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穴透刺
脑卒中
痉挛
瘫痪
患者
张力
调节作用
摘 要
目的 通过应用阴阳经穴透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改善情况,评价阴阳经穴透刺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影响。
方法 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试验组采用阴阳经穴透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试验组阴阳经穴透刺选穴:肩髃透极泉、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劳宫、梁丘透血海、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丘墟透照海;对照组传统针刺选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髀关、足三里、伏兔、丰隆、曲泽、大陵、解溪、曲泉、太溪;以上穴位均取患侧。两组进针后均予以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行针15s,留针30min,期间行针1次。每天针刺1次,每周连续治疗6d,休息1d,2周为1疗程,连续观察治疗3疗程。评价指标采用: 1〕临床痉挛指数评分;2〕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主要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的改善。3〕改进的Ashworth量表;用来评定患者肢体肌张力分级变化及作为临床疗效的评定标准。
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2.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肌张力分级、CSI评分、FMA评分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3.治疗后组间比拟,试验组MAS肌张力分级、CSI评分、FMA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4.疗效评定:以患者MAS肌张力分级为标准,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拟,试验组总有效率%,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 阴阳经穴透刺在改善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临床痉挛指数及肢体运动功能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且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说明阴阳经穴透刺能有效的降低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引 言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中风病范畴,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导致人类疾病死亡的3大因素之一。目前中国每年大概有200万新发脑卒中患者,共约700万患者,并且发病率仍以接近每年9%的速度上升[1]。随着现代社会医学水平的提高,虽然脑卒中死亡率急剧下降,但其致残率仍很高居不下,使很多中风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其中痉挛性瘫痪是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其表现为肌力减退、痉挛和主动运动协调及控制能力的损害等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由于脑卒中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多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出现肌张力过度增高,极大程度地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故治疗重点应放在对肌张力的控制上,从而纠正偏瘫模式,恢复患肢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目前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方法很多,西医疗法多采用口服西药包括巴氯芬、氯硝西泮、替扎尼定、美多巴等,以及 A 型肉毒毒素注射,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其中物理疗法虽然本钱低、风险小、疗效较好,但其疗程长、见效慢。药物口服首选巴氯芬,但此类解痉药会对服用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轻者如嗜睡、消化道反响等,更甚可能会导致癫痫发作。中医疗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有其独特的优势,遵循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原那么,在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上取得了比拟满意的疗效。其中针灸疗法具有操作方便、平安、有效、无副作用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已在国内的针灸界开展了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针灸对于恢复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及促进脑损伤后功能的重塑具有独特的优势,是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促进患肢主动运动再现的重要方法[2-4]。
阴阳经穴透刺是我们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一种有效方法。阴阳经穴透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是以中医根底理论为纲要法那么,同时结合现代康复理论指导选穴。本课题通过观察阴阳经穴透刺与传统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照,从患肢肌张力、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等方面评价阴阳经穴透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有效性和平安性,为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第1章临床研究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来源
临床观察70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患者,均来自石家庄市中医院针灸科2023年10月至2023年12月的门诊患者。
1.1.2 诊断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附录A〕,并经CT和MRI确诊。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2〕 中医诊断标准
中风病中医病名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附录B〕。
1.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
2〕痉挛情况:同时参照Brunnstorm六阶段分期标准〔附录C〕及改进Ashworth量表〔附录D〕评定,按Brunnstorm分期分期属Ⅱ~Ⅳ期,临床上表现为一侧肢体瘫痪呈痉挛性肌张力亢进,腱反射亢进,引出或不引出病理反射;经改进Ashworth量表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0级并且≤Ⅲ级;
3〕年龄40~70岁;
4〕发病时间2周~半年;
