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经典
哲理
故事
30
经典哲理小故事30例
目 录
1.毛泽东谈全局观 3
2.宰相不亲小事 3
3.陈云逛菜市场 3
4.周恩来心胸装着这个人类 4
5.要常坐坐矮板凳 4
6.周恩来三付饭费 4
7.邹君断缨 5
8.错失良机必然导致被动 5
9.重在说到做到有实效 5
10.苏章公私分明 5
11.吕蒙读书记 5
12.驴子过河——走出自设的胡同 6
13.痴者成就事业 6
14.舍弃欲望才能成就事业 6
15.思路一变天地宽 6
16.莫学松鼠 7
17.好官不是无为 7
18.李先念学经济 7
19.斜坡球体定律 8
20.魏文侯不失信 8
21.有办法 8
22.谷文昌植树造林 8
23.首长别啰嗦 9
24.管仲谈举贤荐贤 9
25.小事大战略 9
26.基辛格谈毛泽东的书房 10
27.越人卖漆 10
28.研究“买一小瓶墨水” 10
29.一把砂壶的故事——心灵宁静,人生知足 10
30.不为一台照相机搞特殊 11
1. 毛泽东谈全局观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井冈山时期,有一次他站在黄洋界上问战士,从这里你能看多远,战士们你一言我一语说能看到江西,还可以看到湖南,毛泽东接着大家的话说:“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2. 宰相不亲小事
《汉书·丙吉传》中讲到一个故事。宰相丙吉出门遇到行人斗殴,却不闻不问,驱车而过,当有个农民赶的牛步履蹒跚、气喘吁吁走过时,却马上停车询问缘由。下属不解,问丙吉何以如此重畜轻人。丙吉回答说:“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由“牛喘”而观“气节”之变,正是落叶知秋、见微知著看全局。
3. 陈云逛菜市场
陈云同志当年主持财经工作期间有一个逛市场的习惯,百货商场、杂货铺他也喜欢看。有一次他去看一家只有5平方米的小店,见有个戴瓜皮帽的人手拿个水烟袋坐在后头抽,他说这个人是在思考进什么货、出什么货,该给顾客准备点什么东西。后来他经常引用这个例子,说我们需要这种戴瓜皮帽、拿水烟袋的人,能够站在较远的地方去看全局。
4. 周恩来心胸装着这个人类
电影艺术家秦怡在回忆文章中讲道:抗战时在重庆,她的女儿斐斐得了胃病,经常呕吐。1957年,她到北京参加亚洲电影节。“在一次晚宴中,我有幸坐在周总理的身边。他忽然问我:‘斐斐怎么样?现在还吐吗?胃病是不是已经治好?’时隔多年,连我自己都快要忘记的事,周总理却记得如此清楚。这更使我对他的敬意倍增。他岂止关心了我的女儿和我,他的心胸装着整个人类。”
5. 要常坐坐矮板凳
上世纪50年代,彭德怀到基层部队视察,参加一个班的讨论会。一位干部搬来一把椅子,战士们又垫上一床被子请他坐,而他却坐到了战士的矮凳上。在分析一些新独立国家政局不稳时,他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领导不愿意和大家一样坐矮板凳、硬板凳,并借此告诫干部“要常坐坐矮板凳”。坐矮板凳还是高板凳,看似小问题,却映照着思想觉悟,检验着群众意识。
6. 周恩来三付饭费
为方便出入,工作人员想把院子的十几个台阶拆除修平,被周总理果断制止,“国家经济还很困难,不能把钱花在我这里”;到灾区走访,他要求改变现场布置,让群众背风坐,自己却迎风讲话;外事活动结束,他请随行人员就餐,因坚持按照标准交费,留下“三付饭费”的美谈。
7. 邹君断缨
《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邹君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缨甚贵。邹君患之,问左右。左右曰:“君好服,百姓亦多服,是以贵。”君因先自断其缨而出,国中皆不服长缨。
8. 错失良机必然导致被动
史载,北宋在北伐北汉时遇到挫折,制定了所谓“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可是等到统一南方之后再回过头北伐,北汉身后已站着一个强大的契丹。错失了北伐的最好时机,导致北宋在军事上处于被动状态。
9. 重在说到做到有实效
当年齐景公问,“食鱼无反,勿乘驽马”何意?晏婴说,其意不在“吃鱼不翻鱼身,出门不骑劣马”,而是告诫治国理政者不要压榨百姓,不要用无德无才之属。景公又问,纪国把如此精言刻在金壶中,为什么还会衰败?答:知道没做到。
10. 苏章公私分明
史书记载,东汉苏章(字孺文)就任冀州刺史时,宴请被检举的老友。宴罢,便正襟危坐:“今夕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第二天,他果然公事公办,将老友治罪。
11. 吕蒙读书记
