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中方言中的俗语研究文化艺术专业.doc
下载文档

ID:829135

大小:84KB

页数:26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关中方言中的俗语研究 文化艺术专业 关中 方言 中的 俗语 研究 文化艺术 专业
关中方言中的俗语研究 摘 要 方言俗语,是地区语言的发展体,代表着一个地区语言的发展历程。它的出现形成和一个地区长时间的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社会习惯紧密相连,是普通的劳动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显示生产生活状况的言语。而关中地区是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的地区,因此形成于关中地区的方言也十分具有地域特色。关中方言是世界民族语言中历史十分久远的一支语言,经历了三千余年的转变历史。而俗语作为关中方言的一部分,更显示了关中地区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思维的结合。关中方言俗语是最原始、最真实、最灵动的生产生活的写照,因此可以称的上是鲜活的、原生态的。 关键词:关中地区;方言俗语;研究 Abstract Dialect idiom is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language, representing a regional language development process. Its form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reg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customs, social habits. And it is the ordinary working people who summed up to show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by the language in the long-term production and life . Because the Guanzhong area is occupying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position of the region, the Guanzhong dialect has many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Guanzhong dialect is the world's national language which goes through a very long history that more than three thousand years. And the proverb as part of the Guanzhong dialect ,it shows the working people in Guanzhong the wisdom and thinking of the combination. Guanzhong dialect is the most primitive, real and the most spiritual portrayal of the production and life.therefore it can be called the fresh, the original ecology。 Key words:Guan zhong area; dialect saying; research 目 录 TOC \o "1-3" \h \z \u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一、俗语的来源与定义 1 (一)俗语的来源 1 1、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口头创作广泛流传的俗语 1 2、各民族之间相互沟通与融合后创造出来的俗语 2 3、从古代社会流传下来的俗语惯用语 2 (二)俗语的定义 2 二、关中方言中俗语形成过程 3 (一)关中自然与人文环境 3 (二)关中方言俗语发展历程 4 1、西周时期关中方言 4 2、秦朝时期关中方言 5 3、汉朝时期关中方言 5 4、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中方言 5 5、隋唐、五代时期关中方言 6 (三)关中方言俗语的特点 6 1、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6 2、雅俗共赏 6 3、带有外来文化的影响 7 4、借用它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7 三、关中方言常见俗语举例 7 (一)生产、生活类俗语 7 (二)称谓、情绪类俗语 10 (三)时间、季节类俗语 11 四、关中方言俗语的传承 12 (一)方言俗语的价值 12 (二)传承方言俗语方法 13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谢 辞 16 前 言 方言俗语,是一个地域人民群众的思维结晶,透过浅显易懂,甚至粗俗的话语来渗透深刻的道理。关中地区俗语形成于浩荡的历史长河中,从西周建都镐京开始,关中方言就被称为雅言,体现着关中地区语言发展的历史,有独特的风俗人情和语言魅力。 学术界对于关中方言俗语的研究已有很多著作,如阎成功《关中方言俗语解析》、孙立新《户县方言研究》,《西安方言研究》、等,同时方言俗语的研究也出现专门的机构,如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宝鸡文理陕西方言研究所,且研究内容不局限关中方言俗语的共性意义与差异的归纳,也注重方言俗语与古代俗语的差异和读音的地区差异。立足关中,感悟关中方言俗语的独特魅力。本文将从探讨俗语的来源与定义出发,给出概括的定义,探讨促使关中方言俗语形成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及发展过程,总结关中方言俗语的特点,最后通过列举常见的方言俗语例子来领悟关中方言俗语的精髓,及思考在如今社会背景下如何传承方言俗语。 一、俗语的来源与定义 (一)俗语的来源 俗即习,《说文解字注》:习者,数飞也。引申之凡相效谓之习。”[1]《淮南子》:“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2]《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3]语指言论,因此俗语的字面意思是流传下来可以进行效仿的言论。俗语最早组合出现在《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这篇文章中,“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4]而涉及俗语来源问题,每个人都有看法,而我认为俗语是来源于生活的,体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了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思维结晶。早在先秦时期,方言俗语已经产生,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是贴合人们情感价值取向。关于俗语的来源,我归结为三个方面: 1、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口头创作广泛流传的俗语 这一部分是俗语的主要来源,人民群众是生产实践的主体,依靠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特色的语句,并通过广泛口耳相传而定型。