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一块牌子引发的思考
2023
一块
牌子
引发
思考
读后感
一块牌子引发的思考读后感
一块石头引发的课程
——万物简史·石头记启蒙课程
2023年9月2日,我来北京的第一个秋季开学日。北方的夏天,热而干爽。那一天,我特意换上了一件中式盘扣的藏青麻布短袖,像开启一个仪式,迎接孩子们的到来。
忙活了一上午的开学,午后,我叫了几个孩子,来到了学校外面的树荫下,让他们随意捡一些小石头,然后把石头都一一洗干净。孩子们一个劲在问,要石头来干什么。我笑笑,上语文课啊。
教室前面有一块地毯,我让孩子们全部来到地毯上,围着我一圈坐下。然后捧着刚洗干净的一盆石头跪在孩子们中间。孩子们很好奇,盯着石头和我。
先一起来读一首小诗吧:howhappyisthelittlestone.多幸福的小石头啊,
thatramblesintheroadalone,单独在路上漫步,
anddoesn’’tcareaboutcareers,不汲汲于功名,
andexigenciesneverfears——也从不为变故担忧;
whosecoatofelementalbrown,匆匆而过的宇宙,
apassinguniverseputon;也得披上它自然褐色的外衣。andindependentasthesun,它独立不羁如太阳,associatesorglowsalone,与人同辉,或单独闪光,fulfillingabsolutedecree,它决然顺应天意。incasualsimplicity.单纯,一味自然
你真的了解石头吗。比方说,它是甜的还是苦的。硬的还是软的。温的还是凉的。静静地听,它会发出什么声响。
孩子们才刚上四年级,被我这么一说,来劲了,每人拿起一小块石头开始摸、舔、咬、听,眼耳鼻舌身意,开始重新感受这些习以为常的石头。
答案自然是稀奇乖僻的。甜的,苦的,青草味的,泥土味道,......但这都没关系,因为一块块小石头开始在他们的感官下复活。
我继续问,有没有想过,这一颗小石头经历过怎样漫长的旅程才来到我们校园的大树下。
孩子们开始了七嘴八舌地漫游。地壳运动,岩浆喷发,海水冲刷,开山辟石,溪水打磨,风餐露宿,然后,有一天被装上了一辆车,然后,长途旅行到了学校,沉默了一个多月,有一天,被孩子们捡起来。
他们慢慢发现,每一块小石头,都是时间的旅行者。石头看我们,只是刹那光华。
我说,小石头来到教室,想和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30人分成6人小组,在一分钟内,看哪个小组能用10块石头堆得高。
这是一个传统的叠罗汉的游戏。有两个小组不到半分钟就堆好等着了,其他的,要么在争执用谁的方法,要么还在手忙脚乱。之后,我让他们自己谈谈叠罗汉的感受。孩子们很聪明,堆不好的小组很快成认,是小组不够团结,都以为自己很有方法,结果什么都没堆成。
之后,我们一起分享了石头汤绘本,孩子们静静地听着,聊聊,问问,说说,刚刚没堆好叠罗汉的小组说,我们也应该分享彼此的智慧,而不是忙着争执。
课的最后,我们又读了一遍幸福的小石头。和刚开始的一副茫然相比,此刻,孩子们似乎假设有所思,显得很沉静。我问他们最喜欢哪一句,孩子们都有很多不同寻常的感受,很自然,这堂课中所有的环节都进入到了他们的视野。他们大概不知道,眼前这位老师,打算用两个月的时间,和他们一起游历石头的世界。而这首小诗,将一直陪伴着整个课程。
这是石头记课程的开始课。是我有史以来环节预设最简单,说的最少的一堂课。老师放下了,孩子自然就上来了。
诗歌没说,虽然这首小诗意蕴丰富,我很喜欢,但好诗从来不需要解读。
叠罗汉我没讲道理,石头汤都是孩子自己在分享。
我只是想回归一种质朴的课堂生活,虽然还是有板块排布,但只是为了经历。
两天后,这堂课就在全体老师面前又上了一遍。但这几乎无法成为公开课,只剩下我和孩子的自言自语。课后,有老师问:这是一堂什么课。我很快乐,我终于上了一堂不像语文课的课。这堂课,引起了很多老师的兴趣,他们也终于第一次看见全课程的课堂生态。
万物简史·石头记启蒙课程常识板块
两天后的科学课,孩子们一走进科学教室,科学张鑫老师就和跟孩子们说:前天,钱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了有趣的石头世界,想不想继续探究石头呢。孩子们很好奇,怎么科学老师和语文老师有串通。
