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创新融合的解决之道.docx
下载文档

ID:765553

大小:24.85KB

页数: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人工智能 传统文化 创新 融合 解决之道
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创新融合的解决之道 耿玉芳孟强 【】  人工智能在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解构。如何有效解决人工智能在传承创新传统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挥传统文化智慧,引导人工智能正向开展,使两者深度融合,从而讲好传统文化,传递人文情怀,是时代课题。 【关  键  词】人工智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融合 【作者单位】耿玉芳,潍坊科技学院;孟强,潍坊科技学院。 【基金工程】2022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方案(软科学)工程“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融合研究〞(2022RKA07025)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TP18;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 ki 45-1216/g2.2022.16.010 一、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融合创新面临的挑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当下社会热点,也是时代课题,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开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开展、传播交流等方面要协同推进并取得成果[1]。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要取得成果,人工智能的重要作用不可无视:人工智能改写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拓展了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渠道;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多重感官体验,使人们能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感受、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人工智能在移动终端的应用,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更加灵活和便捷,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文化的传承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促使我们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关于这一点,笔者已在人工智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应用研究[2]一文中做过一些表述,这里不再展开。 但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开展以及传统文化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在助力傳承创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不断对其进行解构,消解了其优势,使其出现阅读碎片化和浅层化、内容推送具有限定性、过分强调感官体验和文化消费等问题。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精准推送与信息茧房 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使传统文化的推送呈现精准化的特点,通过这种方式推送的传统文化,迎合各类人群的文化需求,能抓住受众的兴趣点,与此同时,持续、定向的推送也能促使受众深入了解相关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过度精准容易造成推送内容的同质化,使人们的视野窄化、思维固化,因为精准推送实际上已进行“立场的过滤〞,容易形成“偏见闭环〞[3]。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多元化思维,需要客观公正、博采众长、求同存异,这就造成了传统文化内容精准推送与信息茧房之间的矛盾。 2.优化体验与娱乐消遣 在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方面,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倾向于“沉浸式体验〞的开发,注重文化产品的感官体验,声音、画面、触摸感觉方面的技术开发越来越成熟,如借助VR眼镜等科技设备、“裸眼视觉+AI〞多轮交互等新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我们应该意识到,一方面,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感知,能帮助受众更好地了解产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加深对文化产品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受众一味沉浸于体验,容易局限于感官享受而忽略产品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创作者偏重技术形式而不在内容的高品质上下功夫,使得文化产品的娱乐性凸显,价值性消退。 3.浅层阅读与深度思考 从纸质阅读到屏幕阅读,从实物留存到影像化保存,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展更加方便快捷,人们借助 、电视等终端,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传统文化。但移动终端的数字阅读本质是一种浅层阅读,不但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碎片化、浅显化,还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人类经典文化的传承[4],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虽然在短期内,人工智能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学以成人〞的人文理想,但长期来看,这些应用并不能帮助人们长久地修养品德、修持身性,出现“修齐治平〞与娱乐猎奇的理性错位,使得明德至善的人生价值抵不过急功近利的现实追求[5],这便是浅层阅读与深度思考之间矛盾的表达。 4.经济利益与文化价值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展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许多商家看好其中的利益,这使得数字文化产品、人工智能产品大行当下。2022年以来,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与产业高度融合,文化产业更加繁荣。那么在经济利益面前,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传承创新的传统文化能否实现最优化?比方在文化旅游领域,推出了由智能机器人提供的景区引导、讲解传统文化效劳;在文博会展上,一些机构以“复活〞文物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6],这些案例表达了“买卖是对文化最好的保护与传承〞。但现实中也存在为了趋利而一味迎合感官体验,或者为了迅速获取利益,对产品蕴含的文化价值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认真把关的情况,只顾“利益〞,不担“道义〞,这就出现了“利〞与“义〞的摩擦。怎样才能消解经济利益与文化价值、企业责任之间的摩擦,从而促使人工智能文化产业实现繁荣开展?这是当下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人们面临的挑战。 二、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融合创新的可行路径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及冲突?笔者认为,人工智能和传统文化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人工智能应继续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但不应过度作为;传统文化应进行价值引领,不断提升人工智效劳人类、弘扬传统文化的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1.