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明清
治印
名家
特点
篆刻
艺术
转变
研究
明清治印名家特点及篆刻艺术转变研究
摘 要:明中期至清晚期是篆刻艺术开展的一个顶峰,在这一时期篆刻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文章根据清代印章篆刻艺术,分析了明清时期主要篆刻流派的治印名家,包括“三桥派〞的文彭、“雪渔派〞的何震、“徽派〞的朱简等。同时分析了印章篆刻从实用到艺术的转变以及篆刻刀法、印人、篆刻艺术思想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清代;印章;篆刻艺术
篆刻艺术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组成局部,经历了漫长的开展历程。篆刻艺术起兴于先秦,汉代兴盛,唐、宋一度衰落,于明朝复兴,中兴于清代。在元代,篆刻艺术已经成熟,衍生出了以欣赏为主的印章体系,为明清篆刻开展奠定了根底。由于种种原因,明代的篆刻艺术逐渐复兴。至清代中后期,篆刻艺术开展繁盛,并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
明末清初发生了时代大变革,艺术、文化、思想、经济、政治等都产生了巨大变化。文人在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篆刻艺术中,有大批文人参与,已开始向着艺术化、创新化、多元化开展,篆刻艺术迅速开展壮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篆刻随着社会变革而开展,思想、经济、政治等变革深刻影响着当时的篆刻艺术。
1 明清治印名家特点
明中期至清晚期是篆刻艺术开展的又一顶峰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篆刻名家,他们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独特之处。如“三桥派〞的文彭,“雪渔派〞的何震,“徽派〞的朱简等,还有浙派的丁敬,邓派的邓石如,歙派的程邃。
文彭是篆刻流派中“三桥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篆刻流派的开山鼻祖,在篆刻上有极高的造诣。文彭受其父文徵明的影响,在书画和诗书方面也颇有成就。文彭的篆刻具有风格清新、娟秀典雅的特点。同时,他指出篆刻艺术需精研六书,篆印内容时要先深入研究文字。文彭的朱文印取方折结构,用小篆结体。此外,文彭首创印章边款,操作方法是先在石面上用行楷书写内容,然后依照字迹用双刀篆刻。
何震师承文彭,创立了“雪渔派〞,也被后人称为“徽派〞。何震常与文彭讨论六书,学习篆刻,但并没有被文彭的治印手法所影响,而是创新了多种篆刻形式。例如,在边款创作上,何震没有沿用师傅的双刀篆刻法,而是采用单刀进行篆刻,其刻印章法妙趣横生、错落有致;在制作仿汉满白印中,具有质朴厚重的特点,用刀时单刀直冲,刀痕尽显。此外,何震创立了“冲刀法〞,是后代篆刻艺术中的重要刀法之一。
“徽派〞朱简的篆刻以切刀治印为主,追求印章的神韵,虽是在前人的篆刻根底上治印,但并不拘泥于形象。其印章风格与前人大不同,具有豪放的特征。朱简曾在印章要论中言“刀笔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有笔无刀,妙品也;有刀无笔,能品也〞,表达了其刀笔融合的篆刻理念。朱简还创立了“切刀法〞,与何震的“冲刀法〞同为两种重要的篆刻刀法。
