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
农业机械化
发展
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化开展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科技开展起着疏导、推进的作用,尤其是儒家所倡导的治学理念、治世态度更是对中国科技的创造奠定了根底。儒家重视教育、尊重知识,追求创新的优良传统,为科技开展和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土壤。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
中国自古就以辽阔肥沃的疆域闻名于世,人多地广的特殊结构模式使中国不得不以农耕产业为开展根底。而农业机械在历史开展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机械对推进中国历史开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只是因为人们一直深受封建思想的蒙蔽而没有重视它的存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人对历史典籍的划分不像今天的图书分类法一样详尽,只是大致分经、史、子、集四类,没有专门的人文学科、根底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这样细致的划分。所以,像机械类这样的学说只能散落在各文化典籍中。同时,这也误导了人们认为我国古代没有“机械〞概念的思想。
1 机械的定义及来源
1.1 中国古代典籍对“机械〞的定义
“机〞在古汉语中原指某种(类)特定的装置,后来泛指一般的机械。
“机,弩牙〞。(释文)
“机,主发者也〞,指弩机。(说文解字)
由此可知,“机〞的本义是指机械装置中构成转动副的转动构件。
“械〞在中国古代指器械、器物等实物。
“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庄子·天地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墨子·公输)
“淮阴,王也,受械于陈〞(汉书·司马迁传
1.2 西方对“机械〞的定义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认为:“(机械是)把木材结合起来的装置,主要对于搬运重物发挥效力〞。
德国机械师廖波尔特认为:“机械或工具是一种人造的设备,用它来产生有利的运动;同时在不能用其它方法节省时间和力量的地方,它能做到节省〞。
从西方“机械〞定义的角度来看,我国古代的纺丝机、磨车、加帆手推车、水排、风扇车和簸扬机等都符合“机械〞机构的定义。甚至与同时期其他各国相比,对于机械的应用,中国的历史要悠久的多。
2 儒家思想为古代农业机械创造奠定知识根底
科学研究创造需有一定的知识根底和专业根底。在古代,因为科学没有从一般的知识体系中分化出来,所以科学知识与一般文化知识是一体的。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就占主流作用。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助人君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可见儒家注重:求道、为学、致用。①
首先,儒家重视“求道〞,“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论语中塑造的孔子是一位始终竭力追寻“道〞的: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儒家讲的“道〞是大道,是天道。读书人追求的“道〞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而“匠人〞追求的“道〞那么是一种具体的、形象的“功力数倍〞,“变而能通,兼而不乏,省而有要,诚便民之活法,造物之潜机〞②的“道〞。二者殊途同归,同无妨异,异不害同,并行而不相悖。儒家求道的精神也影响着后世人们对道以及求道的态度。
如沈括认为天地万物都包含着“道〞:
大凡物有定形,形有真数。……非深知造算之理者,不能与其微也。
大凡物理有常、有变……其造微之妙,间不容发。推此而求,自臻至理。(苏沈良方·原序)
沈括对“道〞的追求始终都是孜孜不倦,竭尽一生都在追寻。他对科学求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对科技的创造理念。
“求道〞的最终结果就是使饥者有其食、寒者有其衣、民有所乐、居有所安。无论在什么时代,解决温饱问题才是最为重要、最根本的。所以中国自古就重视农业的生产:
“民之大事在农〞。(国语·周语)
孔子同样也重视农业生产: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论语·宪问)
他希望统治者让百姓“富〞而“足食〞。另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农业,提倡“不违农时〞。
后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要提高农业生产除“靠天吃饭〞外,还得提高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农业机械化因此应运而生。中国古代在农用机械设计中始终注重效率,节省工力,且注重节约,节省工费。韩非子·难二说:“机械之利,用力少,致功大,那么入多〞,说明应用机械的目的就是为了到达高效、省工、增加效益。那些用于农业灌溉的排水翻车就是应用最普遍、效率最高的农业机械。它们的出现,增进了农业生产率,使农民将多余的劳动力转向手工业和畜牧业,这样可以多样化、多元化开展农业经济产业。
王祯农书:“夫笼、钐、绰,三物而一事,系于人之一身,而各周于用,信乎人为物本,物因人而用也〞。“芟麦等器,中土人皆习用,盖地广种多,必制此法,乃易收敛〞。所谓的“笼、钐、绰〞就是今天的犁、耙、耢三种农具。“三物而一事〞就是将三者配套使用,这比用镰刀收割,用手捆,“其功殆假设神速〞,“同省功力〞。这是我国最早“三器一机〞的思想,比后来日本、荷兰创造的“联合收割机〞要领先上百年。
其次,儒家重视“为学〞,“游文于六经之中〞。“学〞是一种探究,是“一物不知,儒者所耻〞的追问。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孔子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希望将学生培养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君子。③同时,他还要求学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要求世人博学、多才,提倡学科交叉,探究事理。他对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④
