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pptx
下载文档

ID:7702

大小:279.78KB

页数:15页

格式:PPTX

时间:2023-01-0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PPT 课件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 上册 孟子孟子 三章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PPT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https:/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孟子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门人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本文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词语掌握(一)古今异义 1.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2.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二)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使定居)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初读感知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气候上的有利条件。地利: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注释:初读感知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初读感知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内城。郭:外城。环:围。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注释:初读感知 译文: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初读感知 精读品味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合作交流】用顶真修辞,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2.“三里之城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两句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合作交流】第2、3 句运用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地利”重于“天时”。3.“城非不高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合作交流】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气势磅礴,增强了语势,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方面的优越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对照鲜明,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小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举事例论证了在战争中天时、地利和人和三要素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表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小结 文章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列举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进行对比等等。1.多种论证方法综合使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加以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2.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小结 多处运用排比,不仅气势磅礴,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文中还运用了一些骈句,例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3.语句整齐流畅,气势磅礴,富有说服力。语文(人教版)八年级 上册 感谢各位的聆听感谢各位的聆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