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黔北喀斯特山地农林复合生态建设模式初探黔北花海.docx
下载文档

ID:776844

大小:22.18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黔北 喀斯特 山地 农林 复合 生态建设 模式 初探 花海
[黔北喀斯特山地农林复合生态建设模式初探]黔北花海   :针对黔北地区喀斯特山地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用地等诸多问题,以思南县为例提出在喀斯特山地建立农林复合型生态建设理念,探索适宜于本区域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和生态建设途径。喀斯特石漠化山地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引入,不仅可提升该区域内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对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推动山区经济开展,更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适度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生态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23)05-0060-03   1 引言   喀斯特山地由于土体破碎,土地贫瘠,植被破坏严重,保水保土能力差,生态环境脆弱,给喀斯特山区的经济、社会开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造成了诸多障碍,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开展。   彻底改变喀斯特山区的经济社会开展面貌,关键的问题是恢复和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于是我们从经营模式方面,探索适合于喀斯特特殊地理环境的生态建设途径。农林复合系统 (Agroforestry ),又可称为复合农林业、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是世界各地农业实践中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经营方式。它是建立在协调农林“争地〞矛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促进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的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农林复合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在我国平原或其他非喀斯特地区已有成功经验。   2 区域根本情况   思南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乌江水系中游,地垮东经107°52′22″~108°27′24″,北纬27°31′42″~28°9′24″,东、西、南、北分别与印江、石阡、凤岗、德江四县毗邻。思南县全县国土总面积2230.50km2,林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1.63%;森林覆盖率为33.13%,林木绿化率36.61%。全县喀斯特面积1650.37km2,占土地面积的73.99%,在国土面积中,潜在石漠化面积占32.18%,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占19.35%,是一个具有大面积典型喀斯特脆弱环境和复杂的人地生态系统的山区农业县。   近年来,思南县依托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加大了森林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全县森林面积、资源蓄积、林业总产值实现了同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同时,由于存在大面积典型的喀斯特地域环境,生态建设存在和面临诸多问题。   (1)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大,治理成效缓慢,加上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林业产品供应的需求,给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2)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凸现了林、农、牧等行业用地的矛盾,生态建设用地告急。   随着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各部门圈地现象严重,林农、林牧、林茶等用地矛盾逐步显现,毁林种茶、毁林种草以及陡坡开垦、草地开垦等现象时有发生,区域内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石漠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如何解决喀斯特山区当前面临的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开展方面的诸多矛盾,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探索适用于喀斯特山地地理环境的生态建设模式,是山区人民的迫切愿望。   3 农林复合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1)农林复合生态建设,在森林培育区以外的地区栽植树木和灌木,减轻了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压力,有助于帮助森林摆脱被迫防御的地位,有助于保持适当的林分结构,以便栽植有价值的多年生木本植物,直接为人们提供林副产品。   (2) 农林复合经营能增加边际土地生产力,森林边缘地带土地的应用,为耕作森林边缘地带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有效途径。在思南县山区采取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这类土地对于林区生产者的生存和开展意义极其明显。   (3) 农林复合生态建设提高了树种资源的利用率,使林木的多种用途得到了充分发挥。例如,除目前的用材林外,有果树、饲料树、土壤改进树、粮食树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的树种。对于具有特殊根系分布,易栽植,又能作为薪柴和其他特性的树种可在农林复合经营中充分利用,从而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收人。   (4) 农林复合经营农业方面的早期收益有助于弥补以往经营用材林产生的前期投资高、收益慢的缺点,减少经营者和决策者的局部经济压力。   (5) 农林复合经营拓展了林业与其他行业协调开展的道路。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引入,给农林牧各自拥有的先进技术在一起应用创造了条件。随着各行业的相互渗透和了解,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这一自然法那么比以前更易于被研究者和生产者接受。农业、林业和其他行业相互结合,相互利用。实际上林业除将树种资源、林业措施投人系统外,更主要的是将森林环境资源作为林业生产的一局部投人到系统中,参与再生产,以提高系统的产出。   可见,农林复合系统的建立不但对林业的开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为流域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生态环境重建有了一些特色。今后,随着国家对西部政策的倾斜,退耕还林还草力度的加大,农林复合经营前景将更广阔。   