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陵川
砖雕
建筑艺术
陵川书鼓砖雕建筑艺术
一、书鼓砖雕〞概念
书鼓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打击乐器之一,是自明清以来中国北方曲艺曲种“大鼓书〞(也称“鼓书〞、“鼓词〞)在说唱表演时应用的一种主要打击伴奏乐器,呈扁圆形,直径只有二十余厘米,在演员演唱戏曲时,艺人们通过击打书鼓和敲击鼓板来进行伴奏,起到衬托气氛的和调节演唱节奏的作用[1]。陵川民间风俗中,书鼓寓意有“鼓乐声声,祥和太平〞之意。“书鼓砖雕〞一词主要是指出现在陵川地区典型四合院的“门楼〞、正房或者左右厢房的靠近屋顶的“墀头〞局部的“书鼓砖雕〞作品而言的。“书鼓砖雕〞作品本身一般分为上中下三局部(共使用十三层砖),上部(由三层砖空间组成)砖层面雕刻有云纹、线纹(本地叫做“富贵不断头〞)或花纹。中部(由五层砖空间组成)是抽象图案或者是人物形象图案、故事情节场景图案,场景两边为两个雕刻有花纹的砖柱,砖柱与上下部的各一层云纹、线纹或花纹砖组合成一个四方形舞台,以此衬托此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场景形象所活动的空间。下部(由五层砖空间组成)是先由两层云纹、线纹或花纹砖之间嵌着一层被染成红色的半圆立体书鼓型砖组成,半圆立体书鼓型砖的两边即两层云纹、线纹或花纹砖之间各有一个小圆球柱撑起,可以说,半圆立体书鼓型砖是此砖雕的主要标志性结构,书鼓下方的云纹、线纹、花纹砖那么又呈现本地说唱鼓书时使用的方桌或长条桌的桌面形状。再往下两层砖那么呈四方桌或长条桌的桌凳腿和桌帔形状。所谓桌帔,可以说是一块具有广告宣传作用的装饰性布料,即如同京韵大鼓名家刘宝全说唱时前面总放着的桌子台布,台布正对观众的一面往往呈三角形,上面标明说唱鼓书名家的名字以及说唱曲目名称。
此类砖雕的布局可谓是煞费工匠之苦心,是在融合了当地鼓书艺人说唱演出使用的乐器、说唱的抽象或具体的场景模式、当时说唱艺人说唱时所使用的道具等内容并经过匠人的精细雕刻而成的特殊工艺美术作品,这类书鼓砖雕作品也寓含着这些匠人各自独特的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之创作理念,也代表着各个不同时代受众的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之审美理念。[2]“书鼓砖雕〞经我们长达两年的实地考察,主要保存于山西XX市所管辖的XX县区,具体位置在县城崇文镇、北关、南关、西关,及其周围的石掌村、西石门、大会、东八渠、西八渠、上郊、南岸上、白钱掌、潞城镇、义门、洪水河、小郊、四义、岔路口、黄干窑、红马背、南岭、西岭、天池、脚头、庄头、鲁山等村镇。这些村镇占到了陵川全境的二分之一,调查民户512户,已经拍摄到的书鼓砖雕照片达2500余幅,搜集和找到现存的书鼓砖雕作品2023块。
二、陵川民居的院落结构布局
陵川合院民居有典型的两种院落布局:三合院和四合院。这种合院形式,布局特点根本统一,均是以轴线为主体,三面或四面布置堂屋、厢房、耳房、倒座房,这些房屋门窗总是向院落开放,一般对外不开窗,从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庭院空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陵川民居也因山势走向的缘故呈现出两种典型朝向:坐北朝南,坐西朝东。合院庭院的方向、面积,院内的长宽比例很大程度上受气候的影响,院落的形式也各有不同,面宽与进深的尺寸因宅而异,一般是偏向纵长,厢房向内靠近,厢房的边线甚至超过堂屋,冬季防止冷风直入,夏季也可寻求阴凉。院落内用方砖铺地,而不种植植物,也是为了保证窄四合院的光照程度;也有一些院落是中规中矩的正方形。[3]单体四合院作为一种典型的合院民居形式,在我国分布广泛、历史悠久。绵延三千多年的院落建筑以占地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围成一体而得名四合院。院落只有正门(上郊村见到有开侧门)可进出,关门后即与外界隔离。陵川民居中的四合院大多是坐北朝南,偶尔也有坐西朝东的院落(崇文镇张家村多见),但都遵循了四合院中轴对称的形式,院门通常开在东南角。北房为正房,当地称堂屋或厅房,东西两侧各为厢房,建筑间数和样式大体相同。南面的倒座房与北房相对应。当地人称此房不仅招待客人,而且曾有账房之用。在南北、东西厢房的角落中一般均有耳房,主要来作厨房或仓库来储存粮食、堆放杂物。