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幼
教育
小学教育
衔接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幼儿教育阶段是人类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这在日本早已得到了广泛认可,但是幼儿教育至今仍未义务教育化。在这种现状下,我想谈谈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中所产生的“小学一年级难题”。一、幼儿教育设施办学目标 1.托儿所办学目标(入所年龄:06 岁)托儿所的托儿方针中有如下叙述:“根据儿童福利法规定,托儿所是为缺乏保育的婴幼儿提供服务的儿童福利设施。因此,托儿所的工作,应该最大限度地考虑入所婴幼儿的利益,必须积极改善各种福利。托儿所的特点就是,将保育与教育融为一体,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儿童。”另外,托儿所的教学目标包括健康、人际交往(社会)、环境(科学)、语言和表现(艺术)等五个领域。2.幼儿园办学目标(入园年龄:36 岁)关于幼儿园的教育,在学校教育法第 22 条中有如下叙述:“幼儿园是为了给义务教育及之后的教育打造基础,对幼儿进行保育,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舒适的环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3.幼儿园和托儿所的共同目标 除了托儿所目标中的“维持婴幼儿生命安全和保持婴幼儿情绪安定”以外,幼儿园的目标和托儿所的目标是相同的。幼儿园和托儿所的教育方针中都强调,要培养孩子的健康心态、坚强意志和得当的举止这些基础的“生存能力”,就应该让他们好好玩耍。二、小学教育目标 在托儿所和幼儿园中接受幼儿教育的儿童满 6 周岁后,第二年 4 月进入小学学习。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不同,幼儿教育是以游戏为中心的学习,而小学教育是以课程教育为中心的教育。学校教育法第 29 条中有如下叙述:“小学教育的目的是,以顺应儿童身心的发展为前提,作为义务教育而进行的普通教育中的基础教育。”三、“小学一年级难题”现象 儿童从幼儿园或托儿所进入小学,出现所谓的“小学一年级难题”,即刚进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长时间内不能适应教室集体教学的状态。这种现象在过去是不存在的。以前,儿童入学后一个月左右就能适应,现在这个过程长达一年。例如:上课时不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甚至躺在地板上吵闹,跑到教室前面在黑板上乱画,弄坏周围同学的文具等。如果不顺他们的意,他们就大声哭叫,不停地讲粗暴的话,甚至动手打人,老师怎么警告也没有用。全国的小学都在蔓延着这种让人束手无策的现象。这一状况引起多方关注是在1989 年幼儿园教育纲要制定以后的事。“小学一年级难题”可以说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在感情上仍停留在幼儿期,希望继续被宽容,而无法形成一个学习集体”的问题。四、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差异 小学一年级难题,是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教育向以课程教育为中心的小学教育转换的过程中产生的巨大落差造成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差异见表 1。五、“小学一年级难题”的现状 东京都教育委员会在 2010 年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东京都内 18.2%的小学校长认为存在“小学一年级难题”,表明了这决不是个别现象。在发生这一难题的学校调查时(2010 年 11 月),有 56.7%的人回答这一问题“尚未解决”。这一结果更加深刻地说明这决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在小学一年级会出现这一难题呢?大伴洁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幼儿园和托儿所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到了小学各种规则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孩子不能适应”。其背景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动的儿童不断增加;孩子晚上就寝时间很晚,白天情绪焦躁;由于住进高楼大厦邻居间交流减少,孩子学习基本社会常识和礼节的机会不断减少等等。大友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孩子入学时必须渡过的难关以前就存在。而今,小学一年级难题产生的原因既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学校或者孩子父母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带来的问题,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孩子父母的高学历和他们价值观的多样化造成了他们和教师关系的转变。教师变得越来越没有权威,孩子父母在家里对学校的不屑态度和评论都对孩子的意识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六、“小学一年级难题”的改善对策 浅见均老师提出:应该制定一个适合五六岁儿童初入小学的教学计划,而不是在孩子进入小学后,才让他们开始一本正经地坐好上课。他还提出:小学教育指导纲要中生活课的内容应该是跟游戏有关系的内容,这样就可以跟幼儿园教育中孩子的活动衔接好。还有,无论是否存在“小学一年级难题”,这一改善策略对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都极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