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增强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研究.docx
下载文档

ID:776662

大小:20.23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增强 省域副 中心城市 辐射 功能 研究
增强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研究 赵 霞 陈丽媛 【】宜昌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五年来,经济与社会开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一个重要功能——辐射功能,其作用的发挥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本文在分析制约宜昌辐射功能作用发挥原因的根底上,提出了要在内、外两方面增强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宜昌 省域副中心城市 辐射功能 对策与建议 按照区域经济学理论,能够在一省局部范围之内对周边区域发挥重要影响并且能够带动其开展的中心城市,可谓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是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即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流向经济开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周边地区,并且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施加影响。宜昌市获批省域副中心城市已有数年,期间经济社会开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辐射作用的发挥并不理想。 一、省域副中心城市形成的条件、作用与主要功能 1、形成的条件 (1)承当一定的城市功能。中心城市一般承当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交通物流中心、科教中心、信息中心等综合性功能。而省域副中心城市由于地位较中心城市低,规模较中心城市小,其功能一般偏重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 (2)拥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综观国内省域副中心城市,其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一般均在100万人以上,经济总量仅次于主中心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和经济总量约占全省15%左右,与周边城市相比具有一定的比拟优势。 (3)城市建设较完善。城市建设如果过于薄弱,厚度不够,就会造成其人口、物流、商品等容量小,所以,作为副中心还应该大力开展城市建设,构建与现代化大城市功能相协调的、与外界畅通便捷的公路、水运、铁路等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市政根底设施。 (4)与主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距离。省域副中心城市与主中心城市之间要相隔一定的距离,如果太近,副中心城市就难以拥有自己独立的辐射范围。如湖北的黄石市很长一段时间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大型企业多,但因为与武汉市的距离仅几十公里,没有自己的辐射范围,不可能开展成为湖北的副中心城市。有学者研究指出,主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的距离最好在300公里以上。 2、作用与功能 (1)与中心城市互利互动。通过副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相互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利互动。其一,副中心城市可以向中心城市提供稀缺的优质廉价的生产要素,降低中心城市的生产本钱,提高生产能力,同时为中心城市对区外输出能力和吸引能力的增强提供有力支撑。其二,副中心城市还可以凭借低本钱的生产要素与市场,吸引中心城市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资金、人才等,从而促进自身的开展。 (2)带动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开展。对于区域内开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和乡村来说,副中心城市可以为他们提供许多新的思想、观念、产品、技术、资金等,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副中心城市也是相对落后城市学习和赶超的目标,包括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开展等各方面,以此不断实现自身各方面开展。 与此同时,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确实立,城市知名度会提高,城市根底设施也会进一步完善。因此,将会吸引大量外来客商的投资落户,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该城市自身实力的强大,城市的极化和扩散效应会更明显。 通过分析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区际经济辐射是一种双向辐射,辐射的目的是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辐射功能是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主要通过其影响力和带动力,承当起带动区域开展的重任。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除了自身的开展壮大外,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带动和影响周边的荆州、荆门、恩施和神农架林区等鄂西南地区的开展。但目前,宜昌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尚不紧密,综合影响力、辐射力还远远不够,辐射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制约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发挥的原因 1、内在原因:经济实力仍不够强大 (1)宜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经济总量仍偏小、增幅仍较慢。近年来,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在与湖北各城市的相互合作和竞争中加快开展,经济开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23年,宜昌经济总量跨上千亿新台阶,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2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增幅创历史新高。据测算,2022年以来宜昌地区生产总值的位次在全省持续保持高位,仅次于武汉的第二位,宜昌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稳步提升。 尽管如此,宜昌市的经济总量仍偏小。2023年,宜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虽然跨上千亿元台阶,但与中心城市武汉相比,辐射和增长极的功能还有较大差距。宜昌GDP总量比武汉市少2933.5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9.1%,较武汉市(占全省GDP比重35.0%)占比少26个百分点。离省委省政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制定的目标(经济总量至少要到达全省的15%,省会中心城市的60%)相距甚远。 同时,宜昌经济增幅也相对较慢。自2022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湖北经济增幅总体平稳较快增长,但宜昌经济年均增幅相对较小,与中心城市武汉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023年,宜昌GDP增长为14.6%,低于武汉市0.5个百分点,宜昌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17个市州中仅与襄樊并列第八位。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优势突出,但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宜昌努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开展方式转变的产业根底进一步稳固。2023年,宜昌三次产业构成为13.3、53.7、32.9。与2022年比拟,第一产业比重降低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降低2.1个百分点;与全省相比,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省9.9个百分点,工业的优势较为突出。 同时,宜昌的产业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今后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开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品牌农业和效益农业。宜昌工业优势突出,应抓住当前产业调整振兴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开展产业集群。宜昌第三产业不兴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低于武汉市17.3个百分点,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今后要以物流、旅游、金融等行业实施重点突破,逐步形成以效劳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以效劳业开展促进工业、农业的快速开展。 (3)对外开放步伐加大,但经济外向依存度依然低,竞争力不够强。宜昌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和开展环境,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势头良好。2022年,宜昌还被评为中国百佳投资城市和浙商(省外)最正确投资城市。2022—2023年间宜昌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幅达29.7%,2023年外贸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比2022年提高0.2个百分点。尽管如此,宜昌的经济外向度依然很低,2023年外贸出口总额仅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7.8%,只及武汉市的13.04%,实际利用外资仅为武汉市的6.2%。 总的来说,宜昌作为副省域中心城市,近年来虽然对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对外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已成为外商和跨国大财团投资的热点地区,但与中心城市武汉比拟,仍存在经济外向度低,开放竞争力弱的局面,与沿海同类城市的差距就更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