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潮汕
民俗
史话
新编
潮汕民俗史话五篇范文
第一篇。潮汕民俗史话潮汕民俗史话.................汕头埠的妈祖出游.............妈祖就是元代以后被福建等沿海居民尊为天妃娘娘、天后圣母的海上保护神。原名林默娘,是福建莆田湄洲屿的渔家女儿,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史有其人。由于诸多传说,使她成为千百年来受人崇拜的神。特别是闽粤等沿海省区居民,更将妈祖祀为主神。XX市等潮汕沿海沿江县市也一样。
从沙汕头到汕头埠,已是从渔村向集市开展,汕头沿海成为商舶聚集之地。这些渔民和商船,成年累月与大海打交道,经常遭遇风险,海难事故时有发生。因此,他们盼望神明保佑和庇护的心愿是极其迫切的,有了“驱邪救世,乘席渡海〞的妈祖,人们自然祈求她能护航救险,崇敬信仰之心理所当然。
老妈宫即XX市区升平路口天后庙的俗称,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从庙中匾额记载“道光壬午阳月(1822年)〞,其宫庙已是当今的规模了。当时汕头商埠初步形成,就已有老妈宫、关帝庙以及清政府设立的沙汕头税站等建筑。渔民都把“妈祖〞作为“一舟司命〞,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这一天,都会到这里祭拜。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前。
清光绪五年(1879年)天后宫全面重修,不少商贩也把它作为交易的场所。此后,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是全汕头盛大的节日,沿海船舶都在舱里的龛前敬拜。当时,汕头埠有天后宫多处,主要有下岭妈祖宫、华坞妈祖宫、妈屿妈祖宫和升平路头老妈宫,市民大都到升平路头老妈宫来祭拜。因人多宫小,虽是走马轮番,小宫也难容市众,供品摆出门口,摆到马路,堵截交通,车辆无法通行,只得绕道。
XX市区历史上还有过一座“新妈宫〞,其址在现XX市XX县区新风左巷4号今永平路小学所在地。新妈宫与一般的祠堂差不多,属潮式建筑“四马拖车〞,有二条“伙巷〞,门前有麒嶙、嵌瓷,西侧还有一土戏台。香火兴旺一时。新妈宫的盖建其实也反映了过去的商业竞争。过去汕头许多行铺以地域划分商业行会,行会组织“老油园〞同“新油园〞因拜妈祖的桌位问题发生争执,被排斥的“新油园〞才盖起了新妈宫。新妈宫建于民国初期,规模比老妈宫大,但名气比老妈宫小,特别是新妈宫撤除之后,市民知之者更少。
1944年,日军在汕头招募往新加坡修船劳工,□□□□大约有二百多人,去时到汕头老妈宫请妈祖分灵同往。初到星洲,生活清贫,经费缺乏,就地建简朴庙宇,恭奉天后圣母。至1948年才合力筹划,在原址建起“汕头社天后庙〞。至1989年,由理事会建议发动筹备,在芽笼四十巷五号注册成立汕头社,1994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举行隆重移迁晋庙大典,望后人思源发扬光大,特书匾额“蛇江飞来〞,示意汕头妈祖驾临此地。
汕头天后宫自1992年重修开放,市民依旧虔诚朝拜。成为XX市文物保护点和旅游胜地。新加坡汕头社天后庙晋香观光团几十人于1995年莅汕。台湾也有不少地方成团结队来汕头老妈宫敬拜分灵,带往住地。
近代重要的贸易口岸——樟林港,也曾有过四个天后庙,其一是约建于元代中后期的“灵感官〞,其二是建于明代(具体年代不详)的“暗芒宫〞,其三是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七年间(1787-1792年)的新围天后宫,其四是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城内天后宫。