4 农林复合生态建设的模式   思南县是一个地处西南集体林区但森林资源相对贫乏的喀斯特山区农业县,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农林复合型生态系统的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1 喀斯特低山丘陵、坝地农林复合生态环境建设   思南县低山丘陵区主要集中在塘头、许家坝、大坝场等乡镇,是该县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区内人口稠密、交通方便、土地利用率高,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尤为兴旺,是县内的重要粮油生产基地。近十年以来,区内森林覆被率从1985年的缺乏10%迅速上升到2022年的32.7%,使该区以农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区内形成了一个以地边桑、果、庭园竹木林盘为点,馒头山山脊林地为片,丘陵梯地间和盆周山地的林地为带,以水系、道路两侧的林地为网,点、片、带、网结合,形成了一个林农相间的庞大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呈现整体性、复杂性、模式多样性、功能综合性的特点,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4.1.1 农林复合模式优化选择   优化选择原那么:①具有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②模式结构稳定;③模式配置合理,有多树种、多层次的林分结构。   4.1.2 农林复合配置模式选择   (1)低山区。①核桃+农经作物模式;②柑橘+农经作物模式;③银杏+农经作物模式;④板栗+农经作物模式;⑤黄柏+杜仲模式。前4个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热、水资源,开展干果、水果及木本油料等经济林产业和畜牧产业、提高农民的直接经济效益,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开展果(干果水果)牧(牧草)间作型,可有效控制退耕地的水土流失,有利于开展种养殖业。第五个模式属于山地林药型,适于盆周山地低山、深丘区水保用材与中药材经济。目前这五种经营模式在塘头镇等乡镇得以大面积推广,并显现较好的效果。   (2)丘陵区。①大枣+农经作物模式;②枇杷+农经作物模式;③柠檬+农经作物模式;④梨、李+农经作物模式;⑤香椿+经济作物+黄豆模式。前四个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热、水资源,开展干果、水果及木本油料等经济林产业和畜牧产业、提高农民的直接经济效益,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开展果(干果水果)牧(牧草)间作型,可有效控制退耕地的水土流失,有利于开展种养殖业。目前,在许家坝、邵家桥等乡镇大规模推广应用,并产生良好的效益。第五个模式属于农田林网型,用于护埂保坎,开展地埂经济,改善平坝农田的小气候,提高农经作物产量。   4.2 石漠化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建设   喀斯特地区由于地表崎岖破碎,山坡陡峻,土体浅薄,植被覆盖率低,侵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区域生态系统日趋恶化,形成人口增长,粮食短缺,生态恶化,农民贫困,物种多样性受限制的恶性循环,是岩溶地区生态脆弱性的表现。   4.2.1 混农模式选择   选择原那么:①耐干热;②喜钙或耐钙;③根系兴旺,利于水土保持;④生长速度快;⑤有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⑥林草结合中的草本植物具有一定的耐阴性;⑦能源树种要有较大的生物量、热值,萌发力较强。   4.2.2 配置模式的关键   (1)石质山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恢复生态是改变石质山区贫困面貌的根底,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开展、改善生活环境的根底。石质山地造林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活率低,生态恢复与重建困难,其技术难点与关键是因地制宜选择适生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植被恢复成功率。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   (3)逐步改善森林健康状况,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区划树种和林种结构。   (4)提高水资源的蓄备和利用能力,采取综合措施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5)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多种产业结构并存。   4.2.3 混农林业配置模式选择   (1)果树经济林―药用保健植物―藤蔓植物模式。该模式适宜在海拔900m 以上应用,其气候特点是相对湿润,干旱灾害程度较轻。该模式的特点是以果树经济林木作上层树种,稀植,套种当地多年生耐荫经济植物,并种植攀缘植物利用出露岩石空间,形成复合经营模式,具有空间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水土保持效果佳的特点。上层树种要求大穴栽植,规格为60cm×60cm×60cm,密度按株距4m×行距4m,每公顷定植600株,在其行间间植中层林树种,株距为2m。   (2)果树经济林―药用保健植物混交模式。该种模式适宜于海拔900m 以下的区域,以上层乔木(果树经济林木)为主,与药用保健植物套种,形成阳性植物与耐荫植物的合理搭配。上层乔木按3m×3m 株行距的密度种植,在行间间作中层林植物,株距2m。   (3)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模式。该区域喀斯特极其发育,在人为活动的干扰破坏下,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造成了石漠化的结果,增加森林植被是喀斯特区生态重建的唯一途径。在坡度大于25°以上的山地,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式恢复植被。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以封山育林为主;在少数区域,人工造林补植树种,增加植被盖度。   5 建议及讨论   要使农林复合经营在生态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有效地为地方生态和经济建设效劳,重点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提高对复合农林业的认识。   (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农林牧协调开展的运行机制。   (3)依法解决农林牧业争地的矛盾。   (4)加强对坡耕地作物植被系统的研究,充分挖掘农林复合系统的潜力。   (5)优化种植结构,发挥优势功能。   (6)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推进科技进步。   农林复合生态建设历史悠久、类型丰富、潜力较大、前景广阔。但由于要求集约化经营程度高,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合理构建并管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建设美好生态环境,必然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巫启新,夏焕柏.乌江流域山地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2001(1).   [2] 甘 露,巫启新.乌江流域坡耕地防护林体系建设研究[J].防护林科技,1999(1).   [3] 汪德富,陈德银.岩溶石质山人工造林及植被自然恢复技术[J].贵州林业调查规划,2023(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