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运行存在问题及对策.docx
下载文档

ID:787678

大小:17.08KB

页数: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中 小学校长 职级 运行 存在 问题 对策
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运行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校长职级制从上海市1993年率先试行以来,已在宁波、大连、成都、潍坊、武汉等城市广泛展开。它扩大了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调动了校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校长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解决了校长只能上不能下的难题,淡化了校长的“官本位〞意识,促进了校长的专业化开展。但是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它在运行过程中所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以下探讨。      一、 校长职级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考评方法不够理性化,过分依赖量化手段   〔1〕评价标准单一,把分数当作职级制考核的重要指标,无视了各个学校的实际   有的地方评价标准过于笼统,城市与农村学校一个样,高中、初中、小学同标准,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也是一样。有些地方把校长评价放在学校的硬件建设、学生的升学率、学校平安工作等方面,舍弃了其他指标,导致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2〕把校长评价与学校评价混为一谈   校长评价是校长职级制的核心内容,根据校长的方法理念、办学能力、办学水平、办学过程、办学实绩等因素给校长评职级,与校长薪酬挂钩。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地方把校长评价与学校评价混为一谈。校长评价的范围往往是校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管理、学校管理、校长素养、业绩、办学特色。学校评价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教师队伍的开展,主要是教师评价,包括教师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继续教育等;②学生评价,评个性特长及取得的成绩;③学校特色,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校长评价侧重于校长个人,学校评价侧重于学校整体。校长职级考评有的地方过于关注校长个人的资历、学历、任职学校,重点学校校长级别高,村小级别很低,论资排辈,特级校长往往是年龄偏大的。   〔3〕考评过分依赖量化手段,片面追求公平公正   校长的业绩有些量化手段反映不出来。量化分析有不少弊端:一是数据收集难以保证真实可靠,评价范围过于狭窄样本数量太少,缺乏代表性;二是收集的数据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有些官员对自己有利的数据就用,不利的就不用。   2.考评过程不够民主化   校长职级制这一政策方案在制定时有唯官员化倾向,自上而下制订一个方案,不管能否执行,强制推行。校长职级考评由教育行政官员决定,教师、学生、家长被排除在外,造成一些校长只唯上不唯下的工作作风。权力缺乏监督,就会走向校长专制,还会导致腐败。   3.人员不够专业化   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形势,纯粹的教育行政人员是不能搞好校长职级制改革的。不懂行的行政官员指手划脚对教育事业不利,一些地方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评价政策都把专家排除在外;有的地方设立民管会参政议政,对这些非专业的社会人士、学生代表不进行专业培训;校长作为“官〞来当,不作为专门的职业来做,缺乏应有的职业培训。   4.模式单一化   校长职级制缺乏全国性的法律依据,目前正处在试点阶段。上海、成都、潍坊等地有自己的模式。有些地方不顾实际,套用某地单一的模式,不仅没有解决以前的老问题,还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5.论证不够科学化   各地在推广职级制之前,要在本地选择一些学校进行试点,试点之后没有充分论证就在本地推广。也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就盲目推行。   6.政校关系未理顺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干预太多,掌管学校的人、财、物的调配,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目前由于政校关系不顺,造成了“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局面。   7.入口与出口不对称   校长职业入口与出口不对称,入口人多出口人少,谁当校长、谁评校长走过场,有许多地方走的是封闭路线,参评人选由教育行政部门确定,谁当校长也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任命,竞争上岗只是走过场,教师和学生无权参与,这很有可能落入校长委任制的窠臼,该淘汰出局的校长却没有出局。      二、 对策      1.考评方法要理性化   〔1〕评价标准要多元化,职级考评体系要全面合理   要因地制宜,以学校的办学条件、生源、师资、规模、原有教育质量等根底条件为关注点,对各个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中的难度系数,放到职级考评体系中,调节权重。同时还要表达校长办学特色,对校长的特殊业绩给予办学特色加分。   〔2〕校长评价与学校评价既要适当结合,也要适度分开   校长评价有时注重短期局部目标〔考核期内、任期内〕,而学校评价关注学校的长远利益。学校评价好也并不一定是校长的能力高,因为原有起点很重要,重点中学评价比薄弱学校好,要考虑到它的历史与现状。校长评价关键是要看校长在任期给学校带来哪些新的变化。如果不考虑这一点,校长往往要求向重点学校流动,挫伤了一批薄弱学校校长的办学积极性,影响了薄弱学校的建设,不符合教育均衡原那么。   〔3〕合理的量化手段与专家的经验恰当结合,才是真正的理性化方法   2.发扬民主,加强监督   校长职级制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放权,扩大了校长的办学自主权,教育行政部门从干扰学校内政的全面管理转变为对学校的宏观管理。从政校关系来看,教育行政部门扩大了学校的民主。从学校内部关系来说,校长可以提名副校长任命中层干部,校长的权利扩大了,校长应该向副职、中层干部、教师、学生再次放权,这个过程就是扩大民主的过程。   