俗语反映了确定地区的自然与人文历史,向我们传递了当地人的价值情感。普通的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在生产生活中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因此通过口头创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情,无论富贵贫贱,不需要任何的辅助工具都可以进行创作,不受限制才能广泛流传。由劳动人民创作的方言俗语是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真实写照,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了许多深刻有价值的人生道理与社会经验。方言俗语是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传承文化,“为人民群众所创造,具有群众性”。[5] 2、各民族之间相互沟通与融合后创造出来的俗语 从古至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化,不同地区沟通交往越来越多,因此历史上的民族迁移融合是创造新的方言俗语的一种方式,民族交往必然会带来新的语言、文字、生活生产习俗等,经过长时间的沟通融合,就会创造出新的方言俗语。如“嘎达马西”就是从维吾尔族的语言中借用而来。同时商业贸易与战争也是促进新方言俗语产生的途径,鸦片战争后,列强纷纷利用坚船利炮迫使清政府屈服,与清政府进行不平等贸易,但侵略的同时也带来的民族的商业用品,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如在陕西关中地区,很多机器生产的用品都必须加上“洋”字,“洋火”、“洋蜡”、“洋瓷盆”等,最后宗教传播需要也是俗语产生的途径,宗教传播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学习借鉴,带给人们全新的思想价值。阿弥陀佛,是佛教的常用语,天官赐福是道教的用语,如今也当作惯用语流行在百姓中间,成为民众的口头用语,这些惯用语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盼,祈求幸福与平安。 3、从古代社会流传下来的俗语惯用语 如今,社会上流传的许多俗语都体现着古代社会的印记,借用了古书典籍的典故,吸收了其中的精华而衍化出了俗语。“一个巴掌拍不响”形容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联合他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如今也包含吵架原因不是由一个人引起的含义。这句俗语来源于韩非子《韩非子·功名》:“一手独拍,虽疾无声”。[6]唇亡齿寒来源于《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7]这些俗语都是由古典籍典故,成语演变而来。 (二)俗语的定义 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而甲骨文之前先民们就有了交流沟通的刻画符号,就表明在文字产生前,语言就已经产生。因此在文字产生之前,语言中的俗语也已经产生。俗语产生之初有很多名称,如“土语”、“俚语”、“鄙语”、“俗谚”等。并且典籍中也有了俗语的名称。汉代刘向在《说苑·贵德》中记载:“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本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8]《颜氏家训·教子》有“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9]对于俗语的定义学术界有许多说法,众说纷纭。屈朴认为“俗语与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各类俗语品类,是种与属的关系”,是包括口语性成语等俗语品类在内的“定型化或趋向定型化的简练习用词汇和短语”。[10]张清常《常用俗语手册》中认为“只要是言语通俗,道理深刻,意思鲜明,形象生动,说的简明扼要,被广大群众广泛使用的语句都是俗语,包括了谚语、格言、警句和俚语中成句话的一些说法等。”[11]温端政和张书祥共同编著的《忻州俗语志》这本书中认为:“俗语是一种广泛流传在群众口头上、结构相对固定的通俗语句,它包括俚语、谚语、歇后语、习(惯)用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12]吕洪年却指出俗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俗语指“流行于民间的一切通俗语句,包括谚语、歇后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格言、名句、惯用语、俏皮话等”;狭义的俗语指“谚语、歇后语等并称,除谚语、歇后语之外的来自民间的定型化短语”。[13]同时符淮青先生认为:“我们把流传于群众中表达某种意义的形象精炼的语句叫俗语,它不像谚语那样内容深刻,总结有斗争经验”。[14] 每个人对俗语都有自己的看法,而在我看来,俗语应该是确定区域的普通人民群众在自己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囊括各个方面的通俗易懂的话语,包括了谚语、、成语、歇后语以及惯用的话语等。透过方言俗语,可以了解到确定地域内通俗的语言习惯,社会习俗、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了解到群众生产生活中最本真的内容。俗,一定程度上指的是通俗,而不是俗气,鄙俗,这些通俗的语句是广大人民群众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俗语是一个地区语言中最接地气的话语,与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俗语不俗,用通俗的言语来传递为人处世的道理,言语简练,道理精辟,易于传诵,因此得以广泛流传 二、关中方言中俗语形成过程 (一)关中自然与人文环境 关中,即陕西省关中地区,因东倚潼关,西靠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得名。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五个大市及杨凌区。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3°35′-35°51′和东经106°19′_110°36′之间。关中地区自然环境比较,位于陕西省的中部,总面积达55623平方公里,占陕西省的19%。南北有秦岭山脉和陕北黄土高原环绕,地形以平原和盆地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质量优越,古书《尚书禹贡》把土地质量归为九等,把属于雍州的关中土地质量归属为上上等。主要水源有渭河、泾河、浐河、灞河等,水源丰富。关中地区的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气温温和,年均温在6-13度之间,夏季炎热多中雨,冬季寒冷少雨,年降水量在550-700mm左右,季节分明。 关中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人类在关中居住历史长达115万年,而建都史达2177年。关中北部有陕北高原,南部有巍峨的秦岭,易守难攻,是历史上兵家必争地。如今关中地区交通十分便利,关中环线长480公里,西安、渭南、咸阳、宝鸡4个城区,14个区县、68个乡镇被环绕。,同时宝中、宝成、同蒲、陇海兰新铁路及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都促进了关中地区交通发展,有力的带动了关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