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童心画语
2023
学习
童心
心得体会
学习童心画语的心得体会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
宋烈
绘画创作是画家对客观事物感受的形象反映。但是,画家所反映出的物象,已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经过加工、取舍、提炼、概括,是艺术化、典型化、理想的形象。从这一点来讲,绘画作品是画家心中之物。对于中国山水画家的创作来说,他既不能没有自我主观意识和主观感受,同时又不能离开自然生活中的万事万物,必须以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为表现内容。
早在南北朝时期,姚最就已经提出了“心师造化〞的观点,到了唐代张璪又进一步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开始指出绘画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以及画家对自然感受进行加工提炼的能动性作用。但是,还没有确切地表达出画家在创作中的思想情感作用。然而石涛在借鉴前人绘画经验的根底上,并经过丰富地生活实践,那么提出了“画者,从于心〞与“画者,形天地万物〞的理论。在石涛看来,绘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对自然物象的纯粹摹写,也不是为了单纯地显示笔墨技巧,而是借助于客观物象,感我所感,发我所发,传达自己的人生感受和审美理想。
绘画创作作为画家思想情感的显现方式和对客观事物意象的表现,它是主体精神与客观事物、主观与客观的交融统一,是作者胸臆吐纳于笔端的过程,有着很强的主观能动创造作用。实质上,绘画创作是一个复杂的思想情感活动过程。正象黄宾虹所言:“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山水与人以利益,人生息其间,应予美化之。〞道出了山水画创作的真谛。
“画者,从于心〞与“画者,形天地万物〞是石涛关于山水画创作的根本观点。石涛在强调画者从于心的同时,并没有无视对客观自然的把握,他认为,“从于心〞与“形天地万物〞两者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在创作实践中,只有认真地深入生活,了解客观自然变化的规律,遵守天地运行的规矩,懂得“乾旋坤转之义〞得其理法,并不役蒙于理法之中,从而画方可从心,即“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使胸中造化自然地流露出来,变成可视的艺术形象,实现借物写心之目的。
“从于心〞,与“形天地万物〞其实也就是指“心〞与“物〞或“情〞与“景〞的关系问题,这和中国文学创作中的“感物〞与“言志〞意思是一致的。如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提出,“赌物兴情〞、“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神与物游〞以及“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等文艺创作观点,这些均是指情与景或心与物的契合。在绘画创作中,画家的思想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净化和升华,然后带着诗意的艺术形象跃然于画面,从而实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对象化。只有使思想情感对象化,才能成为可视的艺术形象,使情成体,化无形为有形。如果画家的思想情感不经过对象化,那只是滞留在心中的一种冲动,因为情寓景中,并感于物而动,即“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在绘画创作中,情与景是不可截然分割的,假假设情离开了景,情就会无所表达,相反,景脱离了情,结果就会因景中无情而索然寡味,正象王夫之所言:“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撅,那么情缺乏兴,而景非其景。〞说明了情与景两者是合一的东西。所以,绘画作品既是作者心中之景物,亦是情感之返照。
画家对绘画作品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为自我主观情思的象征,作者心中情感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并非是一个固定的状态,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态,其中有快乐、痛苦、孤独""。作者所有这些思想情感的变化,都必将通过创作注入到绘画作品之中。如清初遗民画家石溪、渐江、八大山人等,他们对国破家亡的满腔悲愤和对现实的不满,都通过绘画作品毫无余蕴地抒发出来了。在石溪的作品中所流露的是一种愤懑、郁结不平,或铿锵有声的金石之气,或苍浑老辣的古拙之气,有一种不合时宜的感觉。渐江的作品那么表达的是冷和静,这和他精神上的冷以及思想中的静是一致的。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更是让人感到他笔下有怒骂之声,墨中有愤怒之气,他所表现的鱼翻白眼,鸟睁怒目,张口鼓肚,有一种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痛苦煎熬之状。从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中,似乎可以让人感到泪水的存在,郑板桥曾评价八大山人的画说:“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八大山人自己也有诗云:“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表现了他对故国山河受到蹂躏的悲哀心情。然而,在他的画中寄托的也正是这种国仇家恨所转化的清高绝俗、超脱、淡泊、闲逸和苦闷的思想情怀。从而表达出中国画创作借物写心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创作讲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讲求深沉的人生感、宇宙感,讲求主客观的融合,从而导致一种壮阔,以宏大的艺术气氛去拥抱宇宙自然的博大胸襟。山水画家的这种艺术创作思想,和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论,以及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宇宙观是一致的,这也充分说明了人与宇宙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山水画家看来,人的思想和大自然是可以相互勾通的。石涛根据自己的绘画作实践和生活实践两方面的经验,颇有体会地写道:“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这种“物我合一〞的思想在他的绘画理论和绘画作品中均彻底的表达出来了,其旷达洒脱的情怀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中国山水画家总是自觉地将自己的人格精神纳入宇宙自然中去,以求得与自然精神相冥合,获得生命的升华。画家所表现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已经超越了事物的表象。山水画家要实现对大自然之美的把握及表现,就必须依靠自我的修养与自然精神求得冥合,只有使人的心胸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美的艺术作品才会产生。山水画家在求得与自然精神相冥合的同时,极为重视自我心灵的净化作用,因为这是获得对美的自然把握的先决条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澄怀味象〞的论点,即涤除心中的尘浊和杂念,使心胸变得寂静清明,然后去体味物象。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也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人的心境、胸次只有在虚静的情况下才能与大自然求得冥合,才能领略天地万物之美,吸引、容纳“万景〞、“万境〞之致。
自然山川以博大的胸怀哺育着山水画家,满足着无止境的索取和需求,并赋予以智慧和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山水画家只有将自己的整个身心完全纳入宇宙自然之中,方可获得美的真谛,否那么强弄笔墨那么难以创造出美的艺术作品。山水画创作并不是直接向大自然攫取创作媒题,而需要画家置身于客观自然之中进行虚静养气,诱发创作灵感,进而使自己的心胸借助于自然山川并通过笔墨语言酣畅地抒发出来,同时也使得自然万物得以美的表现和艺术升华,并使物我得以交融、共存,最终实现借物写心的目的。
第5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