汕头埠妈祖出游没有定期,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936年前后。当时,总商会辖下的各个公会大都组有标旗锣鼓班参加出游。汕头存心善堂仪仗队是开路先锋,这个仪仗队是西洋管乐队,制服整齐,白衫黑裤的中山装加嵌鲜艳色线,载上大冠帽,十分精神。管乐可算齐全,每样乐器都成双成对,有小号、长号、中号、圆号、大号、银笛、单簧管、双簧管……还有小鼓、大鼓和钹。各公会的标旗也各具特色,标旗旗篙头垂下的都是各商号的商品,装饰得十分雅致,大做广告。扛标旗的妙龄少女穿着各式各样的旗袍,有的穿绣花鞋,有的只穿纱袜,大多戴上有色眼镜,有红的、蓝的、褐的、黑的,色彩繁多,多半是各个酒楼的女招待和有牌照的妓女。各公会的标旗队伍大展风骚。锣鼓后棚,潮乐、国乐竞赛雌雄。锣鼓班的后面,还有数量不一的纱灯,这次纱灯实人较多(这就是“扮景〞,以真人饰扮人物故事,今称“活塑〞),改用手推板车作为底架,上面糊贴楼阁、假山等,如“山伯与英台〞、“感文君听琴〞……等。还有醒狮队伴随游行。行列中还有一尊高耸超群、令人难忘的“大头弟〞,他穿着浅蓝色长袍,手拿葵扇,高约五米,用木棍高脚撑起,十分逗人喜爱。
妈祖出游乘坐的是八人抬扛的玻璃鸾轿,轿前扛着几个大礼箱,盛装着寿辰敬拜的礼品和香案。汕头老妈宫这座妈祖偶像,是软身装置,用洋藤条编织和木雕合制,身躯为洋藤条编织,头、脚、手为木雕,十分轻巧,穿起绣袍鞋帽,显得慈祥喜盈。街巷迎驾,各设敞棚陈列供品,整个出游队伍甚长,见头不见尾。队伍两边由存心、诚心、诚敬、延寿……等善堂的消防队维持秩序。巡游队伍井井有条,悠闲文雅。一路商店、行辅鞭炮迎驾,乐声阵阵,鞭炮隆隆,气氛热烈,一片升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景象。
自1939年汕头沦陷以后,妈祖出游遂告停止。
一、潮汕地区的妈祖信仰与华人出国
1、潮汕地区妈祖信仰的历史背景
妈祖信仰何时开始传播到广东潮汕地区(即以讲潮州方言为主的地区,大多为今XX市辖区),至今未见确凿记载。然而,清乾隆间周硕勋等纂潮州府志·祀典载:“天妃庙,一在邑南龙津赤产,元延祐间建。一在邑西南柱桥。一在莲花峰石。而和平乡有二庙,一在六联,一在下宫。其创作年代俱无考,大约始自宋元。凡乡人有祷辄应,航海者奉之尤虔。〞清嘉庆间李书吉、蔡继坤等纂澄海县志·祀典也载:“天后庙,祀天后,在放鸡山,距城四十里海中,地界潮阳。庙有铜炉一,常现篆、隶、真、行字迹,不知何年物也。〞据此,我们大体可以说,宋元时代妈祖信仰已在潮汕地区流行开来。
据学者研究,历史上维持潮州地区妈祖信仰的现实纽带应是流经潮州的两条江(一江发源于广东XX县区,另一江发源于福建XX县区)集合而成的韩江。韩江流量大,上游高山峻岭,江面狭窄,虽至潮州城外变得宽阔,却又横亘着湘子桥。此桥中段为浮桥,不能通航。东西两段桥面偏低,桥孔较小,水流湍急,过桥如过关。从上游而下的船只常在此翻船,往往造成船毁货沉人亡。千百年来,航行于这条江上的潮州人,形成了很多习俗,其中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妈祖崇拜。
韩江内河,航运历史悠久。唐代,韩愈被贬潮州时,主持了这一带的初步开发,使航运业也得到开展。宋元两代,潮州对外交往得到进一步开展,估计妈祖信仰当于此时传入潮汕地区。过去,韩江船家每条新船下水都要到汕头港妈祖岛上的妈祖庙请香回来,在船中肚供置“天后圣妈祖〞香案。除初
一、十五上香烧元宝外,每年三月二十三日,还要隆重纪念妈祖诞辰。即使平素十分吝啬的船主,到这一天也要以“五牲〞或“三牲〞祭祀妈祖,保佑平安过湘子桥。每当船只顺利通过桥孔时,那么要对江鸣放鞭炮,答谢妈祖恩典。
韩江最北面的支流北江经宋代人工开凿的运河山尾溪进入韩江干流,直达潮州府城,为韩江中上游地区历史上最便捷的入海航运通道。在北溪入海口与三角洲北沿的莲花山之间的一条宽2至3公里的狭长冲积带上,便有著名的樟林港。樟林港北依莲花山,南扼北溪口,大概因樟林村而得名。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纂修的潮州府志中,已有“樟林村〞的记载。据陈春声教授研究,元代初年至明代中叶,所谓的“樟林村〞是由散居在今樟林北面莲花山麓的陆厝围、周厝周、程厝围、小陇、大陇等小乡里组成,居民主要是渔户与疍户。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月,原散居于莲花山麓的各个小村落开始在山下埔地合建一个大的聚落;同年十月樟林排年户共15姓户丁上呈潮州知府,请求在这个新建的聚落设防自卫,获得批准。是为樟林