《三国志.吕蒙传》里有一段孙权劝学的故事说,针对吕蒙军务繁忙无暇读书的托词,孙权现身说法,并以刘秀、曹操为例,劝他“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吕蒙接受劝告,苦读深思,果然变得眼界大开、足智多谋,并使不可一世的蜀汉名将关羽身首异处。
12. 驴子过河——走出自设的胡同
《伊索寓言》里有个驴子过河的故事:一头驴子驮着盐过河,摔倒在水里,无法站立起来,便索性躺在水里休息。过了一段时间,驴子觉得背上的盐越来越轻,最后竟毫不费力地站了起来。驴子为自己获得宝贵的经验而高兴。后来,又有一次,驴子驮着大包棉花走在路上,为使背上也像上次一样变得轻些,便倒在水里休息,然而这一次,驴子却再也没能站起来。
13. 痴者成就事业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在赶路途中,偶然发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写的石碑。他观赏了一阵,刚准备离开又忍不住返回,然后下马继续研究。最后,干脆坐下来反复揣摩,竟在碑旁一连坐卧3天。如此专注,不知者或以为痴,却是成就事业的必然。
14. 舍弃欲望才能成就事业
年轻的莫泊桑成名之前精力旺盛、勤奋好学,在读书写作之外,白天学习汽修、钢琴,晚上还研究制作烧鹅,时间被各类事务填得满满当当。作家福楼拜对他语重心长:“我每天上午用四个小时写作,下午用四个小时写作,晚上我还会用四个小时写作。”莫泊桑深受触动,遂以福楼拜为师,断然舍弃多余欲望,一心一意读书写作,最终成就了人生与事业。
15. 思路一变天地宽
18世纪晚期英国政府移民澳洲,由于船上拥挤不堪、条件极差,移民死亡率居高不下。对此,英国政府改变了支付制度:政府不按上船时的人数付费,而按下船时的人数付费。制度导向的转变,使船主自觉关心移民生存,平均死亡率直线下降。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制度是禁止更是引导,是约束更是激励。
16. 莫学松鼠
寒冬来临之时,松鼠、仓鼠等喜欢囤积大量食物,但实际上最后能吃掉的却很有限。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也患有这种“松鼠症”,大量囤积那些未必需要的东西,并从中获得满足感。有的人明明已经生活得不错,却总是觉得票子不够多、房子不够大、车子不够好,这也不满足,那也不满意。在通过正当渠道不能达到目的时,就铤而走险,违法乱纪,最终“为了得到更多的,连原有的也失去了”。
17. 好官不是无为
清人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位官员死后昂首挺胸到冥府报到,声称自己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虽无功亦无过。阎罗王却斥责道:如果不图钱物就算好官,那么在公堂上设立一个木头人,岂不更好?这个虚构的故事引人深思:所谓好官,不应是无所作为的“清”,更应该敢于担当、勇于任事。
18. 李先念学经济
1954年9月,李先念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他自认为“没有学过经济”,唯恐能力不足,感到压力很大。赴任后,为尽快熟悉工作,他为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经济,最终成为经济领域的专家。李先念的经历说明,只要有决心、不畏难、下功夫,就能磨练真本领、挑起硬担子。
19. 斜坡球体定律
管理学中有个“斜坡球体定律”,意思是说,一个人或组织如同斜坡上的球体,如果没有止动力,就会下滑。这提醒我们,守成者没有出路,奋进者才有未来。
20. 魏文侯不失信
《韩非子》记载,魏文侯与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临出发前刮起大风,遭随从劝阻。文侯说:“不可。以疾风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于是他亲自驾车前去,告知守山之人作罢。
21. 有办法
抗战时期,美军观察组到延安考察,感受到了与重庆完全不同的精神面貌。重庆的官僚一见到美国人,就要物资、要飞机,要一切所能要到的东西,而在延安,观察组听到了让他们印象极为深刻的三个字——“有办法”。遇到任何的困难,无论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世代贫困的延安农民,还是衣衫褴褛、缺乏弹药的八路军战士,延安人永远是“有办法,有办法”。
22. 谷文昌植树造林
当年,谷文昌带领群众在东山岛植树造林,连续3年,先后8次与风沙搏斗,没有一次成功,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而谷文昌却从9株成活的木麻黄中看到了希望。他请教专家,了解这9株木麻黄成活的原因;他亲自栽种“示范苗”、培植“示范林”,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掌握了木麻黄的生长规律,继而取得了大面积植树造林的成功。
