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区别.doc
下载文档

ID:803143

大小:51.50KB

页数:55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我国 法律体系 法律法规 规章 规范性 文件 区别
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法律、法规、规章、标准性文件的区别 法律、法规、规章、标准性文件的区别 “法律〞和“法规〞是两个概念,二者的立法权限和法律效力不同,不可混淆。 “法律〞,是专指由全国人大制定,由国家主席签署的标准性文件,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一般均以“法〞字配称,如刑法、民法、婚姻法、公民出入境管理法等。 “法规〞是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的标准性文件。“法规〞主要有如下三种形式: 一是由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而制定的行政法规,也称行政规章; 二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三是省会的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须报省、自治区人大批准〕。 “法规〞一般用“条例〞、“规定〞、“规那么〞、“方法〞称谓,如征兵工作条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方法等。 “法律〞通常可以简称“法〞。比方,称全国人大制定某部法律为“立法〞。但“法规〞那么以其不同的形式,分别称为“行政规章〞,或称为“地方法规〞,而一般不能简称为“法〞,因而将制定行政规章或地方性法规笼统地称为“立法〞是不准确的。 1、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标准性文件; 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制定的标准性文件。在与法规等一起谈时,“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 2、法规,在法律体系中,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法规即指国务院、地方人大、民族自治机关和经济特区人大制定的标准性文件。 3、规章是行政性法律标准文件,主要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省会人民政府,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为具体行政管理事项而制定的标准性文件。 “规章〞是指有规章制定权的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并以法定方式对外公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标准性文件。 从广义上讲,规章也是一种标准性文件,但是它不同于我们所讲的一般标准性文件。“一般标准性文件〞指的是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外的标准性文件,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所使用的“标准性文件〞,实际上讲的就是“一般标准性文件〞,或者称为狭义的标准性文件。 这里,规章与一般标准性文件的主要区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内容上看,但凡法律、法规规定以规章形式规定的事项,应当制定规章,比方,设定行政处分,出台法律、法规的配套制度,均属于规章。至于一般标准性文件,主要用于部署工作,通知特定事项、说明具体问题。此外行政管理的重大制度也应当制定规章。比方,国家统计局就涉外社会调查活动管理、部门统计调查工程管理、统计执法检查相继出台了三个部门规章。 2、从形式上看,2022年7月1日立法法实施以后,规章都必须以令的形式发布,因此但凡以令的形式发布的,就是规章;一般标准性文件那么不以令的形式发布,往往以通知、函等形式下发。 3、从结构上看,规章一般采取章、节、条、款的结构,标准性文件那么比拟松散,一般没有结构要求。 4、规章要报国务院备案,标准性文件那么不需要。可以这样说,是否以规章形式发布并报送国务院备案,是判断规章还是标准性文件的主要标准。 论标准性文件的法律地位及合法性审查 根据现代法制国家的权力制衡理论,行政机关属法律实施部门,专事法律执行,但由于现代社会中行政管理事务日益复杂化的趋势,使得立法机构的立法速度和质量往往不能满足行政管理的需要。因此,立法机构常授予行政管理部门一定的行政立法权,以期对一些社会新生现象予以先期规制。 我国在当代的法制化进程中,为缓解行政立法滞后于行政管理需要的矛盾,也移植了授权立法的做法,授予层级较高的行政机关一定的行政立法权。但问题是,在我国市、县两级的基层行政组织实际上承当了大局部违法行为的查处,相比上级行政机关来说,更容易遭遇“无法可循〞的困窘局面。为解决上位法缺失带来的“法律真空〞问题,基层行政组织往往用制定“标准性文件〞的方式,来填补上位法的缺位。 那么,什么是标准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如何等,在学界长期存有争议。本文将通过对标准性文件的法律地位和合法性审查等问题的探究,使读者能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标准性文件的内涵与甄别 实践中,对标准性文件一词的称谓,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标准性文件是指包括法律、法规、规章等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由国家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等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总称; 狭义的标准性文件仅指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效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本文所探究的是指狭义层面上的标准性文件。 〔一〕标准性文件与立法性文件的区别 在我国,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有。全国人大;国务院及下属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和政府;省会、经济特区的人大和政府;民族自治州的人大和政府。 上述享有立法权的机关为执行上位法的规定事项或履行管理职责需要制定具体措施,且遵循相关立法程序的,视为制定法律的行为; 除上述机关外,无立法权限的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措施或虽有立法权,但未遵循立法程序制定行政措施的,一般视为制定标准性文件的行为。 因此,是否享有立法权以及遵循立法程序是区分制定立法性文件和非立法性文件〔标准性文件〕的关键。 〔二〕标准性文件与政策性文件的区别 标准性文件与政策性文件均不属于我国法律的范畴。 标准性文件是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外的文件总称; 政策性文件那么是由国家领导机关为到达奋斗目标制定的、一定时期内应完成的任务和所遵循的行动原那么的文件。 