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孩子
诗画
人生
天道酬勤
给孩子一个诗画人生
我喜欢文学艺术,现在从事的职业也与此有关。在所有的文艺门类中,最贴近我的还是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文,短小但意义丰富的成语、民谚从小就吸引了我。这应该感谢我的妈妈,是她的多才与智慧,让文学的种子很早就在我的心里萌生发芽。
那时候,妈妈是学校里的一名教师。她多才多艺,教过语文、美术、音乐、自然。因此她的的文学艺术素养很高。一件寻常的事,一个普通的人常在她绘声绘色、妙语连珠、惟妙惟肖的讲述中变得生动鲜活起来。我因此也在她多彩的语言中慢慢感受到了中华诗词、成语的魅力。
我和弟弟都非常爱听妈妈讲故事。夏天的黄昏,在院子中的果树下,我们搬着小板凳围坐在她身旁;寒冷的冬夜,我们躺在妈妈的臂弯里;甚至于在乌烟瘴气的小厨房里我们都能享受到妈妈讲成语故事、诗词故事带来的快乐。那时没有现在印制精美的书画,更没有带着背景音乐的有声读物,我们完全是在妈妈娓娓的描述中,睁大或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让眼前出现一幅幅精彩的画面:魂飞魄散的叶公、井底自大的青蛙、拔苗助长的农民、守株待兔的懒人和掩耳盗铃的蠢蛋……我们还感受了“僧敲月下门〞的“推敲炼字〞;听到了“枫桥夜泊〞的“夜半钟声〞;看到了给崔护水喝的“人面桃花〞……那些诗词故事、成语故事中美好生动的画面与朗朗上口的诗句、内涵丰富的成语在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都相对匮乏的年代把我们薄弱的情感带进了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像一道彩虹,扮靓了我和弟弟的童年。
现在想来,当初妈妈是在潜移默化中为我们姐弟营造了一个走近经典文化的自然气氛。没有填鸭式的说教,没有机械的重复背诵,我们完全是在自然、放松、愉悦的状态下接受了经典文化的熏陶。而这种熏陶让我们懂得了感受美、传播美、创造美,懂得了感恩自然、感恩生活。这也影响了我们的人生。
经典诗文与艺术是古代的圣贤们思想、情感、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深厚而博大的。有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的人格素养,很难“教〞成,它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培养。而我和弟弟文学艺术素养的形成也正印证了这种观点。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是奠定一个人成长的基石。这块基石是否稳固,是否能为孩子擎起人生的大厦,父母是关键。
这是个急躁、焦躁、烦躁的世界。地铁里的罐头人、街头上的叫骂声、影剧院里的瓜果皮、KTV里的摇头丸……所有的这些难免会让人如鲠在喉。我们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痛失了一些品性,比方儒雅、谦逊、随和、恬静……而这些也正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一脉相承的精髓。成人们的世界变得如此混乱,势必会影响到孩子,我不相信一对粗俗鄙陋的父母会教育出一个彬彬有礼、谈吐非凡、刚正不阿的孩子。这样情形继续的后果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一点点被蚕食,直至泯灭。
幸好,有觉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从孩子抓起。近些年“国学热〞开始兴起,小学生诵读经典、穿汉服、进国学班方兴未艾。一边是急迫想让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父母,一边是急攻近利的教育机构,总觉得这中间并不能真正地搭建起通往心灵世界的桥梁。
再回到家庭吧。看看可爱的儿子。清澈的眼神充满着纯真,像一张白纸,我不忍也不能更不放心将他交给所谓的国学班。我想给他一个安静、宽松、自然的气氛,让他慢慢感受经典。就像当初我的母亲一样,为他营造一个空气里都充满诗意的环境。
还是铺展画面。我的画面是从“静夜思〞开始的:“一个离家很久的人,经过白天一天的劳累,回到家里。好象是从梦中醒来,在静静的夜晚,他看到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抬头一看,不是啊,却原来是一轮高挂在夜空中的秋月。这个人不仅低下头来沉思……〞儿子睁大眼睛,似乎也在疑问。“他想什么呢?原来他离家那么久了,在想念他的家乡啊……〞在静静的秋夜,我和儿子一同来到了李白的床前,与他一同感受思念家乡的情感。儿子入神地听着,并且小声与我一同诵读诗句。那一夜,只因诗画一体我便简单地引领儿子走进了诗意的世界。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为儿子描绘的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不急不躁,如流淌的泉水,在他幼小的心灵敲击出动听的乐曲。