四合院一般包括一进院、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及复合院五种。一进院是根本型院落,两进院一般是在一进院的根底上再加一个前院,三进院是在两进院的根底上又加了一个后跨院,后跨院一般为佣人居住,房间的尺度比正院的尺度小。三进院功能齐全,布局简洁,分区明确。这种院落组群可以满足大家庭居住的需要,每个小院又能成为独立的分配方式,整体局部互不干扰。在陵川民居中见到了两、三进院,有前院门与宅院门,通常不在一条直线,相互错开而建,使外人不能直视院落。这些几进院落的轴线纵向伸展,从而使院落尺度有所变化,空间因此而有内外主次。通过空间组合中的体量比照,位置的序列变化,规律的建筑布局,增添了房屋的空间效果。在实地考察中发现,有些院落只遗留了第一进院,后面均已倒塌,而有些院落那么保存完好,尚有人居住。在六泉乡我们见到了根本完整的一进三院,可以看出曾经的主人雄厚的经济实力。
三、陵川民居庙宇的特点
通过房屋内花梁的推断,目前所遗留的三四合院多为清代及民国时期所建,也有很少为明代遗存。陵川位于山西的东南部,此地民居布局上十分紧凑,密度较高,常将四合院的楼房建成两层,可能由于用地紧张以及显示富有的尊贵观念,同时,这种建筑的优势在于:不仅节约耕地,充分利用空间,而且在二层楼房上储存东西,可以防潮防腐。四合院的楼房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厢房也建成两层楼形式,这种形式便称为楼院。与山西民居中常见的瓦房、砖房、平顶房不同,陵川最具特色的房屋形式就是二层楼。该区的二层楼,二层上通常不住人,而是用于储藏粮食、杂物或者摆放家具等。一层室内的天花板上留有一长方形的口子,盖上板门,平时就采用活动楼梯上下,楼梯就悬挂在楼板梁下,用时放下,不用时把楼梯平挂在楼板两下。现有些后来改建的房屋常把楼梯建在耳房,以使得堂屋内空间完整。门窗装修多用隔扇门槛窗。陵川民居室内布置通常比较简单,有火炕和灶台,火炕位于山墙一侧,灶台紧靠炕的一侧,有时也居中布置。两者占去室内空间的2/3,感觉较拥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常将厢房的三开间在内部隔成两间使用,即在留神间正中砌一砖墙隔断,两次间为窗,将两室的入口房门都装在留神间,外立面仍保持三开间的形式。这种做法称为“三间两室阁楼式〞。[3]虽然在陵川各村的二层楼形式大同小异,但在南四渠也见到了层高较高的二层堂屋,由于地形的缘故,这个院落堂屋较高,不仅可以从屋内到达二层,而且从院外也有楼梯通过小山坡到达二层。由于层高较高,这家主人曾用来居住,现也有储藏之用。这也是在陵川看到的一个特例。山西民居的整体特征为外雄内秀,木雕精细传神,斗拱小巧,卷云式样,木构件上都雕有花饰,朴素雅致。大门檐下匾额上的题字更是书法精美,做工精细,内容博采。窗格做成式样繁多的桔祥图案或图形,层层门窗做工精细、巧妙,与实墙构成鲜明的比照。宅内精心刻画的砖雕艺术,从院楼到影壁再到硬山墙上的悬鱼饰物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4]这些院内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饰物与宅外壁立的高墙所形成的鲜明比照完美地诠释了古代山西民居的这一特性。新中国成立后,晋东南地区的民居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其它地区一样,新建的房屋多项选择择向阳、通风、开阔的地方。而且,新建房屋不仅结构简单,而且门窗比例增大,室内开阔,取暖方式也有所改变。新建房屋一般坐北朝南,一般房多为五檩、七檩进深的,砖木结构居多。近年来个人修建房屋也多见钢筋水泥结构的二层楼。但是这些院落根本上是单门独院,来去自如。院子一般较方正。有些新建的砖木房屋还保存了墀头的造型,但没有了精美的砖雕,而有些那么彻底舍弃了墀头部位。陵川民居的建筑布局表达了山西晋东南地区民居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至今为止保存相对完好的古代民居建筑文化遗产的代表。对于进一步研究晋东南民居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陵川自古有“太行第一之巅〞的美誉,这里大局部是山区和半山区,只有少局部为丘陵地带,所建庙宇多顺应地形建于高大的石砌台上,庙宇周围较空旷,凸显了庙宇恢弘的气势。庙宇本身继承了晋东南村落常见的院落空间形式———四合院。有正房、东西厢房、倒座及耳房(夏房)。大门居中布置,院中有楼梯踏上宽敞的月台便是正房,也是正殿。倒座房二层一般为戏台。(戏台反映了当地民众的信仰,也成为当地文化的缩影)戏台一般为三开间单檐悬山顶,两侧也各带耳房作为演戏时的后台局部。夏房或作为后台或作为献殿。东西厢房有两层,一层为禅房,二层为看楼。看楼通常都为出挑的木构前檐廊,是最正确的看戏场所。这便构成了陵川庙宇的根本格局。如南召村“太行第一庙〞(文庙、孔庙)、西溪二仙庙、各村的玉皇庙等多是这样的布局。