坚决一个认识:人工智能只是技术 人工智能之于传统文化,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和一种表达方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才是根本目的。在两者的融合开展过程中,人工智能不能过度作为,否那么容易本末倒置,导致“炫技〞现象,使传统文化成为物质消费性、娱乐性文化。笔者认为,之所以会产生精准推送与信息茧房、优化体验与娱乐消遣之间的矛盾,根本就在于人们对技术的过度作为。不过分强调“精准〞,就不会带来内容的限定性;不过分强调优化体验,就不会令人耽于感受。在精准推送与信息茧房的问题上,我们还应该看到,内容的限定、观念的偏执紧随人工智能的算法和大数据技术而来,因此必须不断改进、完善人工智能技术,在提供个性化效劳的同时必须打破“偏见闭环〞对个体和社群的桎梏[4]。与此同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不应过度依赖技术为我们做出的选择,以免让技术代替我们的兴趣点;应发挥自己的价值判断力,主动选择,因为哪些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信息、哪些是我们情感体验需要的信息,人工智能目前还做不到精准判断;我们应减少因过度强调体验而带来的娱乐消遣,强化对文化思考的深度。 2.守住一个目的:讲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内容浩繁,而人工智能技术又在不断开展之中,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开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将更加频繁,传统文化的价值会不会在这样的潮流中被误读甚至消解?人工智能时代,万物皆为媒,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中,能否确保传承内容是正确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是否正确?文化传承的结果是否是正向的?许多问题接踵而至,所以,讲好传统文化,就要确保传统文化的优质传播和正确传承,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这既是破解浅层阅读与深度思考之间矛盾、经济利益与文化价值之间摩擦的落脚点,也是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融合开展的目的所在。 第一,创新媒介形式,优化传播内容,提升人工智能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层次和质量。以CCTV经典咏流传(第二季)为例,该栏目将诗词与歌声合成、语音识别等AI技术结合,让人们可以快速听到自己以歌星同款唱腔演绎经典歌曲的声音;“读诗成曲〞提升了人们对经典作品的喜爱度,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还有CCTV世界听我说(第三季)以技术赋能全媒体传播新样态,用海外华人的百年故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可谓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典范,真正发挥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第二,利用AI產品承载和传播传统文化。当下,人工智能在视觉识别、语音识别、游戏植入等方面开发出了比较多的应用产品及终端产品。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开展,我们仍要关注产品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讲好产品故事,将传播主流价值视为责任和使命,同时,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助力企业推出有创意、有内涵的文化产品。如百度旗下的人工智能品牌小度,2022年与“故宫文化〞跨界联合推出了一款特色产品,这款产品巧妙设置了故宫文化主题屏保、节日定制主题、节日与二十四节气提醒、趣味互动游戏等内容,处处表达了故宫蕴藏的深厚传统文化印记。这样的文化产品,可以说是很好的传统文化载体,其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最大化地提升了经济价值。 3.把握一个方向:传递人文情怀 人工智能时代,传统文化依然具有巨大的价值和魅力,传递情怀、感受温暖、弘扬精神、实现使命,是什么技术也阻挡不了的,是任何时代都需要遵循的。我们现在正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更多的是进行大数据计算和学习,而非真正拥有自主意识,具备独立思维和感情。传统文化不是冷冰冰的、一行行的数据,而是具有丰富人文精神内核的人类社会产物,因此,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传统文化的作为终究有限,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相对平面化、浅表化。未来我们会面临更多挑战,因此,要认清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终极价值,做到以“新〞传“心〞,即以“新技术〞传递“心情感〞,这是我们今后应把握的方向。 第一,向“情〞生“暖〞,体验人文情怀的温暖。目前,人工智能机器人已经能够进行创作,比方越疆科技嘟宝特 (DOBOT)写出的春联、微软小冰创作的诗歌,还有其他机器人写作的小说等,但这是文字的排列组合,还是人类共同情感的真实表达?在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人工智能能否准确理解人类的情感,做到情感共鸣、心灵共振?值得深思。小薇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图灵测试的作诗智能机器人,它通过大量的学习,在诗词方面的造诣很快提升,但是对于中国文学意境的理解,它相较人类还是略逊一筹。文化传承创新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传播及感官娱乐,还在于情感体验、思想引导和价值取向引导。人工智能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能否与人类感同身受,并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景生出不同的情怀?人工智能能否向人们传递温暖情怀,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事实是,弱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只是复制了人类创作艺术作品的形式与风格,但无法模拟人类基于历史经验、生命体验而产生的情感与意识[7]。微软小冰写下一行行可以理解的文字,但它并不理解自己的创作;人工智能“绘画傻瓜〞创作作品椅子,也不过看上去方法“很正确〞,但难以表达意义。我们可以大胆预测,“超人工智能〞时代,可能会产生真正有意识与情感的人工智能。因此,对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要尽量朝这个目标努力,争取早日创作出有情感、有温度的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作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开展。 第二,突出人文精神,实现“道技统一〞。一方面,人工智能是综合计算机科学技术、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其本质上是一种技术,但又与哲学等人文学科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是一种人文精神。所以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是“技〞与“道〞的统一。“道〞的传承需要“技〞,“技〞的开展也需要“道〞,人工智能融入人文关心,科技就有了温度,有了灵魂,可以走得更远。美国斯坦福大学在“人工智能100年〞的工程报告中指出,“未来15年,人工智能的长足开展将取决于其能否促进人文关心、增强社会理解并获得政府信任〞。由此可见,只有关注人类传统文化精髓,凸显人文价值,人工智能才会有更大的开展。比方微软小冰能依靠实时情感决策对话引擎和独特的“情感计算框架〞,与用户进行即时交流,给他们一种很贴心的感觉。这种人文关心让人工智能更容易为群众所接受。 就目前来讲,如果说人类的情感需求还能通过“情感计算框架〞来局部实现和满足,那么对于价值判断问题,人工智能就更加难以解决。因此,现阶段人工智能在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方面还难以取代人类主体的价值判断。唐胜宏指出,在包含价值观、情感等维度的判断中,人工智能目前还未达标[8]。“技〞代替不了“道〞,人工智能时代仍然需要价值引领。传统文化的传承包含人类主体的价值判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