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纪念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30周.docx
下载文档

ID:780123

大小:24.81KB

页数:13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纪 农村信用社 改革开放 30
纪念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30周年 受当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整个世界经济受到了冲击。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各项改革举措不断推陈出新。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今年正逢改革开放30周年,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其改革正进一步深化:统一县级法人单位,央行专项票据兑付,实现了国务院“花钱买机制〞设想,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而农村信用社是如何成长起来的。经历了哪些曲折。具有哪些珍贵的经验。今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今年是我国经济改革开放30周年,农村金融改革也走过了30年历程。在这30年中,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局部,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目前,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和管理职责顺利移交省级政府,以股份制为导向的产权改革顺利推进,灵活多样的公司治理架构初步搭建,经营机制逐步开始转换,效劳“三农〞宗旨不断强化,支农主力军地位进一步稳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历程:风雨坎坷渐入佳境 农村信用社成立以来,经历了50多年风风雨雨,负担沉重,步履维艰,肩负着为“三农〞效劳重任,而又几经挫折甚至摧残。文革时期,很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信用社不断改革体制和机制,业务开始逐渐恢复和开展。这个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0年)。业务恢复时期。文革以后,信用社先是被交给人民银行管理,后来交给农业银行管理,使信用社既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基层单位。当时,其业务得到一些恢复,但是成了银行的附属,走上“官办〞的道路,自主权受到伤害。 第二阶段(1980年-1996年8月)。初步改革调整和开展的阶段。主要表达在对于信用社“官办〞体制的反思和初步调整。1982年12月,中央通过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假设干问题,重申信用社应坚持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1983年国务院20235号文件明确规定,把信用社办成合作金融组织。1984年8月,国务院报告指出,通过改革,恢复和加强信用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把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19xx,信用社进入治理整顿阶段,主要开展强化内部管理、整顿金融秩序的活动。通过清股、扩股,密切了信用社与社员的经济联系,经营管理体制有了明显改善,内部经营机制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向转变。 第三阶段(1996年8月至2023年6月)。独立开展阶段。1996年8月,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成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此次改革的核心是把信用社办成由社员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效劳的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改革的步骤是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按照合作制的原那么进行标准,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信用社县级联社和人民银行承担。1996年的改革,启动了信用社以产权明晰为主旨的产权制度调整,初步形成了信用社自求开展、自我约束、自主决策的经营机制,根本理顺了信用社和央行及农行的关系。 第四阶段(2023年6月至今):深化改革阶段。2023年6月,在XX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根底上,国务院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决定扩大试点范围,自此拉开了新一轮改革试点的序幕。该方案明确指出:“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效劳功能、国家适度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效劳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2023年8月,国务院决定在浙江等8个省(市)率先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2023年8月,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北京等29个省(区、市)。2023年底,XX省改革试点正式启动。至此,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在全国全面推开(西藏无信用社)。这次改革,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成立信用社省(市)级联社。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并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改革:鼎新革故重点突破 1978年以来,信用社自身定位、业务功能、经营模式、管理体制等都在不断的频繁变动之中。直到2023年以前,信用社体系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信用社的历史债务包袱沉重;二是产权制度制约,股权设置结构分散不合理,股东权益得不到保证,产权模糊不清,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制,也不是纯粹的股份制,“官办〞色彩仍较浓厚;三是经营亏损普遍比较严重。相当大比例的信用社经营状况不佳,信贷资产质量差,亏损严重,一局部已纪念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30周年第2页 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难以持续经营;四是内部治理存在问题。信用社的开展面临着决策机制制约(民主管理难以实行)、治理结构约束(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经营思想制约(经营目标和战略方向偏移)和适度经营规模等诸多问题,地方政府指令性管理的色彩较浓,政府对信用社的过度干预导致董事会、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流于形式,缺乏对管理人员的监督和制约,难以激发社员的参与意识以及参加监督和民主管理的积极性,经营管理上的问题还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五是省信用合作协会的管理体制不合理。省行业协会本来只是一个行业性的管理和效劳机构,但大多往往直接从事业务经营活动。基层社、县级联社、省协会之间形成了实质意义上的经济代理关系,省协会既是行业管理者又是经营者,充当了裁判员和运发动的双重角色。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对信用社的长远开展十分不利。 