳军歌、刘志丹、茉莉花、闹元宵等。参加演出新歌剧白毛女,主演兰花花、王贵与李香香等歌剧。1949年获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歌唱比赛二等奖。 转战西北战场 1936年底,李波进入山西太原军政训练班女兵连去学习,不久参加了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进入军训班后,李波觉得天也高了,地也广了,在严格的军事训练之余,她参加了部队的戏剧组和歌咏组,在这里学会了许多歌曲,如大刀进行曲、新女性、牺牲已到最后关头,还有手把锄头锄野草等等。 不久在牺盟总会薄一波主任的领导下,成立了“牺盟旅行业余剧团〞,各连的文艺组织都参加了剧团。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剧团的演员都义愤填膺,纷纷要求上前线杀敌。于是赶排了血洒卢沟桥的话剧,到各地去巡回演出,唤起了民众对抗日的热情。1937年9月李波被派到李公朴、续范亭等人发起成立的民族革命战争西北战地总发动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里,到西北战地去效劳。战总会实际上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团体。领导人是程子华、南汉宸同志。 11月,天气特别的冷,战动总会从太原出发,向晋西北进发。经过7天的行军,来到八路军某部驻地,在驻地见到了师政委肖克同志。肖克同志热情地接待了剧组的同志们,他说:“你们今天到来,正好是苏联十月革命节,今天晚上先让你们欣赏我们部队的文艺节目,你们可得多提珍贵意见喽!〞 吃过晚饭,部队文艺团的演出就开始了,肖克同志领着大家一块来到现场。这时,台上的表演唱正在进行,他们唱的噼呖拍很带劲:“……我的枪对准他,打倒日本鬼,铲除卖国贼,嘿!我们的红旗插遍中华〞。这个宣传队都是小同志,他们的演唱是那样活泼有力。晚会进行了将近两个小时,全是部队文艺小分队自编自导自演,使李波从心底内感觉到部队在战火纷飞的战场,战士们的那种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她深受教育和鼓舞。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波在戏剧组里除了演戏,还管服装、化装、报幕,并解说剧情等等。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为官兵们送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剧组的同志每到一处,一面向老乡宣传抗日救国,保卫家乡的道理,一面也向老乡学习,学习当地语言、民歌,了解乡情故事。同时,把好人好事和战地消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形式如“双簧〞、“拉洋片〞、“扭秧歌〞等,表现出来,把向群众学来的民歌、小调,填上新调,再教给群众唱,群众很容易接受。这些小节目虽然粗糙,但它和战争的现实生活结合得很紧,从而激发了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起到了教育群众、发动群众上前线杀敌的积极作用。 老乡们白天常没有时间看戏,大家就在晚上演。那时的演出没有汽灯,更没有电灯,老乡找来两个大铁碗似的家什,倒上棉籽油,用棉花搓几根粗捻子,点起来挂在舞台的两边,冒着大黑烟,“出将入相〞〔农村旧戏台一边一个门〕地演起来。无论在土台上或在广场上,每当演到狂妄的日本鬼子打死中国人,枪挑小孩的惨无人道的野兽行为时,观众就万分激愤。通过演出,激起群众对敌人的仇恨和抗日的热情。每当这种时候,观众总是情不自禁地一齐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给死难同胞报仇!〞“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保卫家乡!〞“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这支24人的发动宣传团剧团演出队,常常在丛山峻岭中行军,在短短3个月里,走遍了大局部晋西北的县、镇、村,演出了数不清的场次,还渡过黄河到陕西的府谷给群众演出,受到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热烈欢送。 在延安鲁艺参加秧歌运动 1941年底,经组织上批准,李波到延安鲁艺去学习,成了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第五期的正式生。 