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docx
下载文档

ID:785233

大小:20.93KB

页数:9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缩小 城乡经济 社会发展 差距
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开展差距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开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当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开展差距不断扩大,这不仅关系到国内需求能否扩大,而且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因此,立足于经济社会开展全局,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进程,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 一、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扩大的现状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80年代前期曾经有所缩小。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和国家屡次调整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使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到1983年降到最小。1984年以后,随着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加上城市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拉大。1984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1.71:1,到2023年为2.79:1,2023年和2023年又进一步扩大为2.90:1和3.1:1。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后者不到前者的三分之一。而国际上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如果考虑到农民的纯收入中有大约1/4用于生产投入,加上城镇居民所享有的实物性福利和补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差距会更大。 2.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相应扩大。 城乡居民巨大的收入差距不可防止地引致了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距。从消费总量看,2023年占全国人口总量30的城镇居民的消费总额占全部居民消费的55,这一比例在1978年仅为38,1990年也不过44。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1985年为2.12:1,到1995年扩大为2.70:1,2023年那么进一步拉大到3.05:1。1990年至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加了2.8倍,农村居民只增加了1.8倍;近两年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又有较大提高,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由于收入低速增长,提高极其有限,估计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应在3.6倍左右。从消费结构上看,随着城乡居民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202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前者比后者高2023个百分点。 3.城乡社会开展水平上的差距尤为明显。 与城市相比,农村在市政建设上、社区效劳现代化上的差距更大,公共产品的提供远远落后于城市。除了交通、邮电、通讯等根底设施落后外,在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城乡均有很大差距。当前我国农村除了灾害救济和孤寡老人的“五保〞外,广阔农民很少得到来自政府的保障,根本上靠自我保障为主。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同城市相比同样存在明显的差距,占人口70的农村人口只享有20的卫生资源,占总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卫生资源。据1998年资料显示,全国农村居民中得到某种程度医疗保障的人口只有12.56,而城镇居民为55.87,87的农民是完全靠自费医疗的。从教育来说,农村居民的教育环境、受教育程度等与城市相差甚远,国家教育经费投向明显向城镇倾斜。农村小学适龄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70.68,而教育经费仅为56.77;农村初中适龄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66.13,而教育经费只占49.87。有关资料说明,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城镇居民平均比农村居民多接受4.5年教育。 二、我国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城乡差距的存在和扩大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是多种历史和现实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 1.现阶段存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是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城乡差距的扩大与一些制度性障碍是分不开的。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以户籍管理为根底的城乡分割体制,把城乡居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对城市居民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村农民实行另一种政策。把农民限制在土地及农村范围内,不能向城市迁移,阻断了农民进入城市工作的途径,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开展时机和条件。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用工制度的松动,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但这只是一种体制外的、暂时的流动,他们的户口仍然在农村。一些地方还出台了一些限制进入的政策,农民务工经商要付出高出市民许多的附加本钱。所以,现行的许多制度规定仍然存在着无视农村、歧视农民的问题,以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分割体制并没有根本改变。这是构成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2.城市化严重滞后是城乡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种社会现象。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开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兴旺国家大致在20世纪70年代相继完成了这一进程,城市化水平高于70,步入后城市化阶段。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我国现在的经济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虽然到达了50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开展差距第2页 上,但城市人口的比重在2023年只有37.7,比应该到达的比例低了二十个百分点左右,比经济开展水平与我国相当的开展中国家大体相差2023个百分点,比同等工业化水平国家要低约20个百分点,滞后15年到20年。城市化进程的滞后,带来并加剧了我国一系列经济社会开展中的突出问题。