而儿子也在诗画中找到了玩具之外的另一种快乐,那就是,用笔画出诗中的景象。这是一个语言与线条、色彩融合得非常好的过程。由我讲述故事,他不断提问,了解故事的背景、季节、人物、事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看,画面上慢慢出现了一个柱着拐杖的长须老人,他正低头看着几个穿着小褂的孩子,似乎在说着什么,旁边是一丛毛竹,远处似乎还有山。一幅回乡偶书的诗画便这样呼之而出。虽然他的笔触还很稚嫩,但我还是为儿子能将诗词以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天赋感到快乐!“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一幅幅图画从他诵读的口中跳跃到纸上,也一直延伸到他的脑海中,从此不忘。而由诗到画,从此也连带着启蒙了孩子的绘画天份,一幅幅山水、人物,从铅笔到彩笔,再到毛笔,美好似宣纸上的点墨一样,慢慢融入到了孩子纯真的世界。那一年,儿子的诗画作品成为老师和小朋友们夸赞的焦点,他也成为班中的骄傲。诗、成语、谚语,这些文学元素与国画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的艺术细胞被激活,这着实给了我一个惊喜。
我成认儿子是聪明的,六岁的他对诗词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但也有不理解的时候。比方七步诗,他不理解为什么曹植的哥哥非让他在七步内写成一首诗,写不出来为什么要杀他。我对儿子解释了原由,但以他的年龄和智商还是不能够完全理解,诗中蕴含的政治意义并不是一个生活在现在这个太平盛世的孩子所能诠释的。但他还是背诵了下来,因为“煮豆燃豆萁〞这个生活化的画面对他很有帮助。五年后的一天,儿子突然和我说,他知道为什么曹丕当初要弟弟曹植七步内写诗了,然后他重新绘声绘色地为我讲述了这个历史故事,并把自己的理解分享给了我。他的讲述没有谬误,这也让我惊喜地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知识的增长和储藏,所有的不理解都会被记忆重新翻找出来,完成新一轮思维与思想的融合。
朋友质疑,如果孩子真的不理解那些诗句还有必要让他们诵读与记忆吗?我说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开展极快,到13岁到达最顶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也就是说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开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中国青少年开展基金会高级参谋、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越光在中国青少年开展基金会上海座谈会上说:“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由此我想,其实我们不需要纠结于孩子当时能否真正理解诗词歌赋的内容与意义,在诵读中能感受到韵律、节奏的美也是一种收获。而在最好的记忆时代由我们用一种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为他们传递经典文化,让这些闪光的诗句在他们的记忆里留下印迹,成为他们今后成长中的一种语言储藏,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多的东西其实无需刻意去学习、培养。特别对于孩子来说,童年与少年对于世界的感知,应该是在玩耍中得到的,他们对于美与丑、对与错、善与恶的分辨能通过诸如“三字经〞“千字文〞及唐诗宋词和书画艺术这些充满人文情怀的古典精华之作获得,将会是一种气质、气度的凝成过程。而这些“不刻意〞却还需我们做父母的“刻意〞而为:你要有一个无需大,但干净整洁的家;你要有一处无需华贵但要实用的书架;你要有一些慎重挑选的精华书籍;如果条件允许,或者孩子喜欢,你还可以有“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阳关三叠〞的旋律,还可以有一只笔、一盘墨、一张纸、一方砚……总之,为家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舒适、宽松、自由的环境,让生活处处充满诗情画意,让家庭教育在亲子之情中自然贯穿,让我们的孩子在文学艺术中学会爱这个文明大国,爱我们的父母亲人、爱我们的朋友,得到品性的修炼与提升,那将是一种多么让人欣慰的事!
在我看来,中国的文艺之美在于,它能让我们沉静下来、纯洁下来,在许多事物已慢慢西化的今天,我们真的需要从孩子开始,让他们在中华古典文化之中起步,在日益喧嚣的世界中,踏实沉稳内敛坚决地走出一条大国子孙的人生之路,并永远保持一种纯洁善良的心。这是父母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而我们曾一度患得患失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也将在平平仄仄与勾勒、皴擦中成为天地间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