5〕意识清醒者,生命体征平稳;
6〕患者自愿并签署进入研究知情同意书。
1.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
2〕 外伤、严重并发症、采用过溶栓治疗的患者,多发性脑堵塞累及四肢者,痴呆、精神病或严重智力障碍不能配合者;
3〕非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肌痉挛患者,及既往有运动功能障碍者;
4〕合并重症感染,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及高血压病等的患者;
5〕同时服用其它具有骨骼肌松驰作用的药物者;
6〕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7〕影像学检查未能发现脑血管病。
1.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已入组病例但符合以下之一者,应予剔除:
〔1〕不符合纳入标准却错误纳入者。
〔2〕治疗过程中不能遵循实验方案进行治疗者;
2〕已入组病例但符合以下之一者,应予脱落:
〔1〕患者不愿意继续治疗,或提出自行退出本研究;
〔2〕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响或并发症者;
〔3〕患者在研究过程中自行采用其他治疗方法,如灸法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1.2 研究方法
1.2.1 病例分组
临床选择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附录E〕分配到阴阳经穴透刺试验组和传统针刺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前后对患者信息进行收集〔附录F〕。
1.2.2 治疗方案
1〕 试验组〔阴阳经穴透刺〕
〔1〕选穴 上肢:肩髃透极泉、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劳宫
下肢:梁丘透血海、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丘墟透照海
〔2〕针具 苏州华佗医疗仪器厂出产的华佗牌3~6寸29号不锈钢芒针,根据患者的病情、病位、胖瘦等灵活选用。
〔3〕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嘱患者全身放松,穴位常规消毒,双手夹持法进针。肩髃直刺进针透向极泉方向,进针40~50mm;曲池直刺进针透向少海方向,进针30~40mm;外关直刺进针透向内关方向,进针30~40mm;合谷穴以45°角向劳宫穴透刺20~30mm;梁丘穴以45°角向血海穴透刺40~50mm;阳陵泉直刺进针透向阴陵泉方向,进针30~40mm;悬钟直刺进针透向三阴交方向,进针40~50mm;丘墟穴以45°角沿外踝间隙向照海穴透刺15~20mm。予以平补平泻手法〔根据邱茂良主编针灸学第5版平补平泻手法操作标准:均匀的捻转,捻转频率为 120次/分,捻转幅度为360度〕,得气后行针15s,留针30min,期间行针1次/15min。每天针刺1次,每周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2周为1疗程,连续观察治疗3疗程。
2〕 对照组〔传统针刺〕
〔1〕选穴 穴位均取患侧,选针灸学第5版〔邱茂良主编〕 “中风〞病治疗所列穴位
上肢:肩髃、曲泽、大陵、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解溪、曲泉、太溪
〔2〕针具 苏州华佗医疗仪器厂出产的华佗牌1~2寸28号不锈钢毫针,根据患者的病情、病位、胖瘦等灵活选用。
〔3〕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嘱患者全身放松,穴位常规消毒,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指切进针法进针,刺入后予以平补平泻〔根据邱茂良主编针灸学第5版平补平泻手法操作标准:均匀的捻转,捻转频率为 120次/分,捻转幅度为360度〕,得气后行针15s,留针30min,期间行针1次/15min。每天针刺1次,每周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2周为1疗程,连续观察治疗3疗程。
1.2.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以下指标,各指标测定均做3次,取平均值,以排除评定时各种干扰因素。
1〕肌张力分级:改进Ashworth分级评定量表〔MAS〕〔附录F〕,上下肢分别以肘、膝关节为观测对象。
2〕临床痉挛指数〔CSI〕〔附录G〕:包括肌张力、腱反射、阵挛三个方面的评定。共16分,0至6分为无痉挛,7至9分为轻度痉挛,10至12分为中度痉挛,13至16分为中度痉挛。
3〕肢体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附录H〕,总分100分,其中上肢66分,下肢34分,评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
1.2.4 疗效评定
按照改进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定量表,记录所有观察对象肢体肌张力分级,根据治疗前后肌张力分级变化评定疗效。
改进Ashworth肌张力等级降低到达2级以上为显效;
改进Ashworth肌张力等级降低到达2级为有效;
改进Ashworth肌张力等级降低到达1级为好转;
改进Ashworth肌张力等级降低缺乏1级为无效。
1.2.5 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资料汇总后,进行复核、整理,输入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均用〔〕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拟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拟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结果
本研究无中止及脱落试验病例。
1.3.1 一般情况比拟
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性比拟
通过根本资料统计可以得出,试验组3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在43~70岁之间,平均年龄±岁;中风病程在33~164d之间,平均±;出血性脑卒中6例,缺血性脑卒中29例。对照组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在41~70岁之间,平均年龄±岁;中风病程在41~173d之间,平均±;出血性脑卒中8例,缺血性脑卒中27例。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拟,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一般资料比拟
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pastic paralysis of stroke
组别
例数
性别/例
年龄/岁
中风病程/d
病性/例
男
女
最小
最大
平均
最短
最长
平均
出血性
缺血性
试验组
35
24
11
43
70
33
164
6
29
对照组
35
20
15
41
70
41
173
8
27
注:两组患者年龄〔P=〕、病程〔P=〕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性别〔P=〕、病性〔P=〕经χ2检验分析,均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进Ashworth分级比拟
试验组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35例,治疗前Ⅰ级3例,Ⅰ+级12例,Ⅱ级12例,Ⅲ级8例;对照组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35例,治疗前Ⅰ级2例,Ⅰ+级9例,Ⅱ级14例,Ⅲ级2例。两组患者治疗前改进Ashworth肌张力分级比拟,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MAS分级比拟
Table 2 Comparison of MAS grading in t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