当时鲁艺的教学,还是按正规艺术学院课程进行的。但物质条件是很差的,并不像大家想象的艺术大学,既没有教室,也没有桌椅板凳,各系上课就在院子里,上大课在操场上,同学们席地而坐,把两条腿拱起来记笔记。戏剧系也上声乐课,每周上一堂课,李波的声乐老师是叶风,教的是西洋发声法。每天就在一个破窑洞里,那儿放着一架声不全的破手风琴,就靠着它练起声来。两个月下来后,老师对她的进步提出了肯定。 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文艺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针对当时文艺界存在的只注重关门提高,不深入实际,脱离群众,重洋轻中,轻视民族传统,对于文艺工作者世界观的改造没有明确的认识等问题,毛泽东同志作了精辟的论述。 5月2日,在延安的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所在地,毛泽东主席和其他领导约请80多位文艺界人士为“座上宾〞,要召开一次别开生面的文艺座谈会,设想中国革命文艺的方向、道路和未来。大化有幸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会上,李波聆听了毛主席关于“文艺工作者必须面向工农兵,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炽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阔最丰富的源泉中去……〞毛泽东同志在报告中指出:“陕北的民间艺术很丰富,要到群众中去采集,去挖掘,要向群众学习,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中去。〞提出了艺术要为工农兵效劳,要向民间艺术学习……还说现在群众要的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必须在普及的根底上提高。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鲁艺所作的报告,为广阔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为抗日战争、大生产运动效劳,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提高了广阔文艺工作者的认识。广阔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炽热的斗争中去。边区的文艺工作者掀起了向民间艺术学习的热潮。 1943年新年时,鲁艺俱乐部组织了秧歌队、推小车、跑旱船等。一天黑板上写着:李波、王大化同志表演“打花鼓〞。李波感到很意外,因为大化同志在当时已经是鲁艺的知名演员,而李波是个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是从部队到鲁艺的“土包子〞,一双草鞋穿了很久也不破,同志们都笑她是“背着脚走路的〞。 王大化同志当时在实验剧团,平时他俩连话也没有说过,现在突然让他们在一块儿搞节目,真不可想象。李波正不知该怎么办时,大化同志却主动来找她了,他亲切地问李波:“你看见黑板上写着让我们搞打花鼓吗?〞 李波紧张地说:“看见了……我不行。〞 王大化笑着问:“过去你学过哪些民间的东西?〞 “扭秧歌,说快板,演双簧……〞 又问:“会唱凤阳花鼓吗?〞 “那都是旧词,不能唱。〞 于是大化同志就带着李波到音乐系,找到安波同志,安波同志听说来意后,就把已写好的一首用民歌打黄羊填的新歌唱给他俩听。因为这个歌的内容是拥军的,形式又要求打花鼓,于是给它起名叫“拥军花鼓〞。王大化拿了一面小锣,李波背了一个小鼓,就这样开始了排练。 在排练过程中,李波曾经产生了一些顾虑,这个顾虑的不是形式,而是唱法。过去在战地和部队,都是用大本腔〔真声〕唱歌,到鲁艺后从没有见人家用这种嗓子唱歌,都是用西洋发声法唱,可是李波跟老师学的西洋发声法,一时还用不上,更不用说表达感情了,特别是在音乐系同学们面前,李波确实有点害怕。王大化同志却一再鼓励,并说:“你什么也别管,大胆唱就行。只要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惯就行。〞 就这样在王大化同志的鼓励下,李波完成了拥军花鼓的排练。各系向民间艺术学习的节目都准备好了,大家都集合在操场上开始了预演。领导看了很快乐地说:这是鲁艺的“新气象〞。领导不但肯定了成绩,而且还让大家到校外去演出,首先演给鲁艺所在地的桥儿沟群众看。于是大家打起了锣鼓,扭出了学校,在老乡的打麦场上,面对围成圈的观众,表演起来,老乡们看了大家的节目非常快乐,说拥军花鼓唱得清楚,听着亲切。 