自然是有串通。但这不是孩子需要关心的事。张老师是学化学的研究生。对于科学有着近乎天然的小痴迷。听我上完石头记开启课,就说这个课程有意思,于是就一起做了起来。
科学石头课上了三节,分别从石头的起源、分类、软硬等物质属性让孩子们充分了解。科学课与生俱来有着探究性,捶打、敲击、打磨,各种岩石五花八门地呈现在孩子面前。感官接触常带有想象力,科学研究确实是有显性记录的,对于了解一个物体的真实属性,实验性质的课仍然是必须的。这三堂课下来,孩子们能够看到一块常见的石头,大致能说出它的名字。这是万物简史启蒙课程的真正发端。
远古的人类是怎么认识石头的。就像我小时候在河滩上发现的小石头一样,总要先摸起来,洗干净,仔细地看,然后,敲击把玩,想着用来做什么;当觉得做什么都不适宜,或者石头漂亮得不想做什么的时候,就想戴在身上也是很不错的。于是,再去寻找其他的石头,大的,小的,好看的,实用的,锋利的,钝挫的,这个过程,如此自然。
当我在科学课之后,将一块巨大的石头呈现在孩子面前,告诉他们这是几十万年前的文物,他们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这看起来实在太过于平常。可是,那些石头上的棱角已经被磨平,深黑色的光泽,让我们见证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或许它陪伴过一群山顶洞人,将刚打猎回来的猎物在石头上摩擦,将动物的皮毛层层撕裂,在黝黑的洞中,映照着火把的光亮嗷嗷私语。又过了几十万年,洞穴中的人开始打磨一些小小的锋利物品,将皮毛用藤蔓缝在身上,将一些小石块,小贝壳、甚至玉石戴在身上,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这长达百万年的光阴,正是石头见证的。
这就是历史课,我截取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和孩子们共同见证了人类如何利用石头,从蛮荒走向文明,从洞穴营构建筑。顺带着做了一个玉石文化小课程。由于玉石占据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门类,人和玉之间早已超越了和一块石头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精神寄托的信物。当时好几个孩子都带着玉,我让孩子回去了解玉的由来,听听父母讲讲戴玉的讲究,并没有细讲其他的玉石文化。因为,这个领域极为庞杂,也超越了器物太多。今后做独立的课程。
这节课之后,教室的桌子上,总是时不时出现小石块滚动的声音,他们开始捡拾各种各样的小石头。同期,学校的百米沙道完成,其他班的孩子都在玩沙,我们班的都在沙中寻找光润晶莹的石头。
地理板块比拟棘手,一那么四年级的孩子从未接触地理,地图对他们来说是一团抽象的线。二那么,人类古文明中石头建筑奇观实在太多。除了中国的木质构件使用较早之外,大多数的欧洲文明,都是石头建筑。铺排着讲,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也没有必要。我记得小时候,对于世界奇迹,古文明的好奇维持了很长时间,但书籍有限,直到初中时代,还沉浸在未解之谜的探索中。
和历史板块的截取一样,我以“探索复活节岛石像之谜〞为课题切入。果然,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我是从google地球演示开始的。蔚蓝色的星空,地球逐渐变大,最后锁定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直观感受,这个小岛离南美洲大陆都很遥远。然后,出示一组组石像。“为什么在茫茫的太平洋小岛上遗落着数量庞大的巨人像。在没有机械的时代,是谁建造的。〞地理课很容易激起孩子的自主探究欲。方式有很多,可以直接上网搜,但这种方式仅仅是信息的获取,对于思维的提升没有帮助。随即,我将“中国长城、亚历山大灯塔、埃及金字塔、希腊神庙〞四大奇迹的资料呈现给孩子们,图文并茂。孩子们很快提炼出各自的功用:交通和防御、指引航海、领袖墓葬、祭祀神灵。