校长决策也要民主化,要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党组织的作用。教代会、工会组织应由教师直选产生。校长职级评价时不能是上级部门的几个官员进行考核,要让教育专家召集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及社区代表进行评价,教师代表约占50%以上的权重。   充分发挥上级监督、校内监督、社会监督的功能。上级监督主要是财务监督、审计监督,上级监督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校内监督最重要,社会监督可以设置由家长、社区代表、教育专家等组织的民主管理委员会进行监督。三种监督要相互协调,形成完整的体系。   3.人员要专业化   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评价政策都必须依靠专家,以教育专家领头由教育专家、经济专家、心理专家、统计专家等组成专家委员会,加强科际整合,专家治教,这样更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校管理规律。有的地方设立民管会参政议政,对这些非专业的社会人士、学生代表也要进行专业培训,先培训后上岗。搞好校长职业化的关键在于由原来的把校长作为“官〞来当,转变为把校长作为专门的职业来做。要确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把好入口关。加强职业培训,上岗前要培训,“先培训后上岗〞,上岗后要进行继续教育在职培训,促进校长的专业成长。   4.模式多样化   各地不能套用某一单一的模式,应该保存职级制的根本特征,根据本地实际,走出一条有地方特色的校长职级制改革之路。各地面临的问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要表达共性,又要张扬个性,寓共性于个性之中。有的地方为了推行校长职级制转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搞好效劳职能,与学校改革进行对接;有的地方把校长职级制与教师聘任制、校长负责制结合在一起;有的地方成立督导室对校长进行评价、监督、指导;有的地方成立由专家组成的中介机构对校长职级进行评估;有的地方由专家、教师、学生代表、家长、社区代表组成的民管会进行评估,还有的地方在教育体育局之外成立一个教育管理中心进行评估。    5.论证要科学化   各地在试点之后要充分论证,要进行可行性分析,政治上是否可行,能否表达公正、民主、平等等原那么,能否得到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还要考虑新老政策能否对接;社会心理上是否可行,让校长在经济上脱颖而出,是否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怎样协调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校长与校长的收入差距,校长与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否超过社会承载的限度;制定的政策方案是否合法,有没有违背国家宪法、法律以及教育法规;经济上是否可行,校长职级制要与当地经济实力相匹配,当地是否投入充足的教育经费,校长职级制从总体上提高了校长的待遇,当地经济开展能否承受?   6.理顺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   在政府职能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加快职能转换的步伐,强化效劳职能和督导职能。理顺政校关系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放权;二是监管。   教育行政部门要敢于放权,一是向学校放权,二是向社会放权。面向学校要扩大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包括学校人、事、物的调配,让校长根据教育规律和学校管理规律来管理和经营学校,还要放权给教师、学生,让他们有校长考评的参与权,要改变教育体育局几个领导决定校长的去留、校长的级别的局面,否那么会造成校长只盯住上面而不要实绩的不良风气,校长职级制就会前功尽弃。校长的聘任、校长的考评,教育体育局应组织专家来做,不一定非要自己来做,可以成立独立于教育体育局之外的民间机构来做。有的地方成立了由教育专家领衔,由教师、家长、社区代表等组成的民主管理委员会,对校长职级进行考评。有的地方在教育体育局之外成立由专家组成的教育管理中心,负责校长的考察、考评。   教育行政部门在放权的同时必须加强监管,管办别离,保证学校权力的均衡化和法律化,强化督导职能,客观公正地参与校长的评价,并及时反响给学校和上级领导。教育体育局必须加强监管。监管也可以由督导室去执行,主要是宏观监管,加强财务监督、审计监督,重大问题学校实行报告制度。   7.要把好校长入口与出口关   校长入口要建立适合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开展的职业准入制度,严格制定职业证书的标准和资格的认定程序。要有开放的校长源,不仅要在已任校长中挑选,还要面向社会吸引人才,为那些具备校长任职资格,有竞争校长意愿的优秀人才提供公平竞争的时机,营造尊重人才的气氛。要建立校长人才资源库,提供充足的人才储藏。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入口与出口不对称,入口人多出口人少,规定校长合理的任期。不称职的校长不一定非要任期到期时才解聘。没压力校长职级制就会失去应有的活力。   8.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校长职级制不能把以前的学校管理制度一律推倒,另起炉灶,对以前的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教代会制合理扬弃,处理好新老政策的对接。校长上岗资格认证制度、校长职务等级薪酬制度、校长考核监督制度等一方面要吸收过去相关制度的长处,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9.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校长职级制根据职级定薪酬,有的地方校长与校长之间的工资差距较大,校长与教师的工资差距更大。考虑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报酬与奉献成正比,让奉献突出的校长脱颖而出,提高他们的办学积极性。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背景下,校长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太大,校长与教师工资的差距不能过大,否那么会挫伤教师与大多数校长工作的积极性,导致教育质量迅速下滑。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23〔第一版〕.   〔2〕 赵徽,赵德宝.校长职级制带来了什么.中小学管理,2023〔1〕:18-19.   〔3〕 褚宏启.对校长专业化的再认识.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   〔责任编辑付一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