23. 首长别啰嗦
在上甘岭战役打得最惨烈的时候,秦基伟将军一次与困守上甘岭坑道的部队通话时,为鼓舞士气,刚说了句:转告坑道里的同志们,军党委和军首长都很惦记前面的同志……就被电话兵打断了:首长别啰嗦了,拣要紧的说,先下命令吧。多年以后,秦基伟仍然感慨,说战士做得对!那时敌人炮火纷飞,为接通电话不知牺牲了多少电话兵,只能抢一句算一句。扪心自问,如果“我”是秦基伟或者那个电话兵,会怎么做呢?
24. 管仲谈举贤荐贤
春秋时期,齐桓公问管理马厩难在哪里,管仲回答:傅马栈最难。“傅马栈”,即编排供马站立的栅栏,难在如何选取第一块木料:第一块木料选得直,后面的木料就直;反之,则会牵累后面的木料,影响马栈质量。用人仿若傅马栈,“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不仅意味着贤人本身就是选人用人的标准,会形成导向,也意味着贤荐贤,最终成就人才济济;反之,则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25. 小事大战略
毛泽东同志曾讲过这样一件事: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伙夫一起床,不问锅里有没有米煮饭,却先问向南走还是向北走。向南走还是向北走,在当时可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个大的战略问题。可见,在红军队伍里,炊事员也有战略视野。
26. 基辛格谈毛泽东的书房
基辛格回忆访华经历,当他进入毛泽东的书房时深受触动,四周墙边的书架上摆满了文稿,桌上、地上也堆着书,“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导人的会客室”。广泛涉猎、深入研究,毛泽东为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树起了榜样。
27. 越人卖漆
《郁离子》记载,越国商人虞孚在吴国卖漆,本来可以稳获厚利,但他偷偷掺假导致漆料变质,结果弄巧成拙、信誉扫地,最终沦为乞丐。可见,“取巧”实则“巧取”,尽管占了一时的便宜,但失去的却是众人的信任。
28. 研究“买一小瓶墨水”
1922年,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有感于官僚之风渐长,创作了著名的讽刺诗《开会迷》。诗中说他去各机关办事,总是遇到开会,人家总让他下次再来,有的会议居然研究“买一小瓶墨水”。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派讽刺得淋漓尽致。
29. 一把砂壶的故事——心灵宁静,人生知足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老街上一个铁匠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时代发展了,没人再去打制铁器了,于是他就改卖成品铁器。一天到晚,他都躺在竹椅上,手里拿着个收音机听广播,身旁放着一把紫砂壶,用来喝茶。他对这种生活状态非常满足。有一天,一个文物商从老街经过,看到了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砂壶,眼睛一亮,就走过去端起了那把壶。壶嘴内有一记印章,竟然是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作品!商人很惊喜,因为他知道,戴振公的作品世界上已知的仅存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商人对老铁匠说,自己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这把壶。老铁匠听后一惊,但随后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来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拿它喝水,他对这把壶很有感情。商人走后,老铁匠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一直以为是把普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花大价钱买下它!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随意把壶放到小桌上,现在他小心翼翼放下后,总要再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