因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的许多学者多是“通才〞、“全才〞。如“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的张衡。后汉书·张衡列传中载:“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张衡可以说是人文与科学结合成功的典范,范晔称他为“阴阳之宗〞,“三才理通,人灵多蔽。近推形算,远抽深滞。不有玄虑,孰能昭晰〞
另外集大成者还有沈括。他在科学的诸多领域均有建树,成绩斐然,被李约瑟称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的梦溪笔谈更是被评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⑤宋史·沈括传载:“(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药医、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他既有自然科学的著作,又有人文科学的著述。他的梦溪笔谈涉及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地质、化学、生物、医药学及工程机械学等诸多科技领域;此外还有专门的医药学著苏沈良方。从沈括的孟子解中可知他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应用:
“善不至于诚,不尽其心者也。尽其心,那么性也。知性,那么知天矣。天之与我者,存而不使放也,养而无敢害也,是之谓事天。寿夭得丧,我不得而知,知修身而已。身既修矣,所遇者那么莫不命也。所谓修身也,不能穷万物之理,那么缺乏择天下之义;不能尽已之性,那么缺乏入天下之道徳。穷理尽性以此〞。
沈括认为,修身包括“穷理〞和“尽性〞两个方面。“穷理〞就是要“穷万物之理〞,“思之而尽其义,始条理也;行之而尽其道,终条理也〞。“尽性〞就是要尽己之善性。同时,他还认为:“动而莫不顺利者,尽其性也;舜由仁义行,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利之至也。〞认为人的行为必须以“穷理尽性〞为根底。他是这样说的,同时也是身体力行去做,穷尽一生去追寻。
再者,儒家重“致用〞。李泽厚先生曾将这一特征概括为“实用理性〞。 ⑥只是这里所说的“实用〞标准不是仅仅从经济效益出发,而是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稳定的统一。儒家人文精神中包含着一种浓厚的“致用〞意识,其意识标准着技术思想既符合 “人道〞又符合“天道〞。这样既保证机械开展不会破坏人与“道〞的和谐关系,又能使使用者受益。中庸强调技术要“赞天地之化育〞。这就要求人们严格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依照天地万物的演化开展。同时,也要求人们不要倒行逆施,违反自然规律。在传统的机械开展中,这一思想特征得到了充分表达。如儒家始终提倡“以道驭术〞的技术活动思想,要求技术开展既要利于国计民生,又要能够使道德教化得以传播。另外,儒家贬斥和反对“奇技淫巧〞,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出于对技术伦理方面的考虑。⑦
另外,在机械设计方面还考虑到人因工程学。考工记在“察车之道〞中讲到车辆的尺度与人及马三者间的关系:
“凡察车之道,欲其朴属而微至。不朴属,无以为完久也;不微至,无以为戚速也。轮已崇,那么人不能登也;轮已痺,那么于马终古登也〞。
这说明车的尺度取决于驾车人的身高,如果车轮太高,那么人不易上下;车轮太低,拉车的马就会费力, 如终日爬坡一样。在当时就能够提出这样的思想,是非常不简单的,这是科学、技术、艺术以及人文因素众多思想结合的统一。
3 结语
儒家思想与机械开展的关系一直都是倍受争议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自古对“百工之人〞“不齿〞。加之长期笼罩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下者缺乏言之〞的封建理念当中。他们的创造创造、思想理论自然得不到重视,大量珍贵的思想和造物智慧被贬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而这些创造了机械器物的“百工之人〞却正是深受儒家经典学说的影响和启发,将科学研究与儒学相融合,形成一种特殊的儒学化的科技思想体系。甚至可以说,这种体系改写了中国的命运与开展。
注释
①乐爱国.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17.
②王毓瑚.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
③④(宋)邢昺.论语注疏·述而.
⑤(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总论).科学出版社,1990:289.
⑥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303.
⑦王前.略论中国传统技术思想及其现代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22.
参考文献
[1]刘克明.中国技术思想史研究古代机械设计与方法[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22.
[2]乐爱国.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王前,金福来.中国技术思想史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杨树栋.机械工程——中国古代技术进化的标志[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98-101.
[5]肖屏.考工记设计思想研究[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22(4):23-25.
[6]吴智.论先秦儒家人文精神与技术思想之融合——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7(4):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