“创乡〞之始。[4]由此可推测,由于早期散居于今樟林北面莲花山麓的各个小村的主要居民是渔户与疍户,因而自然就会信仰妈祖。据研究,在今莲花山南麓石壁头地方,元初曾建有一祭祀妈祖的小庙,名“灵感宫〞(今当地人谐音转化为“娘感宫〞),可惜毁于20世纪50年代,今尚存遗址。至“创村〞前后,此地民众那么建起了供奉妈祖的暗芒宫。
中国没有国教,一般认为以儒、释、道三教为主(但儒教的提法并不准确)。因此,在民间寺庙中往往把三教神明供奉于同一庙宇中。这种传统也延伸到海外。新加坡有学者这样认为:“中国民间的这种世俗宗教观也被移殖到中国以外的华族社会〞,“民间的宗教观属泛神论,三教的神皆被负(当为"赋")以同样的使命,普遍地被沭(当为"膜")拜。因此,在华族社会里,同时到儒、道、佛庙宇上香并无抵触处。甚至三教的神明同时被安置于同一庙宇内祭祀,和平共处。神人相安,是华族民间宗教的大特色。〞[8]泰国华侨华人妈祖信仰也表达了这种中国宗教特色。
以上述12座有关妈祖庙宇为例,无论是妈祖为主神或陪神,都是与其他神明供奉在一起的。作为主神者,除了洛坤达努普区莱姆村(海滨)的那一座1996年5月前尚未完工的天后庙仅供奉妈祖外,其余5座都是左右陪祀二尊或三尊其他神明,如龙尾圣爷与慈悲娘娘,观音与关帝,本头公与观音,本头公与关帝,本头公与关帝、观音等。作为陪神者,在玄天上帝庙中,她那么与清水祖师、李公爷等被奉祀于玄天上帝左边;在顺福宫中,妈祖与观音一起作为当地土地神“属府王爷〞陪神;在本头公庙中,妈祖与老大二伯公一起作为本头公妈的陪神;在广灵庙中,妈祖与本头公一起作为广泽尊王的陪神;在本头古庙中,妈祖又与关帝一直作为本头公妈的陪神。
最为典型者当为普元堂。该堂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系佛统地区华侨较早建造的中式寺庙,为中国传统佛寺的三重院式。入寺门正中供奉弥勒佛,两侧为四大天王,佛后供韦驮。大雄宝殿正中供奉佛祖塑像三尊,左边配祀鉴斋使者、黄梅五祖、关圣帝君、右边配祀文昌帝君、达摩祖师、伽蓝主香。观音阁正中供观音菩萨,左侧供注生娘娘,右侧祀天后圣母;另一局部是供奉地母娘娘的地母庙。此外,还有供道教的老子、城隍爷、北斗星君以及供奉开山祖师庄运泉老师、一批与开山祖师有关的扶助者、庆贺者的照片,包括泰国中华总商会前主席张兰臣(1895—1961)等数百人的神灵牌位。有堂联云:“普放祥光,频施法雨,欣此日宝座庄严,恩重佛统;元社真种,共霭祥云,喜今朝华堂映彩,泽荫暹邦〞。粗略统计,撇开堂中所供奉的开山祖师与祖先牌位不计,堂中所供奉的佛道神明达22尊(包括妈祖),充分表达了中国儒、道、释共祀一庙的宗教传统。这一传统的薪传,也是妈祖信仰能够在泰国得以传播的一个原因。
4、与当地宗教文化互相融合
妈祖等中国民间信仰在海外传播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在有些地方已与当地宗教文化融合在一起,为当地民众(甚至上层人士)所接受。这在泰国华侨华人妈祖信仰传播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表达。
上述素叻它尼府班多路的顺福宫把妈祖与观音作为当地土地神“属府王爷〞的陪神即是一例。说明当地福建华侨华人在信仰妈祖、观音的同时,也信仰当地的土地神“属府王爷〞;在他们心目中“属府王爷〞与妈祖、观音已经难分彼此,甚至妈祖与观音只好作为他的陪神了。曼谷达挠路的玄天上帝庙以玄天上帝为主神、妈祖等诸多神明为陪神。然而,泰国人却把此庙称为虎神庙。传说有一位武士,侍母极孝。一日,其母遇饿虎,将被虎噬;武士赶至,以身饲虎,母得以幸全无恙。武士死后,化为虎神,泰人立庙祀之。于是,华侨华人信仰的玄天上帝、妈祖等神明与泰国人民信仰的虎神,便在同一庙中祭祀,混为一体,显示了中泰两种宗教
文化的融合与交汇。据说此庙的签最灵,所以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华人和泰人到此庙拜神求签。此外,在洛坤主街的天后宫中保存着一个铜香炉,上镌铭文云:“天宾庆荷/皇暹叻丹那歌成壹佰贰拾玖年榖旦第六代〞。据悉,曼谷王朝六世皇时代,为了加强中央政权对泰国南部地区的统治,六世皇曾于公元1911年亲自巡视洛坤,并驾临此庙。这一个铜香炉即是六世皇的御赐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