丁敬在朱简的“切刀法〞的根底上,增加了带有隶书笔意的书体和汉印,使其印章风格具有古拙的特点,由此创立了“浙派〞。邓石如以篆碑中的文字入印,创立了“邓派〞,其印章风格具有矫健婀娜、雄浑古朴的特点,于“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透风〞。丁敬和邓石如根据前人的治印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印章风格特征,也选取了适合自身开展的技法,推动了清中期篆刻艺术的开展,对篆刻艺术有深远的意义。
2 印章篆刻艺术的转变
2.1 从实用到艺术的转变
最初印章出现之时,具有说明身份、军事防伪等作用,还可以作为封泥的钤盖,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包括姓名印、私印、官印等类型的印章。战国时期,印章依然具有实用的作用,但由于治印技术成熟,印章制作较为精美,渐渐表达出了艺术美感。唐太宗时期,制有“贞观〞印章,在古代墨迹上钤盖,引领了唐朝人钤盖名人名家书画墨迹的时尚。同时,增加了收藏印章和鉴赏印章。宋代,由于印章在书画墨迹上的广泛应用,使文人对收藏印章、鉴赏印章等增加了艺术性要求。例如,在印史中,米芾曾言“仁宗后,印经院赐经,用上阁图书,字大印粗文,假设施于书画,占纸素字画,多有损于书帖〞“印文须细,圈须与文等〞。说明印章开始向艺术转化,且具有个人艺术审美。明代中晚期,篆刻艺术的创作中出现了石质印章,印人的队伍中也增加了许多文人,印章的作用更多的是艺术赏玩和品鉴,实用功能已降到极低的程度。印章入印内容的扩大是表达印章向艺术转变的关键。在明代篆刻家何震以前,除官印之外的其他印章内容为姓名、吉语、斋馆名等。何震之时,常以世说入印。印人传中曾记述:“文国博为印,名字章居多,斋堂馆阁间有之;至何氏那么以世说入印矣,至千秋那么无语不可入印矣。〞可见印章内容在一步步扩大,同时也说明了印章已经走上了艺术化道路。明末清初,印人追求篆刻艺术的“自然天趣〞,表达了篆刻逐渐向艺术靠拢,已经脱离了实用的范畴。
2.2 篆刻刀法的艺术追求
在治印过程中,古代印工所制和明清文人所制有较大的区别。由于印工刻印多采用深刺之法,其明显特点是印底平整。例如,许令典在甘氏印集序中评价文彭的印章是“深刺,利于象齿〞。在石质印章尚未出现时,文彭的印章多由印工刻制。石质印章出现之后,文人治印不再用此法,而是采用“轻浅〞之法,便于在石质印章上操作。“轻浅〞之法最重要的特点是比拟省力,且刻画流畅,一筆一画犹如写字,能充分表现文人的艺术诉求。“轻浅〞之法也被称为“冲刀〞之法,是由何震创立,是篆刻印章时重要的刀法之一。而另一种重要的刀法叫做“切刀法〞,由朱简创造,也被叫做“碎刀短切〞之法,使印章富有古意。除此之外,还有人创造“十三刀〞“十九刀〞等刀法,其本质都是在“冲刀法〞和“切刀法〞的根底上变化而来的,也在其运用技巧之内,不过是出于炫技或求奇等原因,得“十三刀〞“十九刀〞之名。
明末清初,印人除完善刀法技巧外,也完善了刀法的艺术审美。王世贞曾评价:“论印不于刀,而于书。犹论字不以锋,而以骨。刀非无妙,然必胸中先有书法,乃能迎刃而解。〞他认为,要刻好印章,首先要了解篆书,篆刻艺术是以篆书作为入印文字。而朱简的“笔意表现说〞那么认为,虽然刀法是用来传笔法的,但假设是在篆刻中毫无刀锋表现,那么不能算精,而只有刀却无笔,印章只是到达能平而已。因此,刀笔融合才是篆刻艺术的至高境界。篆刻艺术是刀与石的艺术,其着眼点还是在于刀。朱简透彻地阐述了刀与笔的关系,刻刀在印石上的动作都是为了完备笔意。
