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以产业协同为抓手推动城市群协调发展.docx
下载文档

ID:819139

大小:26.58KB

页数:8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产业 协同 抓手 推动 城市群 协调发展
以产业协同为抓手推动城市群协调开展 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作出关于构建主城区都市圈和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一圈两群〞区域协调开展格局的决策部署,要求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协调开展。根据重庆市主要经济社会统计资料及统计方式,“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包括万州区、开州区、梁平区、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十一个区县。以第二产业核心聚集、第一产业因地制宜、第三产业优化布局为总体思路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产业协同开展,充分发挥“万达开〞统筹开展新优势,实现功能错位、产业联动、特色突出的城镇群开展模式是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高质量开展的现实路径。 一、以产业协同为抓手推动城市群协调开展的依据 以产业协同为抓手推动城市群协调开展是建立在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根底之上的,由于各个城市各自为营、孤立开展已成为小概率事件,城市、城镇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通过分工合作开始走向集群协同开展模式已成定局。有关城市群这种开展趋势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在不断涌现,现有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城市群概念讨论,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实证研究。 (一)理论依据 区位研究中关于产业协同的概述中提出,最大利润原那么固然是产业配置的根本原那么,但这一原那么的实现同自然环境、产品本钱和区域间工资水平及价格水平的变化等因素有关。增长极研究中关于产业协同的概述提出,核心区与边缘区存在着一种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核心区与边缘区的沟通协调本质上是产业协同的结果,是产业间各要素流动、互补的结果。流域经济研究中关于产业协同的概述提出,由于流域经济涉及的水域多存在生态敏感脆弱,产业布局因以“点上开发、面上保护〞为原那么。 (二)现实依据 通过长江中上游沿岸城市的开展,借助长江黄金水道,打通中西部城市群资源要素、人才要素的东出通道,加强产业协同开展,是中西部城市群快速协调开展的有力突破口。 沿长江经济带构建产业体系有助于我国西北、西南等地区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由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前沿,提升成渝城市群的国际化能力和全球竞争力,形成拉动区域经济开展的稳定器,为化解我国四大区域板块之间不平衡不充分开展提供强大支撑。 中西部城市群產业定位不清晰,产业体系、产业层次从低端往高端转变的路径比拟模糊,优化产业协同布局有助于实施城市群功能化布局,有助于中西部城市群之间各类生产要素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经济联系,梳理、重塑长江沿线各城市的功能与价值。 (三)实证依据 在研究产业协同与城市群开展方面,根据现有的研究,可参考的实证模型可以有: 通过运用2023—2023年中国293个地级以上城市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可知,制造业和效劳业共同集聚(CoA)即产业协同开展对中部和西部城市群经济效率会带来推动作用。 二、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产业协同开展的主要做法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战略布局即符合成渝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又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充分衔接的,其战略目标是要求该城镇群在新时代我国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中充分发挥沿江城镇群的聚集带动效应,实现三峡库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开展。 (一)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的薄弱环节 渝东北地区的主体是三峡库区,面临既要加快开展又要加快转变开展方式的问题,经济社会开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较为突出。重庆市直辖以来,渝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开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整体推进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1.中心城市缺乏绝对核心优势。万州是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的中心城市,但相比周边的达州、宜昌等同类城市,缺乏绝对核心优势。由于没有较强的辐射力,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高,与区域内其他区县相比,经济增速和人均经济指标数也没有绝对的领先优势。 2.区域内各区县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的中心城市万州区2023年城镇化率为65.4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61.5%,均超过全国、全市平均水平,但该区域内有的县城镇化率仅为34.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最低值为35.3%。 3.区域内各区县协调机制尚待完善。由于区域内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在沟通上不够通畅,各区县都打“库区牌〞,引起产业同质化竞争明显,重复建设时有发生,导致规模效应减弱,最终致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困难。 4.经济开展、社会维稳、生态保护压力相互交织。该区域11个区县中曾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县8个、市级贫困区县1个,绝对贫困人口一度占全市近50%;三峡移民搬迁遗留问题仍未消解完全,近年来库区移民信访数量一直处于高位;土地和环境承载力较弱,地形地貌复杂,人均耕地少,用地条件差;三峡库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水环境敏感,生态环境脆弱。 (二)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产业开展现状及其制约 以产业协同带动城市群协调开展的理念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是符合库区实际的。 1.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产业开展现状。2023年渝东北地区生产总值达3524.7亿元,占全市17.3%,常住人口818.8万人,占全市的26.4%,工业增加值826.2亿元,占全市13.8%。目前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已初步形成以柑橘、小水果、生猪养殖、茶叶等为主的农业产业体系,2023年农业总产值681亿元,占全市比重33.2%;形成以绿色照明、智能装备、汽车、农副食品加工、医药等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规上工业总产值1376.9亿元,占全市比重6.7%;接待游客12605万人次、旅游收入587亿元,分别占全市21.1%、13.5%。 中心城市万州的地位凸显。