四、建筑雕刻工艺及艺术特色
梁思成先生曾说过,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砖雕将中国传说中的雕刻工艺灵活运用,并通过不断创新,形成平雕、浮雕、透雕、圆雕、贴雕与嵌雕等独到的工艺类型。陵川的砖雕制作是典型的民间手工技艺,是建筑的点睛之笔。作为技术与艺术综合的行业,陵川砖雕艺人的代表主要有李三牛、王坂坂、王槐富、天池原孩等,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技艺与独特的艺术手法,主要通过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承。陵川砖雕赋予了不同别地的艺术特质,那就是清新质朴而又巧夺天工。历史悠久的陵川砖雕,凸显了山西晋商追求雕饰华贵的意趣风格,同时也载负着各个时代不同的文化传承,使原本用于宫廷、庙宇的建筑砖雕进入民居,融入民间建房规模,留下深深的时代开展轨迹。[4]陵川民居大多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大多数砖雕的形态根本上沿袭了明清的风格,在传统民居上仍然十分流行装饰砖雕,且延续相互攀比之风。各地区的砖雕在创作和使用上也根本沿袭了与本地区的文化价值、建筑式样相适应的固定的装饰风格和模式———书鼓砖雕。陵川砖雕多见平雕、浮雕、透雕、圆雕,而扁鼓多采用圆雕方式,使书鼓形象生动,趣味盎然。
五、陵川书鼓砖雕墀头题材内容墀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硬山顶山墙端头的总称,其主要作用是承重和装饰檐口。墀头自下而上可分为三局部:下碱、上身和盘头。墀头既有承重的实际功能,又对建筑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陵川以曲艺书鼓为标志的墀头,不仅是当地说唱习俗的生动表达,而且折射出中国建筑传统文化与审美观,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陵川民居中,墀头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其题材有人物故事、文字符号、祥瑞动物等。不同的题材内容有不同的寓意,例如牡丹象征着富贵,桃子寓意着长寿,鹿与“禄〞同音,蝙蝠、佛手有“福〞之意,喜鹊、凤凰代表桔祥、喜庆,花瓶寓意着平安等。
人物故事:是砖雕中最能表达技艺和风采的。它不仅赋予人物灵动的神采,还要与人物相关,脍炙人口的背景资料反映在方寸之间,文化内涵深邃久远。布局饱满,也是衡量砖雕水平上下的重要标志。主要有:戏曲人物、骑马人物、人物典故、人物纺线、福禄寿老爷等。以文字为主题的砖雕也是砖雕作品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形式。文字符号新旧建筑有明显的不同,旧建筑的特点是一般为文字顺序是从右往左,其中典型的是:福、寿(圆福、圆寿);福、禄,祯、祥,气、□;戬、榖(桔祥福禄之意);罄、宜,瑞、气;发、祥等。新建筑的特点是文字顺序是从左往右,而且有些字还略显红色,大多有扁书鼓,而且有时它们也同时为红色,其中典型的是:新、鲜;爱、祖、国;红、旗;幸、福等。但也有从右往左的,石头村李贵发的家中墀头,光、明,且有红色五角星;石头村的曙、光;李金平家中的挂、帅;李侯成家中的福、禧;还有甘井掌村赵志林的幸、福(小字为大干、快上);石字岭村的政、治等。花草植物:莲花、荷花、菊花、梅花、兰花、团花等。动物常见的类型有麒麟、狮子、梅花鹿、飞鸟、仙鹤等。它们或单单独成图案,或常常与同类之间,植物、人物、器物之间组合,形成不同的造型,蕴含不同的桔祥寓意。陵川墀头中的书鼓砖雕局部在全国实属罕见,以特殊的建筑结构形式表达特有的文化属性,也赋予建筑以鲜活的生命。通过建筑的长期留存,把广为人知、耳熟能详的书鼓文化长期保存下来。小小的书鼓,述说着陵川的历史,讲述着这里与众不同的区域文化。陵川有很多朴实的砖雕艺人,通过他们精湛的技艺,书鼓也雕刻出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