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情境
领导
理论
高校学生
社团
管理
困境
优化
情境领导理论下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困境及优化
[]情境领导理论要求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下属成熟度实施权变管理。此理论下,高校对成立初期的学生社团可以采取“高工作—低关系〞命令式为主的管理模式,对成立一至两年的学生社团采取“高工作—高关系〞说服式和“低工作—高关系〞参与式为主的管理模式,对成立三年的学生社团采取“低工作—低关系〞授权式为主的管理模式,对成立四年以上的学生社团采取“高工作—高关系〞说服式为主的管理模式,以标准学生社团开展,实现育人根本。 [关键词]情境领导理论 高校学生社团 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詹捷慧(1980- ),男,广东饶平人,广州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3-0053-03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组成的非正式群体,具有明确的开展目标和标准,自愿遵守所在学校的社团管理条例①。近几年,高校学生社团开展迅速,据广东省学生联合会调研数据显示,仅广东省85所高校内就已开展了3985个社团,参加社团的学生到达43万余人②。根据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约有59.7%的大学生参加各种社团, 人均参加1.8个③。然而,我们在看到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开展的同时,也清晰地发现影响、制约和困扰学生社团开展的诸多问题。因此,开展社团科学管理研究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情境领导理论的内涵 情境领导理论(situ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SLT)源自美国,属于权变理论的一种,最早由科曼于1966年提出,经保罗·赫塞(Paul Hersey)和肯尼斯·布兰查德(Kenneth Blanchard)开展起来,也叫“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工作行为(指领导者和下属为完成任务而形成的交往形式,表达领导者对下属完成任务的关注程度)、关系行为(指领导者给下属帮助和支持的程度)和下属的成熟程度(指下属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能力和意愿的大小,包括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结合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的“不成熟—成熟〞理论,下属成熟程度可分成M1→M2→M3→M4四个阶段,由此采取四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当下属处于不成熟阶段(M1)时,采取命令型领导方式(高工作—低关系);处于比较不成熟阶段(M2)时,采取说服型领导方式(高工作—高关系);处于比较成熟阶段(M3)时,采取参与型领导方式(低工作—高关系);处于高度成熟阶段(M4)时,采取授权型领导方式(低工作—低关系),详见以下图所示。该理论强调上下属互动关系,上级的领导方式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调整。 根据情境领导理论的管理规那么,对被领导者的管理不是静止的,而是由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成熟度形成的一种曲线关系,领导应该随着被领导者成熟度的不同而调整领导方式,这样对下属的领导方式才是有效的④。如果把社团管理者(指导教师)当作领导(上级),把社团成员当作被领导者(下属),那么,对社团管理模式进行流程再造,传统社团管理模式就演变为情境领导理论下的权变管理。 二、情境领导理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困境 为了解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现状,笔者对广东五所高校(包括“985〞“211〞、普通本科、高职类等)院校社团管理者和社团主要学生干部等16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发现,情境领导理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面临如下困境: (一)工作行为困境:指导的有效性缺失 目前,许多高校学生社团虽有校方指定的指导老师,但在实际管理中,大多数社团根据一己之愿开展,与管理方关系脱节。原因是许多社团指导老师是出于行政命令担任,社团指导好坏不与业绩挂钩,社团指导只是一种兼职行为,其主业还是教学科研任务或行政工作,由此导致指导老师对社团实质性的指导甚少,指导作用根本没有发挥出来,社团管理效果不理想。 传统社团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党委宣传部管理、学生处管理、团委管理,尤以团委管理模式最为普遍⑤。但是,无论何种模式都不能采取单一的管理方式,社团类别不同,特点和功能也不同,管理方式应该有所差异。例如,思想政治类社团主要应围绕时事热点展开讨论思辨,提高成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学术科技类社团应鼓励学生开展学术争鸣,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文化体育类社团主要应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提高素质强身健体;等等。社团类型不同,管理方法那么不能一概而论。在访谈中发现,局部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团往往采取简单的行政部门等级式管理,相应地,社团指导老师对不同类型的社团也通常采取单一的指导模式,难以产生有针对性的管理效应。 (二)关系行为困境:支持力度有限 理念是对组织存在意义的整体概括,“反映了一个组织根本的价值观念,是驱动每个组织成员行为的精神力量〞⑥。每个社团组织在运行过程中都有内容不一的开展理念,指导社团“何以开展〞“如何开展〞等核心问题,为社团开展匡正方向,这是社团开展的先决条件。在访谈中发现,局部社团管理者只是将社团活动性质确定为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范畴,很少将其纳入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的重要载体,割裂了社团活动与课堂教育的关系。在这样的理念下,对社团的物质支持自然远远不够。目前,活动经费和场地成为掣肘社团开展的两大硬伤,高校对社团政策上的支持与真正落到实处存在差距。在访谈中,笔者发现高校70% 的社团没有固定的办公室或活动场地,来自校方的拨款很少甚至为零,有些社团需要通过社员募集会费勉强维持。 (三)成熟程度困境:低年级成员偏多 社团成熟度和成员稳定性影响着高校学生社团的整体水平。在调研中笔者发现,高校学生社团总体上低年级人数居多,一、二年级学生几乎占到80%左右,特别是大一的学生居多。在社团实践活动中,除了团委、学生会等社团的成员相对稳定外,其他社团由于个人无法平衡学习和工作关系、社团无法满足个人开展的需要、社团归属感不强等原因,许多经验丰富、成熟的社团成员到大二、大三会纷纷选择离开社团,尤其是一些刚成立不久的社团面临更大的成员缺失困境,极大影响着社团开展的层次和水平。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