两者区别主要在于: 标准性文件在制定方式上,一般采取了法律章节条款的体例,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满足一定条件的标准性文件可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政策性文件在内容上大多比拟原那么,一般不具有法的严格条文的形式,因不是立法行为,故其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实践中,一般还需要转化为法律来对外实施。 〔三〕标准性文件与其他行政管理类公文的区别 实践中,标准性文件和其他行政管理类公文在形式载体上并无不同,两者均被编以文号,冠以发文机关名称,并都被形象地称为“红头文件〞,故常被混为一谈。但事实上,两者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不注意甄别,将导致行政效率的降低。 根据行政行为是否可以反复适用、调整对象是否特定,可将行政行为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标准性文件附属于抽象行政行为,其制定需遵循较为严格和复杂的程序,以XX省标准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为例,标准性文件制定一般须经历公布制定主体、立项审查或编制年度方案、听证、法制审核、集体审议决定和备案等程序。 而标准性文件以外的其他行政管理类公文一般发生在行政机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和一些内部行政的场合,如执法检查通知、工作方案、人事任免和整改命令等,一般仅需遵循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方法规定的程序即可。 因此,准确甄别运用这两类文件,对提高行政机关工作效率和依法行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标准性文件制定权来源及其类型 〔一〕标准性文件制定权的来源 首先,标准性文件制定权来源于法律的规定。 宪法第89条和107条分别规定“国务院可以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发布决定和命令〞。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59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 应该说,我国对标准性文件长期以来缺乏研究,标准性文件在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上,尚未成为一个内涵和外延根本明确的概念,一般认为上述条文中所说的的“行政措施〞和“决定、命令〞,即是标准性文件在法律规定上的原型。因此,该制定权又被称为“宪法、法律规定的职权〞或“固有职权〞。 其次,标准性文件制定权可以是源自上位法的授权。 法律规定具有抽象化、滞后化的特点,为了便于操作,其往往授权执行部门制定具体实施规那么。如国家安监总局在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实施方法中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平安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烟花爆竹平安管理条例和本实施方法制定实施细那么〞等。 第三,制定标准性文件还可以是上位标准性文件的授权,如XX省建设厅、公安厅、安监局三部门制定的XX省城镇燃气管道平安保护暂行方法第14条规定“各市可以根据本方法制定实施细那么〞等。 因此,根据标准性文件制定权来源的不同,可将标准性文件制定权其区分为“固有职权〞和“授权〞两大类。 〔二〕标准性文件的类型 根据标准性文件性质和制定权来源的不同,可将标准性文件区分为三类: 一是创制类标准性文件,即法律对某一方面的行政管理事务尚未作出规定,但因为行政管理需要,而制定具有新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文件; 二是解释类标准性文件,即法律对相关的行政管理事务虽有规定,但较原那么、不便操作,而对其进行细化解释,但未创设新的权利义务的文件; 三是指导性标准文件,即为了行政指导而制定的、对相对人没有强制力的文件。 以上是学理上对标准性文件的分类,但在实践中对是否可以制定“创制类标准性文件〞那么争议较大,各地的做法很不一致。 以XX省标准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为例,该规定第9条第1款规定:行政机关制定标准性文件以实施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规定为主; 而XX市标准性文件审查与备案管理方法第7条第1款那么明确规定: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尚未作出明确规定的,可以制定标准性文件。 以上条文内容的不同,说明了制定者对制定创新标准性文件所持态度的不同,其直接原因就是创新的尺度较难把握。如受立法法对一些法律保存事项规定的影响,以及一些行政管理法律对具体行政措施在制定机关层级上的要求等,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在创新制定标准性文件问题上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三、标准性文件的法律效力 标准性文件在行政管理中大量存在,被广泛运用,从补漏拾遗和处理社会新生问题看,其具有积极性和合理性。但受立法者与执法者不能同一的理念影响,行政诉讼法第52条第1款和第53条第1款分别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参照国务院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发布的规章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发布的规章〞。 举重以明轻,属于立法性质的规章在人民法院断案时尚且是“参照〞,何况是非立法性质的“标准性文件〞。 因此,在行政管理领域中,根据行政权的既定力原那么,标准性文件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但在行政诉讼领域,标准性文件对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却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 然而在当前行政立法较滞后的情况下,在行政诉讼中,如果对依据标准性文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一概认为无“法律依据〞,那么不符合我国当前法制建设的客观实际。为解决这一冲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假设干问题的解释第62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可以在裁判文书中引用合法有效的规章及其他标准性文件〞。 该规定说明,人民法院作为诉讼活动中的法律适用机关,实际上是有条件地成认了标准性文件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依据〞地位,但前提是该标准性文件必须具有合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