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思考
问题
形象化
关于
形象
思考问题形象化[关于形象学的几点思考]
。本文在阐述了形象的含义以及形象学的特征后,对形象学研究中“异国形象〞的界定、研究对象向主体方的转移以及形象是处于主体与客体交往的联系之中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形象形象学异国形象
一、形象的定义和含义
巴柔在文章中这样定义形象,“形象即为对两种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形象是对一种文化或者社会的想象,它有时候反映在作品中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复制品,而“形象〞不仅可以介入社会的精神生活层面,也可以是对社会总体面貌的概述。形象不仅仅是接受者对“他者〞表现出的一种喜怒好恶,还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这种语言具有注视“他者〞时所有的反思性,还有“注视主体〞所不同于客体的一面。形象的形成和开展中总是带有一些规律性的特征,比方形象的恒定性与变异性、形象的矛盾性等。首先,恒定与变异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局部的恒定亦无局部变异。在形象传播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给旧的形象注入新的元素而使其变得不同。这样,形象系统及其因素的局部变异就发生了。有时,当人们试图彻底推翻传统形象的时候,就会由于量变而导致巨变。其次,由于差异存在于两种或多种同国形象之间,矛盾性成为形象的另一特征,即对同一客体的不同言说和评价。例如,中国形象在不同国度不同的人心中有时是截然不同的。
二、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它主要研究一国文学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形象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一国文学中所描绘的他国形象。因此,被描绘的异国形象就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形象,而更是一个文化形象,代表着一个国家(描绘者)对另一个国家(被描绘者)的看法与态度。同时,每一个被描绘的国家也有许多个侧面,选择某一个侧面来代表这个国家一定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原因造成的。所以,比较文学形象学总是与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处于相互关联的状态中。由此,形象学具有以下特征:
1.跨学科性。形象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故而,对它的研究也就是一种历史性的研究。从分析事件“为什么〞发生到“怎么样〞发生,从“他者神话〞到“自我审视〞,这两个层面的东西都属于同一个历史事件,只是不同的人所关注的点不同。对一件事件较为完整的分析至少有三个出发点,即“主体〞“客体〞“谓语行为〞。三者都成了被研究的客体,且对其研究可由几个不同的层次展开,而这些层次的展开就需要跨学科的知识支持。例如,研究事件发生的外部影响,政治、经济、文化;事件发生的内部动因,如民族的、个人的接受状态与接受策略。以结构主义式的对文本进行客观分析的方法,从历史的因果律到细微的心理学分析,现象学的复原方法,人类学的发生学思维等等各种新的手段,也都被纳入到形象学的研究中去了。这正论证了知识的相互渗透性,无处不在。因此,形象学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2.文学性。形象学之所以能区别单纯的社会研究学在于形象学中“形象〞的文学性,即幻象性,“它将文学形象主要视为一个幻影、一种意识形态、一个乌托邦的迹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研究之所以能够存在,在于“社会与文学〞的联系,“文学至少是社会的表现,因为通过文学,可以破译出一个社会在他者那里产生的幻象〞,这是比较文学中形象学之所以能够存在的理论源泉。文学记录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最坦诚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又大多受外界影响刺激,所以大局部维护形象学的学者们不愿意人们仅仅将形象学理解成单纯的“社会学〞和“民族心理学〞,就连文学中有关异国的描述也仅仅是作为形象学考查的一个方面。而挖掘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他者形象〞和这种形象如何被制造出来,又是如何生存的,又能够揭示出文学最“根本〞的问题。所以,形象学研究具有文学性的特点。
三、研究形象学应进行的思考
1.“异国形象〞的界定。异国形象是形象学研究的根本对象,这种形象不是异国现实的简单复现,而是形象塑造者一方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制作出来的。形象的表现所相关的最关键要素是形象的来源和形象的表现者,二者相辅相成。作为他者形象的异国,是形象的塑造者创造出来的,同时也是被形象塑造者自我化了的。作为注视者一方的形塑者完全将他者作为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大舞台,在其间展现自我的欲求,表现自我的渴望,最后将他者塑造成心中所想的形象。所以,他者形象绝对不会是他者现实的客观呈现,它始终具有浓烈的意识形态或乌托邦色彩。其实,异国形象的塑造都是介于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色彩这两极之间的。按照巴柔的理解,形塑者对他者所持的态度包含三种:狂热、憎恶与亲善,并依次组成三种根本的关系形态。
2.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形象的塑造者――想象主体一方。传统形象学重点在研究形象的真实性,即形象与“他者〞的真伪程度,相反,当代形象学更强调作家主体的研究,他是从何角度塑造“他者〞形象的,因为“他者〞形象的塑造与作家主体所持的观看方式、观看角度及情感态度直接相关,这表达在他们会如何理解、描述、诠释作为他者的异邦异族。这样,形象不仅被看作是作家个人的创作,更应被看作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言说,所以形象学对“他者〞的研究仅仅局限在作家作品本身是不够的,而必须延伸到社会、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它的研究目的重点在于揭示一种文化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和原那么。这种对“主体〞的注重,也是与20世纪西方思想的开展一脉相承的。当代形象学在利科定义的想象的客体轴上明显倾向于萨特的理论。观念的转变带来了研究重心的转变:既然认为想象是创造式的,而非再现式的,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再按照传统的方式继续研究形象与现实存在间的真伪程度了,于是,研究的重点便转移到了形象的塑造者――想象主体一方。
3.形象处于主体与客体交往的联系之中。“洞悉一种形象的内涵总是暗含着在形象本身的视角与使用或产生形象的视角之间的摆动。而且形象的中心并不设置在这两个位置中的任何一个之上,却设置在二者之间所浮现的位置之上。〞所以,形象研究应该研究形象的建构者和被建构者双方的互动性。只有在对双方的特点、历史语境和相互联系的探讨和分析后,才能够很好地解释形象背后所隐含的不同文化、不同群体、不同个人的印象或者套话结构,才能展示一种形象的游走和相互影响,也才能比较全面地展示形象背后的历史建构过程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譬如,中国对美国的形象建构在19世纪期间就经历了一种相互影响的过程,更多地展示了形象建构背后的历史开展过程,展示了现实的影响以及文化优势与文化局限性。
总之,形象学现已成为比较文学中极具扩张能力的前沿性学术研究领域。欧洲当代学者在理论与方法论上对传统形象学研究进行了革新,但革新并不应意味着彻底抛弃传统,而应是对传统的创造性开展与继承。因此,形象学研究应在处理传统和革新的关系中注重总体性与综合性。
参考文献:
[1]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
[2]方维规,形象、幻象、想象及其他,跨文化对话
[3]张月,观看与想象,郑州大学学报,2022第3期
(责编潘冰)
第6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