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信息
不对称
市场
规制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
一、逆向选择模型
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在1970年发表了名为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论文,被公认为是信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开创性文献。在美国俚语中,“柠檬〞俗称“次品〞,这篇研究次品市场的论文因为浅显先后被三、四杂志退稿。然而,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在这篇论文中提出的逆向选择理论揭示了看似简单实际上又非常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逆向选择问题来自买者和卖者有关车的质量信息不对称。在旧车市场,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而买者不知道。这样卖者就会以次充好,买者也不傻,尽管他们不能了解旧车的真实质量,只知道车的平均质量,愿平均质量出中等价格,这样一来,那些高于中等价的上等旧车就可能会退出市场。接下来的演绎是,由于上等车退出市场,买者会继续降低估价,次上等车会退出市场;演绎的最后结果是:市场上成了破烂车的展览馆,极端的情况一辆车都不成交。现实的情况是,社会成交量小于实际均衡量。这个过程称为逆向选择。
为更加清楚地说明逆向选择模型。我们可以考虑最简单的情况,假定卖者出售的旧车有两种可能类型:θ=6000(高质量)和θ=2022(低质量),每一种车的概率分别是1/2;买卖双方有相同的偏好且对车的评价等于车的质量。显然,如果买者知道车的质量,均衡价格p=6000(高质量)或p=2022(低质量)。买者不能知道车的真实质量,如果两类车都进入市场,车的平均质量e[θ]=4000,由于买者不敢保证出高价就能买到高质量θ=6000的车,所以愿意出的最高价格p=4000,希望能够买到θ=6000的车。但在此价格下,高质量车的卖者将退出市场,只有低量车θ=2022的卖者愿意出售。买者知道高质量的车推出以后,市场上剩下的一定是低质量的卖者。唯一的均衡价格是p=2022,只有低质量的车成交,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如果市场上是θ=6000到θ=2022的连续分布,尽管推理稍微复杂一些,但同样证明这一理论。
这个例子尽管简单,但给出了逆向选择的根本含义。第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的运行可能是无效率的,因为在上述模型中,有买主愿出高价购置好车,市场——“看不见的手〞并没有实现将好车从卖主手里转移到需要的买主手中。市场调节下供给和需求是总能在一定价位上满足买卖双方的意愿的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失灵了。第二,这种“市场失灵〞具有“逆向选择〞的特征,即市场上只剩下次品,也就是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传统市场的竞争机制导出的结论是——“良币驱逐劣币〞或“优剩劣汰〞;可是,信息不对称导出的是相反的结论——“劣币驱逐良币〞或“劣剩优汰〞。逆向选择理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分析问题的角度,可以说给人们提供了逆向思维的路径,会加深市场复杂性的认识,由此能改变很多被认为“常识〞的结论,使市场有效性理念又一次遭受重创。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中是最普遍存在的最根本领实,因而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的旧车市场模型具有普遍经济学分析价值。他讲的故事虽然是旧车市场,可以延伸到烟、酒等所有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等等。也能解释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充满这些市场,是因为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隐藏了信息。逆向选择的理论也说明如果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遏止假冒产品,会使假冒伪劣泛滥,形成“劣币驱良币〞的后果,甚至市场瘫痪。
二、信号传递模型
对信号传递模型做出突出奉献的是另一位2022年度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迈克·斯宾塞(michaelspence)。他对信号传递模型的研究起源于在哈佛大学读博士期间,他研究的结论集中表达在他的博士论文劳动市场信号中。在迈克·斯宾塞(michaelspence)的模型里,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有关雇佣能力的不对称,雇员知道自己的能力,雇主不知道,如果雇主没有方法区别高生产率与低生产率的人,在竞争均衡时,不管是高能力的人还是低能力的人得到的是平均工资。于是高生产能力的工人得到报酬少于他们的边际产品,低生产能力的人得到的报酬高于他们的边际产品。这时,高能力的人希望找到一种方法,主动向雇佣方发出信号,使他们同低能力的人别离开来,使自己的工资与劳动效率相称。教育程度向雇主传递有关雇员能力的信息,原因是,接受教育的本钱与能力成反比例,不同能力的人是因受教育程度不同,或者说教育传递信号具有把雇员能力别离开的功能。迈克·斯宾塞(michaelspence)的模型研究了用教育投资的程度作为一种可信的传递信息的工具。在他的模型里,教育本身并不提高一个人的能力,它纯粹是为了向雇主“示意〞或“发出信号〞说明自己是能力高的人。迈克·斯宾塞(michaelspence)确定了一个条件,在此条件下,能力低的人不愿意模仿能力高的人,即做出同样程度的教育投资以示意自己是能力高的人。这一条件就是,做同样程度的教育投资对能力低的人来说边际本钱更高。迈克·斯宾塞(michaelspence)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虽有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中具备信息的应聘者可通过教育投资程度来示意自己的能力,而雇主根据这一示意信号便可区别开不同能力的人。在他的模型里,假定教育对生产率没有影响,但是,厂商以教育为根底发放工资仍然有利可图,因为它能吸引更高能力的人。
迈克·斯宾塞(michaelspence)的信号传递模型也具有普遍的经济学意义。例如,上市公司的过度分红行为。在很多国家,政府对红利征税的税率比资本增值的税率要高,通常政府对红利征收两次税:一次对公司,一次对个人,而对资本增值只对个人征收一次税。(在我国目前,证券市场对红利双重征税,对资本增殖不征税。)如果没有信息问题,利润再投资比分红更符合股东利益,但很多公司仍然热衷于分红。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公司的管理层当然比股民更清楚地知道公司的真实业绩。在这种情况下,业绩好的公司就采取多发红利的方法来向股民发出信号,以区别于业绩不好的公司,后者发不出红利。证券市场对分红这一信号的回应是股价上升,从而补偿了股民因为分红交纳较高的税而蒙受的损失。