为进一步深化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效劳,促进农业开展、农民增收、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23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这次改革是在管理体制、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一次全面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改革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二是改革管理体制,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省级政府负责;三是国家在资金、财税、利率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帮助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深化改革试点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区别各类情况,确定不同的产权形式;引入股份合作机制,构建现代合作金融体系;加强监管力度,注重效劳质量;在坚持合作金融改革根本方向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模式改造信用社,在农村形成多种产权形式相互竞争和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按照深化改革的“30字〞总体要求,试点工作始终牢牢抓住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两个重点,坚持为“三农〞效劳的宗旨,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牢牢把握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把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信用社产权改革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那么,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分别进行不同产权形式的试点。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信用社的管理责任交由省级政府负责,同时由国家监管机构实施监管,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省级政府对信用社坚持依法管理,并按照政企分开的原那么,实施宏观的、间接的管理。国家监管机构加强对信用社机构、高管人员、业务经营的监督检查和管理,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成效:硕果累累可圈可点 通过五年来的深化改革,各地信用社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方针政策,不断改革体制,改善管理,改进效劳,坚持为“三农〞效劳的宗旨,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帮助农民开展生产、增加收入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奉献。目前,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信用社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阔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 (一)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法人治理架构初步建立。各试点省份均按照“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那么,各地信用社积极探索,充分结合当地经济开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多样化的产权制度改革,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环境、不同经营状况下的信用社寻找到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种产权制度,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银行类机构,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社,以及县(市)辖域内两级法人社等多种组织形式,解决了信用社“由谁出资、由谁管理、出了问题由谁负责〞的问题。2023年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7家,农村合作银行113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社1825家。局部农村信用社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完善“三会〞议事规那么,初步形成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体系。 (二)历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花钱买机制〞政策效应初步显现。国家在资金扶持方面,按2023年末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由中央银行安排专项票据或专项再贷款给予支持。截至2023年末,经严格审查考核,人民银行共计对29个省(区、市)的2396个县(市)发行专项票据1656亿元,用于置换不良贷款1353亿元,弥补历年亏损挂账303亿元,已兑付票据82023亿元。对陕西、新疆发放专项借款12亿元。随着各项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信用社历史包袱得到初步化解,“花钱买机制〞的政策鼓励效应比较明显。 (三)资产质量不断改善,经营效益明显好转。全国信用社不良贷款大幅下降,截至2023年末,按四级分类口径统计,不良贷款比例为9.3%,与2023年末相比下降了约28个百分点;结束连续多年的亏损局面,扭亏为盈。自2023年实现近2023年来的首次盈利以来,近4年共计实现盈利202305亿元。 (四)资本充足率提高,总体抗风险能力有了质的变化。通过增资扩股、落实国家资金扶持政策(主要是专项央行票据)、清收旧欠、核销呆账等措施,信用社(含改制银行)资本净额增加,资本充足率提高。截至2023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达11.2%,与改革之初2023年末的-8.45%相比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 (五)资产规模不断壮大,支持“三农〞效劳功能日渐增强。信用社农业贷款大幅增加,支农力度明显加大,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进一步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近4年来,各项贷款年均增长17.4%,高于同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速。截至2023年末,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3.2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为12%,比改革之初提高了1.4个百分点。其中农业贷款1.5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为46%,比改革之初提高了4个百分点;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2023年末的81%提高到93%。 (六)组建符合当地实际的管理机构,新监督管理体制初步形成。按照改革方案的要求,结合当地信用社经营管理情况,绝大多数试点省份都选择了省级联社作为其省级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天津、重庆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北京、上海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监督、管理、经营体制框架已经根本建立,省级政府、省联社和监管机构的职责分工初步形成,其优势和作用开始显现。 (七)整合机构,撤销高风险社,成功实施了市场退出。按照改革方案的有关要求,对于长期经营不善、严重资不抵债、扭亏增盈无望的高风险信用社,予以撤销。对高风险信用社的市场退出进行的初步探索和有益尝试,丰富了改革试点的内容。 展望:回眸既往开创未来 信用社深化改革试点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效,主要有以下经验值得总结。 (一)将信用社交给地方政府管理,变一个积极性为多个积极性。与信用社50多年来任何一次变革相比,这次改革不再是中央部门的单一举动,而是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信用社本身、农民以及各方投资人的积极性。地方政府越来越认识到,信用社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金融问题,而是事关农业开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大局的重要问题。信用社的改革与开展事关改善农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