2023年万州区经济总量982.6亿元,占整个渝东北地区的29%,规上工业总产值285.7亿元,占整个渝东北地区的20.7%。2023年常住人口164.75万人,占整个渝东北地区的20.1%,人口聚集让万州成为区域大宗物资集散中心,2023年万州区货运量到达7300万吨,约占渝东北47.2%。 2.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产业开展制约因素。产业带动乏力。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整体缺乏产业带动“引擎〞,工业产业规模不大,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13.8%,缺乏新的增长动力。园区带动作用不强,国家级高新区尚未实现零的突破,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有限,工业经济开展缺乏大型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带动。 产业结构欠优。第一产业低效运行,以猪、粮二元结构为主,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率均不到40%,土地综合生产率缺乏5000元/亩。第二产业低能运行,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低,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产业链配套不完善。第三产业低端运行,商贸业态低端,现代物流业尚未形成,电子商务布点不全、效劳水平低,旅游、金融、文创、康养等产业功能未有效发挥。 产业开展差质。产业空间布局分散,工业园区规模小、距离远,要素资源难共享。产业开展同质化明显,产业主攻方向不聚焦、特色不鲜明,在招商引资、市场拓展等方面竞争同质、无序。 产业联动不畅。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突出,但整体开发、联动开发、联合宣传、统筹开展还不够。柑橘、茶叶等品牌联合开发力度不强,品牌效应得不到显现。 (三)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产业协同开展总体布局 根据渝东北三峡库区实际情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开展、统筹协调、重点突破的原那么在根底设施建设完善的根底上,以产业开展为支撑,以“一心六型〞新开展思路为导向,将新开展理念贯彻始终,把高质量开展作为根本要求,推动渝东北各区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要素顺畅流转、人口规模集聚、产业错位开展,促进渝东北地区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1.第二产业核心聚集。推动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核心区域集聚开展。发挥万州、开州、梁平、云阳、忠县核心区产业承载能力强的优势,加速推进新增制造业向核心区集聚,重点打造开州浦里片区和万州开州梁平毗邻的川渝合作达万示范区两个工业聚集区,引进和培育开展智能装备、照明电气、新材料、食品药品、纺织服装、汽车、智能家居、特色化工、电子信息、钢铁等重点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预计到2025年,渝东北工业总产值到达3800亿元左右,核心区工业总产值占比到达80%以上。 2.第一产业因地制宜。沿长江轴线壮大以山地高效型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培育旅游、康养融合开展的新型业态。一是开展山地高效型农业,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业,推动形成“田里稻渔种养、地里粮经复合、坡上生态绿化〞的立体农业开展体系,预计到2025年,渝东北农业产业农产品优质率、商品率明显提高,核心区分别到达85%、78%,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到达800亿元。二是培育旅游、康养融合开展的新型业态,依托长江沿线文化旅游资源,联合构建江上观光旅游带、长江北面高山度假休闲旅游区、长江南面峡谷风光旅游区、长江腹地山水田园风光旅游区“一带三区〞的大三峡旅游格局;依托万州医疗养生资源,利用渝东北高山自然资源,推动各区县开展高山康养、生态运动康养、休闲旅游康养等业态。 3.第三产业优化提质。充分发挥万州区商贸流通业根底作用,以“万达开〞统筹开展为新动力,提升渝东北商贸、物流和金融业品质。一是稳固提升万州区域性商贸中心作用,以“万达开〞统筹开展示范区建设为新动力,提升区域电子商务开展水平,培育开展会展经济、效劳贸易、转口贸易等新业态,引导构建一批城市新商圈,预计到2025年核心区现代商贸效劳业产业集聚建设实现新突破,商品外销率提高到70%以上。二是稳固提升万州物流中心地位,推进达万铁路扩能改造和万达直线高速等通道建设,开辟万州至兰州等西北向物流通道,着力构建连接南北、东出长江中下游、西进川陕滇的铁公水联运通道。三是提升万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和作用,做大做强三峡银行、三峡人寿等总部金融机构,推进三峡银行上市,提升万州金融辐射能力,预计到2025年,核心区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 三、以产业协同为抓手推动城市群协调开展的提升路径 随着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产业协同开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根本消除,区域市场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但要实现新动力的成功且稳定地注入,还应在产业协同开展的机制方面有所创新,到达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区域内交通互联互通、公共效劳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开放共享不断建立的目的。 (一)以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协同开展 一是构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渝新欧〞“蓉欧〞国际大通道,支持交通区位条件好的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建设沿海加工贸易转移的重点承接地。创新工业园区管理模式,建立以“一站式效劳〞为核心的政府公共效劳平台,缩减审批流程。加快工业园区根底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配套效劳体系,优化投资环境。 二是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方式。按照集群化、链条化、循环化的模式,依托现有特色优势产业,引进协作配套产业,打造新的产业集群。建立产业转移跨区域合作机制,鼓励以连锁经营、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三是强化承接产业转移管理。着眼于共同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根据各地区主体功能定位,按照耕地总量控制、能耗强度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禁止开发空间控制的原則,加强对产业开展的规划管理,强化产业转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审查,严格禁止承接高耗能、高污染工程。 (二)以整合产业平台促进产业协同开展 一是整合优化园区资源。按照集中布局、集约开展、产城融合的原那么,统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园区建设,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动园区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开展。根据园区类别,因地制宜制定单位面积产值标准。 二是推进园区合作共建。支持长江中上游城市群各城镇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优化资源配置,壮大园区经济。鼓励与东部沿海地区、海外战略投资者共建产业园区。鼓励通过联合出资、工程合作、资源互补、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合作产业园区。探索建立相匹配的利益共享和持续开展的长效机制。 三是支持重点园区开展。控制园区数量、提升园区质量,做大做强国家级和省级经济开发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