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我国
社区
教育
发展
范式
变迁
及其
思考
我国社区教育开展范式变迁及其思考
摘 要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在我国经历了从中小学德育辅助体系到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一局部的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之为从德育范式走向文化范式。在社区教育开展范式变迁过程中,其价值追求、教育对象、教育重心等方面均发生了改变,成为一个涉及到多主体、多元内容的教育类型。随着社区教育开展范式的变迁,未来的社区教育开展应该更加关注社区建设变革、承担更多的文化职能以及需要创新其管理模方式,如此社区教育才能获得持久的开展力。 关键词 社区教育;开展范式;德育;文化;德育范式;文化范式 中图分类号 G77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28-0064-05 范式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提出的科学研究所依赖的理论根底与实践标准体系,是一种群众公认的研究模式或开展行为方式。社区教育作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一局部,其在开展演变过程中也经历了行为模式的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社区教育开展是按照德育范式推进的,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社区教育内涵的扩充,其开展开始进入文化范式。研究中国社区教育开展范式的变迁过程及特征,对于我国社区教育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我国社区教育开展范式的变迁 (一)德育范式 社区教育作为一个概念或提法,其最初是作为推进中小学德育开展的辅助体系。在官方的政策文件中,社区教育是作为德育政策的一局部。1985年,中共中央公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校外的各类社区教育资源可以作为强化德育的资源体系。可见,社区教育在当时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形态,而是中小学德育体系的一局部。1988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下称“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在校外社区可以成立社区教育的管理机构,如“社区教育委员会〞一类的社会组织,进而强化校外社区教育资源对中小学德育的支持力度。1990年,国家教委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提出,社区教育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等社会组织应该自觉利用各类社区资源,协调社会各界参与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成效。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开展纲要中再次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同学校周边的社区、企事业单位、街道或村级集体组织建立联系,吸引社会资源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支持。1994年,中共中央发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假设干意见明确提出,学校教育需要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进行结合,建立校外教育组织,进而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向校外延伸。在延伸过程中,需要依靠社区教育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等组织来协调其他社会团体,发动其他社会团体的力量来为学校青少年德育工作提供支撐。从上述关于社区教育开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可以看到,此时我国社区教育附属于中小学德育体系,是为了提升学校德育教学的效果。 社区教育在当时能够获得开展并得到国家政策的重视,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当时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办学经费较为短缺,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来改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二是因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其开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如此才能保证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以及特殊时代背景,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兴起。在我国社区教育开展中,上海市是社区教育开展最早与最好的地区之一[1]。早在1986年,当时国家政策文件中还没有出现〞社区教育委员会〞字样的时候,普陀区的真如中学就与其附近的工厂合作共建了社区教育委员会,负责用工厂的资源来推进真如中学的德育教育。因此,很多学者认为,真如中学成立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可以视为是中国社区教育的开端[2]。到1988年中共中央发布德育工作的通知之后,上海市开始在局部区县、街道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开始进入街道、社区层面。1990年,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上海市社区教育工作暂行规定,这是中国第一个地方政府关于社区教育的政策文件,在这个规定中,要求各级学校与周边社区建立双向联系,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在这个政策的直接推动下,上海市各区县、街道纷纷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到1991年,共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194家。在社区教育委员会成立之后,社区教育开展根本形成了三级网络体系。1991年,仅普陀区就有13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与559家企事业单位在社区教育委员会协调下建立了双向效劳与互动关系,并就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等开展全面效劳,对完善青少年的人格及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上述分析可知,这一时期的社区教育开展方式完全可以称之为德育范式,社区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形态。其当时的开展理念是,德育工作是中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提升德育的效果,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各类校内外资源,借助社会力量来推进德育的开展。从本质上看,此时的社区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资源来源,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学校与社区、家长紧密沟通,而社区教育委员会作为一个协调机构,负责对参与德育的不同主体进行协调,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与合力,进而使得社区教育成为联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纽带。 (二)文化范式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社区教育的内涵开始扩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社区建设与管理改革、文化复兴等为社区教育范式的转向提供了支撑根底。 1999年,教育部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方案提出,要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逐渐建立并完善社区教育形式,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该文件是从1985年以来,第一次将社区教育作为一个单独的教育形态提出,其开展定位不再是为中小学德育效劳,而是要促进终身学习体系构建,为国家知识、文化创新及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2022年,教育部启动了至今还在运行的国家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并在2023年公布了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假设干意见(下称“假设干意见〞),该文件对社区教育的开展进行了全面定位,明确了其办学原那么、开展定位、目标任务、实施过程及保障机制,对社区教育的普及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截至目前,我国一共建立了210个社区教育国家实验区,其中68个被评为国家社区教育示范区。从中共十六大提出建立学习型社会以来,社区教育就被视为学习型社会构建的根底,也是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石。2023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以及2023年发布的关于加快继续教育开展的假设干意见,均将社区教育定位为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一局部,成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根本战略之一。随着社会的开展,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在解决了经济需求之后,人们对精神文化以及相应教育产品的需求也在逐渐加大。面对社会形势及民众教育需求的改变,这一时期的社区教育不再是中小学德育的辅助体系,而是推进社会群众终身学习的方式,其首要任务是满足社区民众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3]。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