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专刊
导读
专刊导读
从本期美文“汉风专刊〞选编的几篇来稿中,读者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或曰主题,那就是:电影。俄罗斯作者索兰的前苏联〈办公室的故事〉描述的是她从母亲那里听说前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在中国被改编成话剧后所引发的联想;美国著名华裔电影理论家叶坦教授纪念西影厂著名电影导演吴天明的文章思念吴天明,那么描述了作者以电影为因缘,与吴天明的生活和艺术交往过程;文化学者郑承军教授的百鸟等您到天明,也是追忆吴天明导演的散文。两篇纪念文章均感情真挚、动人,虽说是追忆和思念逝者,却也洋溢着一般纪念文章难得的电影人“味道〞,这种电影人“味道〞如此“逼真〞,仿佛呈于眼前……
与此同时,本期还配发一篇有关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孔子学院通过建设中国电影中心促进中外文化交往和交流的短文,这类符合“汉风专刊〞宗旨的短篇散文,也许可以成为将来专刊散文的一种类型。
说起将电影人的“味道〞呈现于眼前,不免让人想起文学艺术理论中常用的“审美趣味〞一词。而电影的艺术功能之一就是把文学文字作品的“审美形象〞或“审美意象〞直接进行视觉的感官化,这通常会被认为是文学艺术史上的一大进步。所以,在西方社会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群众文化的“读图时代〞之后,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人文交流日益频繁和丰富,中国也于五十年之后全面进入了“读图时代〞——视觉艺术时代。
2023年7月11日至15日,中国人民大学“神学与人文学〞第十二届暑期研讨班“普遍主义再思考〞召开,第一天的主讲人之一、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洛蒙娜·菲奥蒂雅德(Ramona FOTIADE)主讲的题目是“一图胜过千言万语〞,从此题目我们不难看出,图像在“读图时代〞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诚如其所言,今天的人们已经离不开图像,然而,离不开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吗?我参与了当天的讨论,并在她的演讲后第一个发问:如果一图胜过千言万语,那么我们今天还要不要文学?其实,问题的答案在我的同事彭亚非研究员2023年出版的著作读图时代中早已给出:科技进步带来的“读图时代〞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图像的优点是生动形象,信息量大,另一方面这些优点扩大后就变成了它的缺点。图像过于浅显易懂,加上配乐、解说,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读者、观众只需被动接受,以往面对文字主动思索、进行再造想象的乐趣消失了。这不仅容易造成全民阅读水平的低下,还会造成民族想象力的弱化。因此,在我看來,越是这样的时代,越是需要文学。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全盘否认电影的作用。事实上,电影也有分类。比方,艺术类电影、商业类电影等。我们知道,法国电影一直坚持走艺术之路,在手法上不断创新,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而美国电影那么多以商业模式取胜。吴天明,也是一位有着独特艺术追求的电影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