那么,据此能否推测在地球另一端的这些建筑的可能功用。孩子们大胆推测:石像可能是用来做航标的,因为小岛在太平洋中,生活大多数靠捕鱼,因此建造很高大的石像很有必要;石像也可能是领袖的神像,因为一个个大小上下各异,这很有可能是某个部落族长的纪念;石像还可能是岛民对于未知神灵,比方外星人的崇拜;石像也有可能为了宣誓本部落的强大,类似于早期的图腾。千万不要惊讶于孩子们的思维,实际上,只要我们提供了足够丰富的内容,他们的探究几乎是无穷尽的。而这些,并不是无端臆测,是有根据的。我告诉孩子们,其实他们的猜想都被科学家一一验证过。最终锁定在宗族部落族长的领袖崇拜上。由于部落征战,各自为了表示强大,不惜在岛上大兴土木,一代代修建类似于神祗的石像,用于护佑本族。其实,这就是文化比拟。不同族群开展固有不同,但人类的脚步却终究会沿着共同的方向走去。他能帮助孩子翻开思维,从另一个文明的开展中获取智慧。
历史课和地理课是小学阶段缺失的课程。我至今仍然很不明白,教材的编著者,出于何等用意,将史地内容放置如此之晚。大概很多专家认为史地是比拟抽象的学科。人自诞生起,就对自己是什么,怎么来,去哪里等终极问题充满了好奇,这不仅仅是生物学的追问,更是对于自己所处的大地,以及人与自然的追问。人的一生完整复制了人类文明开展史。这是两条神奇的平行线。从刚孕育的胚胎开始,人就追溯远古海洋的足迹,这和生物进化史是一致的。比方:孩子总是先从四肢的学习开始的,先是动手握物做工具,然后再是直立行走,接着才是语言的开展。按此规律,幼儿阶段就该大量开展手脚能力,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少开发所谓的智力。
人对自身究竟为何物的疑问,是与生俱来的,答案或许无解,但必然也经历从物性到神性的演变,当人洞悉自己生物属性却无法答复自己生命原处疑问的时候,神性就开始降临。几乎每一个孩子都问过母亲这个问题:我是哪里的来的。请注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理问题。这个问题如何解答,困扰着每一个父母,即使你红着脸如实说了,孩子还会继续发问。所以,在孩子意识到求解自我本体的时候,是将科学、地理、历史交叉起来的生命科学及时交给孩子的时候。这三大学科从不同角度告诉孩子我们如何成为一个人。我的观点是,生命孕育、人类起源、宇宙构成三大问题,应在在幼儿园小班左右就可以让孩子接触。以我儿子第一次发问到不断追问至今,历经了好几年,即使他从bbc的专题片、大量的科普著作中巨细无遗地了解到了生命孕育的原理,仍然在问。他对于地理的兴趣很早就发端,并很快掌握了地球、地图常识,能够熟练查询,和生活运用。也就是说,一个孩子能在一年级左右就能接受的知识,我们要到五六年级还遮遮掩掩告诉他。我们这一代,除非自己感兴趣,对于地图、图表、数据图、说明书等非连续性文本都比拟陌生,因此,对于生存能力都相对薄弱。pisa测试,其他工程都遥遥领先,唯独非连续性文本是薄弱项。而这,恰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常识。
对于常识的忽略,是我国启蒙教育的重要疏漏,在这三个学科的低幼阶段,更是巨大的缺失。史地使人明智,让人更清醒地知道我们来自哪里,为今后朝向精神的存在打好底子。生命走一回,是一个完整的奇迹,何来学科分界。万物简史·石头记启蒙课程艺术板块
紧接着,戏剧课来了,胡艺潇老师扛着一块大石头进了教室,手里还拿了一块小石头。因为有了前几堂石头课,孩子们已经不惊讶了,唯一的期待就是戏剧的石头课会是怎样的呢。搬块石头手舞足蹈。
戏剧石头课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节课是模拟体验。胡老师先让孩子们感受了一下两块石头的重量,大的那块需要好几个孩子才能搬动。然后,他让孩子们模拟没有石头时的搬运。胡老师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一大群孩子非常吃力地搬着,脚步沉重,手中空空如也。然后,搬大石头过独木桥,两个孩子抬着石头过独木桥,下面是万丈深渊,一阵大风吹过,刮的孩子摇摇晃晃,心惊胆战,还不能松手。其实不过是教室里的一根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