于是大家又扭出桥儿沟,到机关,到部队,到杨家岭、王家坪、枣园、西北局、党校、联政等等各处去扭。每到一处,都受到了群众、干部、战士、领导们的热烈欢送,扭转了鲁艺当时脱离实际,关门提高的倾向。 l943年元旦这天,李波和大化按照民间秧歌的样式化装,一个拿了把小花鼓,一个拿了面小铜锣,同“鲁艺〞秧歌队伴演的赶旱船、赶毛驴、推小车等节目一起,一扭一扭地奔向桥儿沟街头,又赶往延安南门外新市场演唱: “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那猪羊出呀了门,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咱英勇的八呀路军!……〞 大家就在毛泽东等中央首长面前扭起了大秧歌,一会儿“龙摆尾〞,一会儿“剪子股〞,各种把戏,越扭越欢,扭到“卷白菜心〞时,到达了高潮。也就在这时,起了大风。四周黄土飞扬,演员都成了黄土包,毛泽东的脸上、身上,也落了一层黄土,但他并不在意,只是兴奋地哈哈大笑。演员们见毛泽东快乐地笑着,演出的热情更高,扭的秧歌更快了! 毛泽东主席和群众一起观看了演出后快乐地说:“你们这样做就对了,群众欢送你们,我们也欢送你们!〞 周恩来副主席看了演出后,对王大化同志说:“马门教授〔大化在话剧马门教授中曾扮演教授〕头上也扎了这么多小辫子〔当时大化演拥军花鼓时的打扮〕?这可是个很大的变化呀!群众是欢送这个变化的……接着又说:“向民间艺术学习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些旧形式还需要改造,内容变了,形式也要变一变。〞 当李波和大化同“鲁艺〞秧歌队的同志们一起到陕甘宁晋绥军区司令部慰问演出时,军区司令员贺龙翘起拇指兴奋地说:“好节目啊!我非常赞成你们!〞贺司令员当即命令后勤部门杀猪蒸馒头招待秧歌队员,还发给秧歌队员每人一件衬衣、一块肥皂,表示对秧歌队的支持和对演员们的奖励。 在党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秧歌队成了一支工农兵学商大联合抗日的、健康的秧歌队,老百姓都亲切地称秧歌队为“鲁艺家的秧歌队〞。后来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各个解放区。 创作演出兄妹开荒 1942年,希特勒向苏联疯狂进攻,深入苏联国境。日本帝国主义又将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兵力集中到中国解放区战场上,实行“三光政策〞,对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实行惨无人道的扫荡战。与此同时,国民党和胡宗南又集中全部精锐部队包围了陕甘宁边区,层层封锁,扬言要把边区的军民困死、饿死。革命正处在最困难的时候,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了自力更生,渡过难关的号召,边区军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终于渡过了艰难时期。到了1943年春,苏联红军开始大反攻,秧歌队结合庆祝红军胜利,在春节期间组织了第二次秧歌表演。 1943年春节前,鲁艺的领导让王大化和李波,并让路由同志来协助,三人自编、自演、自导一个小节目,题材自己去找。大家在解放报上看到一篇反映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的事迹,感到这个题材和当时的生产自救运动结合得很紧,就决定选做创作题材。 在创作中大家没有什么条条框框,更没有什么形式约束,思想特别活泼。一开始就七嘴八舌地你一句、我一句,你一段、我一段,结构起来。觉得这儿用唱好,就唱;觉得这儿用说好,就说。一个不到20分钟的小节目,有说有唱,有舞,还有快板。因为节目是包干,演员只有王大化和李波两个人,也只能按两个人来安排情节和人物关系。决定王大化演哥哥,李波演妹妹,开始是哥哥落后,妹妹积极。经过屡次讨论,才改为兄妹都是积极的,这样更符合当时边区青年实际情况。形式上,仍采取了群众喜闻乐见的秧歌步,加上情节故事,还是在锣鼓声中扭着上场,但要加上生活的舞蹈和步法,感到这样既热闹,又能表现开荒的乐观情绪。下场时,妹妹挑担,哥哥扛锄,扭着“龙摆尾〞下去。 三人把结构、对话、轮廓搞出来后,就由路由同志去编词。剧编好了,起个什么名字呢?由于主题内容是开荒,那就叫什么人开荒吧。延安的男孩子通常都叫什么娃啦,小啦,疙瘩啦……就给男主角取名叫“小二〞,由王大化同志扮演,于是小二也跟着姓了王,这样剧名就叫王小二开荒。音乐仍去找安波同志来写。 安波同志在写第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