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高校德育隐性课程研究.docx
下载文档

ID:843096

大小:20.48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高 德育 隐性 课程 研究
高校德育隐性课程研究   摘 要:隐性课程是高校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关于德育隐性课程的现有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应该扩展至对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内容的具体设计探索、对学生德育开展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研究和对隐性课程德育效果的评价机制的研究。德育隐性课程的建设包括德育隐性课程的载体构建和隐性课程德育功能实现的评价机制建设。  关键词:高校;德育;隐性教育  高校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才,人才的标准之一是德才兼备,因此德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高校德育课程应该包括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隐性课程是一种价值型影响,隐性课程以间接和内隐的方式反映着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弥补了显性课程的缺乏。隐性课程是高校学生德育开展的重要阵地、立足点和创新点。    一、德育隐性课程研究综述  1.对隐性课程的研究  隐性课程的研究最早源于国外,在20世纪60~70年代成为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国内将隐性课程纳入教育研究的视角始于20世纪80年代。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包括了隐性课程的内涵研究、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关系的研究、隐性课程的特性研究、隐性课程的形式研究、隐性课程的功能研究和隐性课程的开发建设研究。  笔者认为,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而言的,对学生起潜移默化教育作用的课程。具体来说,隐性课程指在各种教育环境中,通过非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实施的一种间接教育的课程。  2.对隐性课程与德育关系的研究  隐性课程和德育之间的关系是手段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国外研究认为,隐性课程可以作为道德成长的手段,隐性课程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者的价值感和尊严感,隐性课程能很好地到达某些教学目标。我国学者认为隐性课程在高校的德育过程中发挥着显性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包括认知上的导向功能、情感上的陶冶功能、意志上的磨炼功能、行为上的指导功能。  3.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现有研究对隐性课程的必要性、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互补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对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达成根本共识。但是,现阶段对大学隐性课程与学生德育开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然有局限性,主要表达在三个方面:①对于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的研究停留在比较宽泛的研究层面上,主要是方向性研究;②对于通过隐性课程开展德育工作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明细性和前瞻性,缺乏从德育的目的出发对隐性课程进行细致设计、开发的研究;③虽然对隐形课程的德育功能达成共识,但是缺乏对隐性课程德育效果的评价机制研究。    二、德育隐性课程的建设  隐性课程并非是随性的,而是可以进行预先设计的。而且隐性课程只有事先得到科学的设计、在开展过程中得到很好的监控、事后得到科学的考核评价,方能更好发挥其德育作用。  1.德育隐性课程的载体构建  德育隐性课程的途径构建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1)学校体制层面的德育隐性课程。学校的制度对学生的行为有清晰的导向作用。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决策,既锻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可以通过举办学生手册学习讨论会等方式,让学生基于理解而遵守学校的制度,从而到达德育的目的。  (2)校园精神文化层面的德育隐性课程。校园精神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建设包括了校风、学风、校训、学校传统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  (3)物质形态的德育隐性课程。学校的各种物质形态可以表达学校的文化气息、学术气氛、价值取向和文化底蕴,可以寄托学生的理想、表达学生的志趣,成为进行传承学校精神的良好载体。学校运用的现代传媒,如校报等各种校内报纸、学校各级机构的网站、学校论坛、学生组织的博客、QQ群等都是隐性课程的物质形态阵地。  (4)行为形态的德育隐性课程。学校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师应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既要通过显性课程传递专业知识,又要通过行为形态的隐性课程,教会学生做人。  2.隐性课程德育功能实现的评价机制建设  建立以检验、考核隐性课程以德育效果为目的的评价机制以检测隐性课程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德育功能发挥的效果。这种评价机制的建立,将为隐性课程的设计和具体实施提供改进根底,有助于隐性德育课程的不断调整、改进和创新。  高校德育隐性课程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关于高校德育隐性课程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制度建设,致力于减少德育隐性课程的随意性。  作者简介:陈梦瑶(1985—),女,广东韶关人,政治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