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教师资格
认定
考试
江苏省
中学
教育学
2004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江苏省中学教育学真题2023年
一、选择题
以下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标号填在题目右下角的括号内
一、选择题D 2、A 3、B 4、C 5、D
6、B 7、D 8、C 9、B 10、A
11、A 12、C 13、B 14、C 15、B
(总分100,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 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 (d)
A 教育实体
B 学校
C 学校教育系统
D 终身教育
2.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 (a)
A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根本完成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根本完成
C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根本完成
D 信息革命的出现
3. 教育的终身化是((b)的特点
A 古代教育
B 近代教育
C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D 后工业社会教育
4. 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 (c. )
A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 康德的论教育
C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5.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D )
A 物质文化
B 制度文化
C 校园文化
D 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6.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开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开展任务,这表现身心开展的 (、B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不稳定性
7.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根底是 (、D )
A 社会本位
B 个人本位
C 社会要求与个体开展的统一
D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开展的学说
8.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C )
A 引发动机
B 领会知识
C 稳固知识
D 运动知识
9. 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那么是 (9、B )
A 直观性原那么
B 启发性原那么
C 鼓励性原那么
D 稳固性原那么
10. 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10、A
)
A 提出教学目的
B 选择教学方法
C 涉及教学进程
D 规划板书内容
11. 现代教学的根本组织形式是 (A
)
A 个别教学制
B 班级授课制
C 现场教学
D 小组教学
12.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C
)
A 知识、智力、能力
B 根本知识、根本技能、根底性学力
C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 知识、智力、情感
13. 德育工作的根本途径是、B
( )
A 班主任工作
B 政治课教学
C 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D 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14. 致力于开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德育模式是 ( 14、C
)
A 认知模式
B 价值澄清模式
C 社会学习模式
D 体谅模
15.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 理解和研究学生
B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 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
二、填空题
1. 教育制度的开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_1、非制度化教
___的过程。
2. 义务教育是国家以法律__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 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___。
4.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教育再生产劳动二是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 舒尔茨提出的__人力资本
___理论,说明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
6. 人的身心开展是在社会实践中
__过程中实现的。
7.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
___。
8. 1999年6月,xxxxxxxxxxxx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___为重点。
9.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到,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____9、专门__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效劳。
10. 在我国,课程的文本具体表现为课程方案、___、教学大纲___、教科书。
11. 在教学的“循序渐进原那么〞中,“序〞一是指学科的逻辑顺序,二是指_、学生的认识开展顺序_____。
12. 一般来说,课的根本组成局部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__、讲授新教材____、稳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13.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____、合作学习
__、探究学习。
14.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方案,普通高中的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__三个层次构成。
15. 德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必须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____ 、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错错对对错 6——10 错对错对对
三、判断题
1. 教育为政治制度和生产力所决定,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 )
2. 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文化决定着教育。 ( )
3.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 )
4. “师道尊严〞是师生关系在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中受到了责难,新课改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交往对话的平等关系。 ( )
5. 学校课程就是在学校中开设的所有课程。 ( )
6. 掌握知识是智力开展的根底,因此,掌握的知识越多,智力开展水平就越高,能力就越强。( )
7.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
8.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讲课的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 ( )
9. 一节课既有检查复习,又有新知识的讲授和稳固联系,这节课就属于综合课。 ( )
10.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所以,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能操之过急。 ( )
四、简答题
1.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根本精神是什么
3.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4. 上好一堂课的根本要求有哪些
5.班主任怎样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五、论述题
1. 试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
2. 有些教师“恨铁不成钢〞,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却变成了对学生的体罚、挖苦、辱骂,致使学生身心收到一定的伤害。请说明这种情况下违背了什么道德原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5 CACCD 6——10 BDBBC 11——15 BCCAB
二、填空题
1、非制度化教育
2、法律
3、赫尔巴特
4、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5、人力资本
6、社会实践
7、教师的教学目标
8、创新精神
9、专门
10、教学大纲
11、学生的认识开展顺序
12、讲授新教材
13、合作学习
14、模块
15、动之以情
三、判断题
1——5 错错对对错 6——10 错对错对对
四、简答题
1、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包括知识的数量观念和知识的质量观念。
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发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信息。
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使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响,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这有别于传统教育。第三,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信息技术将使面对面的教学成为偶尔的情况,知识与长者和德者完全别离,教育中无法防止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得以防止,这将极大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2、(1)根据xxxxxxxxxxxx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的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精神是:①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开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开展;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开展的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的个体认识活动,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这一活动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这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的身心获得开展。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教学根本方式是“掌握〞,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同样以教学实践活动为根底。②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学生的认识如果离开了师生在特定情境和为特殊目的进行的交往,教学活动的概念就可以扩大到生活教育的领域。③认识的教育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认识是开展,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开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④认识的引导性。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区别于一般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是在主客体之间“嵌入〞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形成学生(主体)一课程与教材(客体)一教师(领导)相互作用的特殊的“三体结构〞。⑤认识的简捷性。学生的认识实际上走的是人类认识的捷径。⑥认识的多价值性。
4、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包括: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①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
②重点突出,是指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内容(根本知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的任务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
③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标准,并且应该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响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加以纠正。
④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⑤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或幻灯字幕)要标准、准确、清楚。
⑥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清楚、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⑦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使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