在朱简之前,也有许多印人或印论家阐述刀笔之间的关系。例如,周应愿在印说中记述“玉人不识篆,往往不得笔意〞,其中玉人代指印工,这句话证明他是最早提出篆刻艺术需要有“笔意〞。他还说“古法顿亡,所以反不如石,刀易入,展舒随我〞,表现了印人对篆书的重视。同时,他认为印工不懂篆书,导致了“古法顿亡〞。此外,印章集说中甘旸言“其文宜清雅而有笔意,不可太粗,粗那么俗〞,也提到了笔意。由于明代篆书多以铁线篆或玉箸篆为主,因此,甘旸认为印章要能表达笔意,字迹要清雅,如果刻字时字体线条太粗就会显得俗气。但是这是用篆书的审美来审视印章,并且这两人都没有谈及用刀,只提到了笔意,偏离了篆刻的本质。
2.3 工人印與文人印之辨
在篆刻艺术中,印人是主体,所以篆刻艺术的开展与印人文化层次及社会地位有一定的关系。明朝以前篆刻艺术多由印人完成,而印人大多处于社会下层,是身无功名之人。在五杂俎中,谢肇淛曾说“自晋、唐及宋元,善书画者往往出于缙绅士大夫,而山林隐逸之踪百不得一〞,描述了明代书画家多为布衣处士。由于明代实际情况,导致明代善书画者多为布衣处士,篆刻艺术也是如此。因此,明朝中晚期出现了文人印,文人开始自己动手刻印。
明末清初,印人认为印章的美感是区分文人治印与印工治印的不同之处。例如,在印经中朱简曾说:“工人之印以法论,章字毕具,方入能品。文人之印以趣胜,天趣流动,超然上乘。〞他认为工人虽有高超的技法,但缺少文化底蕴,不能表现印章的情趣,因此是“以法胜〞;而文人治印缺少技法,但能表现印章的情趣,使印章有自然之妙,有情趣流转,因此是“以趣胜〞。作为文人书房雅玩的艺术,篆刻艺术不能单单以技法表现技术的上下,能通过刀法展现其艺术,传递出文人特有的审美情趣,才是文人所提倡的篆刻艺术。
2.4 对篆刻艺术思想观念的转变
印章篆刻成为一种艺术之后,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但在菌阁藏印中,李流芳曾说:“印文不专以摹古为贵,难于变化合道耳。〞他认为文人对艺术的追求是“变化合道〞,但也暗暗认为篆刻艺术是“玩物丧志〞。在印人传中,周亮工记载其父每见其刻印,那么会训斥他,认为是“玩物丧志〞,训斥他“胡来〞。由此可见,虽然篆刻成为了一种艺术,但依然是“不入流〞的。虽然后来周亮工成为了一位篆刻家,但或许是受其父影响,对治印一事持否认的态度。其在印人传中说:“君究心经世大业,亦不屑于此也。〞
印人多用“致道〞或“寄兴〞回击人们对于“玩物丧志〞的传统观念。例如,赖古堂印谱中言:“图章为书之一,假设曰玩物丧志,是未得游艺之旨耳,然那么印虽小道,亦必有可观者亦。〞周亮工认为将篆刻艺术看作“玩物丧志〞,多是“未得游艺之旨〞。游艺不是简单的手工操作,也不会因为“玩物〞而“丧志〞,其目的是在游艺的过程体会“道〞之所在。志于学问是“道〞,志于文章是“道〞,志于艺术就不是“道〞了吗?自然也是的,只不过所求“道〞的途径不同。沈野以“寄兴〞回击“玩物丧志〞,他认为篆刻是一种爱好,和嵇康爱好锻铁、阮孚爱好蜡屐一样。对于别人“饥余刻印,徒敝精劳神,无益于世〞之说,他认为不能以“益于世〞去衡量所有事物,否那么将没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世界上也没有艺术。
3 总结
明末清初篆刻流派的演进影响着篆刻艺术的开展,也对印学开展有着借鉴意义。各种流派的产生,形成了不同的篆刻风格,为后人治印奠定了根底。此外,印章篆刻在漫长的开展中实现了从实用到艺术的转变,从“玩物丧志〞到“致道、寄兴〞的转变,为篆刻艺术的开展奠定了根底。
参考文献
[1]陈宇.明代篆刻及流派[J].江苏教育,2023〔45〕.
[2]彭晓敏.明清篆刻艺术简论[J].艺术科技,2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