首先,城镇开展缓慢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导致人地关系紧张,人均收入低,阻碍了农业劳动方式的革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次,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开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形成畸形就业结构,严重削弱了产业在其结构推移过程中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第三,形成城乡消费断层,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严重缺乏,阻碍国内需求的有序扩大和升级。因此,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脱节,gdp中农业比重下降而农业中就业人口庞大的巨大反差,无疑是城乡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3.城乡改革不平衡促进了城乡差距的扩大。 在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城乡改革不平衡开展也加剧了城乡关系的失衡。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整个改革的重心,农村和农业的改革就显得相对滞后了。在方案经济时代,国家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把尽可能多的资金投入到城市工业部门,使城市获得了占社会绝大多数比例的投资。改革后,投融资向城市倾斜的定位仍然根本维持着,国有金融部门资金主要是贷给城市部门尤其是国有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运作的股市,其筹集的社会资金也主要用于城市。另外,我国每年利用外资的绝大多数也集中于城市,这些造成了社会资金总体上向城市倾斜的格局。 由于社会投融资向城市倾斜,使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降低。1990—2023年农村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7.3,明显低于同期城镇集体和个体投资24.8的增长速度。2023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9.5。比1990年降低了个8.0个百分点。近年来,占总人口30多一点的城市,一直占有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约70以上,人均额为农村的5—6倍。2023年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近万亿元,而用于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贷款余额仅占2023左右。1998—2023年中央安排国债资金520230亿元,其中用于农业根底设施的为56亿元,占1.1,仅能满足同期农业根底设施建设资金的2023左右。 4.扭曲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拉大了城乡的差距。 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的是“重城轻农〞的财政政策,国家对农村和农业的支持小、投入少,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严重失衡。2023年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129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大致维持在8左右,低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9—2023的水平。而且农村的教育、卫生、道路、交通等方面的投入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农民自己集资来解决,农民承担的农业税和“三提五统〞的负担也很重。目前,我们对农村根本还是“多取少予〞的格局。财政资金流出额逐年扩大,农业各税和乡镇企业税金是财政部门从农村筹集资金的主要方式,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是财政部门向农村注入资金的主要渠道。以1998年为例,国家通过工商、农业税等从农村收取1998亿元,而当年国家用于农村的各项投入仅1147亿元,净拿走851亿元;2023年农村资金通过财政渠道净流出达120238亿元。扭曲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开展,使农村的社会经济缺乏活力,城乡的差距被显著拉大了。 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开展、缩小城乡差距的思路 1.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 推进城镇化的核心任务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这是世界各国促进农业、农村开展的根本经验。以城镇化为主线的开展战略,其主要目标是要从改变要素结构入手,以要素结构的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变,进而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开展。中国人口多、区域开展不平衡、市场发育程度差异大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走一些国家只开展大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路子,必须实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方针,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通过多元化城镇开展来带动农村经济,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总体上有所减轻。2023年农民的税费负担人均为78.7元,下降了13.7。由于税费负担下降,直接拉动农民收入增长0.5个百分点。但目前农村税费改革仍然属于试验性质,是在旧的城乡利益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的背景下进行的,如果没有配套的改革推进,没有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制度转换的到位,也不可能彻底解决农民负担重的问题。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低,长期以来农民负担重,农村需要休养生息,不应把从农业中征税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来源。在税收政策上对农民应该有所倾斜,通过“以税补农〞使农民负担从总体上降下来,使农民实际收入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3.逐步消除劳动力流动的种种障碍,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创造公平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已经证明,劳动力流动,特别是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已经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上起了显著的作用。据统计,全国农民收入的17来自劳务收入,202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比前一年的2366元增长了12023元,在12023元的增量中,有41.8来自外出务工收入,农民打工收入已占到增收的“大头〞。当前,要抓紧消除针对农民制定的限制性就业政策,简化农民外出就业手续,清理各种对农民工的不合理收费工程,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在城市有平等开展的时机和条件。 4.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农村的投入。 为了促进农村和农业的开展,党中央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这就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给予更大的支持。要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增加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根本建设的投资,为农业和农村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把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作为重点,新增经费投入主要用于农村,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开展提供更多的公共品效劳。 第9页 共9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