信号发布(同一般水平别离)的要求是“不对称信息〞带来的反响。如厂商不惜重金到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做广告,不仅仅是为了到达它的宣传广度,同时也显示自己的实力,同那些没有实力的厂家区分开。这样的事例浸透商业活动的每个角落。
三、别离均衡模型
迈克·斯宾塞(michaelspence)研究的是拥有信息的一方主动发布信息,从同类中别离出来,这样才有利可图。那么,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不具备信息的一方建立如何的机制来筛选有信息的一方,从而实现市场效率呢。这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研究的重点。
如果说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研究的是产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迈克·斯宾塞(michaelspence)研究的是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那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进一步把信息不对称引入保险市场和信贷市场的研究,并且在诸多领域都有建树。
在保险市场上存在道德风险(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难以确切的知道投保人的真实情况和行为。保户在与保险公司签订合约存在着隐藏行为,那么导致道德风险,一旦人们和保险公司签订了保险合约,他们往往会不再像以往那样仔细看管家中的财产了,当出门的时候,他可能不再像没有保险以前那样仔细地检查煤气是否关好,因为现在屋子着火了,他将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作为极端的例子,有人甚至自己成心造成火灾来骗取保费。在这里,因为保险公司无法观察到人们在投保后防灾行为而产生“隐蔽行为〞。保险公司面临着人们松懈责任甚至可能采取“不道德〞行为而引致的损失,严重的情况会使保险公司关门。
保险市场逆向选择(事先信息不对称)来自保险公司事前不知道投保人的风险程度,从而使保险水平不能到达对称信息情况下的最优水平。当保险金处于一般均衡价格时,低风险类型的消费者群预期投保后得到的效用小于他不参加保险时的效用,这类消费者会退出保险市场,只有高风险类型的消费者预期投保的潜在收益大于潜在本钱会愿意投保。低风险消费者退出后,如果保险金和赔偿金不变,会由于赔偿概率的上升而使保险公司可能亏损。这种条件下,为了不出现亏损,保险公司将不得不提高保险金。这样,那些次低风险的顾客群认为支付这笔费用不值得,从而不再投保,高风险类型消费者不会在意保费的提高而踊跃进入保险大军。这样一来,高风险者就会把低风险消费者“驱逐〞出保险市场。看来,靠提高保费的方法,对保险公司是不管用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的重要观点出现了:我们不能用通过提高保费的方法来使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和道德风险消失。相反,提高保费,会加剧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来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险人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合同,将不同风险的投保人区分开,让买保险者在高自赔率加低保险费和低自赔率加高保险费两种投保方式之间选择,以防止被保人的欺诈行为。即不是使保险处于混淆均衡,而是出现别离均衡。别离均衡已经成为微观经济学中一个广泛运用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信贷配给理论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又一经典理论。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与安德鲁·魏斯(andrewweiss)于1981年合作的划时代论文不完全信息市场上的信贷配给,创造性地分析了信贷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指出企业存在的骗贷行为与信息不对称有关。他们认为银行降低坏帐损失的最优策略是对贷款进行配给而不是提高贷款利率。这些创见因现实世界信贷配给十分普遍而使研究更进一步接近更为现实的信贷市场理论,并对公司融资、市场理论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古典经济学中,供大于求,利率就会下降;供不应求,利率就会上升。如果供求总平衡的话,均衡利率会很容易确定下来,长期来看供求平衡。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他发现在借贷市场上供求不相等是一个长期的现象,实际利率比均衡利率要低。贷款人的投资是有风险的,而且不同的贷款人的风险偏好不同。那些对未来投资回报率预期较高的人,愿意接受较高的利率,如果银行想通过提高利率来提高效益,就会把那局部预期有稳定回报的低风险投资者拒之门外,贷款给高风险者,银行的风险就会增大。如此循环下去,最终结果是贷款质量下降,不但不能提高银行的利润,反而会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解释为,银行靠提高利率的方法无效,而采取信贷配给是有效的方式。在所有申请贷款的人中,只有局部人能够得到满足,哪怕有局部人想提高利率来获得更高的贷款,银行也不会同意。银行是通过有选择性地给申请人贷款的方法来降低风险。用他的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开展中国家的一些民间信贷市场上利率奇高无比,原因是“劣币驱逐良币〞,即风险大的借款人驱除了风险小的借款人,只有把利率调到高位,才能抵消高风险本钱。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的别离均衡与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spence)的信号传递不同之处在于: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spence)研究的是拥有不同信息的人如何通过信号传递,来把自己与同类别离出来。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是说明不拥有信息的人如何设计一个菜单,来进行信息甄别,使具有不同信息的人不隐瞒信息和行为,或者说设计一个别离不同信息的人的机制,进而提高市场效率。
四、市场规制
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spence)、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的结论再一次降低了我们对市场有效性假定的信心。
原始的市场失灵是以垄断的存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