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计划
行为
理论
发展
探索
方案行为理论的开展探索
论文关键词方案行为理论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意向
论文方案行为理论认为意向决定行为,而意向由态度、主体标准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中的一者或两者或共同所决定。本文试图阐释方案行为理论的结构及其开展。
方案行为理论(tpb)是由理性行动理论仃ra)一方案行为理论的早期版本一开展而来。
tpb认为意向(执行某种行为的动机)由个人行为态度、主体标准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pbc)所决定,且pbc也能直接影响到行为。tpb认为一个人的态度越积极、主体标准和pbc越强,那么执行某种行为的意向越强,也就越可能最终执行某种行为。
1.增加的pbc维度
为了解释并预测个体行为发生与否的原因,fishbein1975年提出理性行动理论。tra认为直接导致行为的因素是行为的意向,而行为意向又受态度和主体标准二者的影响。tra的关键维度是行为的意向、态度和主体标准。由于tra并不能完全解释或预测某些实际行为,ajzen在1985年提出改进模式—在tra的根底上增加了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一称为方案行为理论。pbc是tpb中的重要变量,包括:感知到的控制能力;感知到的困难程度。pbc在社会认知模式中被广泛应用于预测健康的行为。
增加pbc变量是基于pbc不需用完全的意志控制预测行为的根本原理,而且pbc可以解释为何意向并不总能预测行为。ajzen(1991)提出pbc与行为间有直接的关系,这更符合已取得的资料数据。因此,ajzen就提出当行为意向对行为只有很小的方差解释率时,pbc就应能独立预测行为。tpb中的pbc既能影响意向又能影响行为。ajzen(1991)指出态度、主体标准和pbc对意向的预测力的相对重要性因行为和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方说,当态度或主体标准具有较大影响的情况下,pbc对意向的预测力便较弱。因此,ajzen在1991年便指出pbc与意向之间关系的程度取决于行为的类型与情况的性质。
pbc其概念和测量是tpb理论里最受争议的。armitage证明了pbc对预测行为有其独特的奉献,能直接和间接影响行为;但也有一些元分析指出tpb几乎没增加tra对行为的方差解释率。近期许多研究运用因素分析指出pbc结构内部有两个本质不同的工程群,即自我效能和控制感。trafimow等人提出在行为领域中能很好地区分自我效能和控制感工程群,因为自我效能在预测意向和行为方面上比控制感要好。然而,现在rhodes提出将上述工程群区分成对控制的独特测量并不能成立,而且可能还会导致理论化的退步。他们提出感知技能、资源、时机也许是更好的pbc组成成分。
2其它组成成分
2.1行为意向
行为意向说明一个人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动机,反映出一个人愿意付出多大努力、花费多少时间去执行某种行为,猎被认为能激发动机因素从而能影响行为(ajzen,1991)。
sutton对tpb进行的元分析研究说明,态度、主体标准.pbc对行为意向的解释率到达40一50%,但意向和pbc对行为的解释率仅在19一38%之间。因此gollwitze认为,行为发生之前有两个阶段,一是运筹阶段,个体会思考自己的行为目标,此时形成的意向称之为目标意向;二是执行阶段,个体将根据形成的目标意向决定何时、何地、怎样执行方案,即执行意向。执行意向是目标意向与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有研究证了这一假设,不过关于该假设的实证性研究较少。而terry等人发现意向与pbc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2.2态度
行为意向的强弱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即一个人对执行某种行为的态度的影响。态度是tpb里最没有争议的一个结构,不过rhodes等人2023年的研究提出态度中的情感性态度和工具性态度两者在测量领域和对运动行为的预测影响两方面都是不同的结构。当然,这项研究针对的只是运动行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3主体标准
影响行为意向强弱的社会因素即主体标准,指个体感觉到他人对他执行或不执行某项行为的期望,也可以看成是否服从他人愿望的社会压力的整体感知。主体标准的形成取决于标准信念。
然而许多研究发现主体标准对预测意向的效果最差。对此最可能的解释是主体标准本身的测量方式,大局部研究者运用的都是单工程测量量表,而不是应用可靠的多重工程测量量表。影响意向形成的社会因素实际上包含了两种标准,一是指令性标准,指的是对个体重要的人认为个体应该执行某种行为。二是示范性标准.指的是对个体重要的人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有人证实指令性标准和描述性标准在他们的测量领域上是不同的结构(rhodes等人.2023)。rivi,和sheeran认为,tpb中的主体标准实际上是一种指令性标准,它反映的是个体感受到的社会压力。有研究指出指令性标准因子不能很好的预测行为。一些研究发现增加示范性标准可以增加对行为的预测力rivis和sheeran关于示范性标准的元分析结果说明,示范性标准与意向之间的相关r=0144,在控制态度、主体标准曲令性标准)和自我效能之后的回归分析结果说明,将示范性标准纳人回归方程可以增加5%的意向的方差解释率,而且示范性标准的预测作用仅次于态度,强于指令性标准和自我效能。
3.下pb的缺陷
很多项元分析研究支持tpb理论,但这些元分析在其范围及取样等上各有所缺陷。ajzen对tpb进行的元分析发现态度、主体标准和pbc三者与意向的平均多重相关r=0.71,以及意向和pbc对预测行为的平均多重相关r=0.51,但这项元分析数据有限;godin的元分析发现pbc对预测意向和行为均有12%左右的方差奉献率,但godin只考虑的健康的行为,且其报告值仅来源于报告相关数据的研究,而只报告显著发现的倾向也许会使报告值变大。
4.tpb在中国的运用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tpb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多项研究等证实tpb是能较好地预测行为的。而刘泽文等人认为,中国人的态度对意向的解释力低于主体标准对意向的解释力,当然这是有着深远历史因素的。不过我们至少可以了解应用tpb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研究经验及成果,而要从中国实际出发。
第5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