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商务
专业
教学质量
评价
方案
初探
商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初探
一、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现有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存在以下缺乏:
1.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环节等标准建设规格过高,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严重匮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当时在全国各地涌现的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外经贸人才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需求的压力,但是以追求注重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为目标的培养模式仍然沿用至今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只有重新审视培养目标及规格才能适应生产实际及学生开展的需要。
2.教学质量评价缺乏实践性、开放性,未能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当前中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来看,大多数院校的信息采集、反响局限于专业内部,尚未形成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共同深度参与评价的机制,不符合工学结合、校企密切合作的职业教育要求。
3.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中的重要一环———顶岗实习评价,仍流于形式,缺乏严谨的科学评价体系,无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得到有效提升。目前,中职院校对顶岗实习考核的普遍方式为写实习小结,实习小结往往由指导教师写评语然后加盖企业公章,以此作为实习的评价手段。这种评价方式主观性强,并且无法对学生的实际实习效果进行全程动态跟踪管理。
二、建设目标
要围绕学生根本素质提升,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企业认可度,加快推进评价机制改革,引导学生评价以就业为导向并形成社会评价与校内评价的高度统一。改变传统的“唯分数论〞评价模式,建立以考核实践能力为中心,职业导向为重点,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多元化,与行业从业标准相接轨,操作性强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和持续改善。
三、建设内容
加快推进评价机制改革,探索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相适应的国际商务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变原有单纯以专业教师为评价的考核模式,聘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管理、教学、评价、考核,将企业和职业岗位的因素融入各个环节中,确保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探索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缩短教学和就业岗位的距离,形成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中职教育开放机制。在评价内容上,由注重评价教师讲课效果,到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理论课和专业根底课与企业实践操作能力考核相结合。课程结束后,以操作、理论等形式,对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结果考核;在评价主体上,改变单纯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由教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小组)成员、学生本人组成多元评价主体,注重社会、企业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和专业技能的调查分析作为质量考核标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用职业资格考试代替课程考试,同时强化考核过程,用过程的演练与环节的达标测试取代单一的一次性考试形式,以检验教学效果、对相应的课程进行教学评价。
四、保障措施
(一)资源保障
坚持政府主导,逐步完善政策措施,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开展的重要保障。作为专业建设开展的强有力后盾,学校要努力突破单一依赖学校资源寻求开展的模式,而应该争取政府资源、社会资源、企业资源和其他可以集结和利用的各类资源,积极探索优质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模式。
(二)政策保障
目前,以中职示范校为代表的中职院校正在进行相关专业教学标准的建设与探索。随着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开展,示范院校的先进理念和教学经验将逐步推行,并对其他中职院校采取相应的对口支持,以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最终实现中职院校的全面开展。
(三)管理保障
首先,明确与行业企业软硬件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政策规定,严把质量关,确保其功能和性价比;其次,严格执行国家、学校工程建设相关管理规定;再次,严格控制进度,保证各工程落实到人,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2]章建石.基于学生增值开展的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441
内容总结
(1)商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初探
一、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现有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存在以下缺乏:
1.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环节等标准建设规格过高,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