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易地
扶贫
搬迁户
子女
适应
现状
研究
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的适应现状研究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种有效的精准扶贫形式,使移民在安置地的脱贫致富成为了可能。但由于移民脱离了原居地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在安置地又面临着社会适应问题。对处于学龄期的移民子女来说,由于安置地不同于原居地的社会环境使他们面临着社会适应问题。移民子女适应情况的好坏既影响着其学习成绩的好坏,还影响着其对安置地认同与融入的程度,也直接地影响到其能否顺利完成社会化。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面临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矛盾。因此移民的重新安置通常会面临着社会适应的问题。移民子女是移民群体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处于学龄阶段的移民子女,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多个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家庭、学校、社区、群众传媒等等。移民子女适应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与父母的感情,更会影响他们是否能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2.理论意义
从研究对象来看,目前学术界重点关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城乡移民子女等群体,对易地扶贫移民子女关注不多。本文以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子女为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流动人口研究的视野。从研究内容上来看,目前关于易地扶贫户子女安置地适应问题的成果集中体现在教育学、心理学领域,从社会学角度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子女安置地适应方面的成果还比拟少见。因此,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移民人口既有研究的内容。
3.实际意义
贵州省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重要省份,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模巨大,移民人口众多,移民子女所面临的学校适应问题也更为突出,亟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以贵州省为个案,研究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子女的安置地适应问题对提高移民子女的教育效果,提升移民家庭整体生活质量,促进移民群体真正融入安置地社区,促进移民社区的开展和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笔者选取易地搬迁群体中的小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安置地的适应情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对策,增强移民子女的各方面适应能力,为其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安置地生活,为其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提供经验借鉴,也有利于推动贵州省移民工程的顺利进程。
〔二〕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笔者在文章中所使用的“移民子女〞即全部属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子女。在对易地扶贫搬迁界定后,在本文中针对移民子女的界定也比拟复杂,因为在这些移民搬迁群众当中,有农民工子女、农民子女、随迁子女以及返乡农民工子女多重角色等情况出现。
1、国内外有关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方面的研究
我国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已久,其演变经历了从试点探索阶段〔2023-2023〕,到全面推进阶段〔2023-2023〕,最后到现在的脱贫攻坚阶段〔2023-至今〕。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演进,其越来越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许多学者从宏观政策的视角对易地扶贫搬迁进行研究,关注政策在基层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如张世勇〔2023〕认为易地扶贫搬迁在基层实践中,由于层层下压的执行压力使政策的执行出现偏差,从而产生执行风险。王赛赛〔2023〕认为易地扶贫搬迁在弱化生活和产生风险时,增加了政治、生态和土地的风险。有的学者关注政策效果的评估,如宁静〔2023〕,曾小溪,汪三贵〔2023〕等人通过实地的经验研究认为易地扶贫搬迁降低贫困的脆弱性,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手段。有的学者主要集中在地方经验的研究,如叶青、苏海〔2023〕贵州经验的表达,王晓毅〔2023〕的宁夏考察,邢成举〔2023〕的陕南实践都注重了地方性的研究经验。也有些学者关注了搬迁后移民的生计脆弱和恢复,以及移民的可持续生存等问题。如汪磊、汪霞〔2023〕关注移民搬迁前后生计资本的变化及对农户增收的奉献;金梅、申云〔2023〕通过不同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前后的生计资本变动的情况,发现搬迁有利于农户生计资本的提升。另外一些学者关注了易地扶贫搬迁中存在的问题,如彭玮〔2023〕、蓝都云〔2023〕、张建〔2023〕等人从不同的视角关注了易地扶贫搬迁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同时,也有许多学者关注到了微观个体,李宇军、张继焦〔2023〕关注移民能动性的发挥,形成以“以群众为中心〞的政府做风,通过与民工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其中局部学者关注到了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如邹英、向德平〔2023〕从文化、经济、身份角色等方面分析移民陷入的市民化困境并提出了分类施策、政策配套和公共效劳的适应路径。袁燕〔2023〕着重从心理方面研究移民的适应问题,而移民的感知融合更能体现出移民的心理认同和归宿感〔史梦薇,2023〕。邓华美〔2023〕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对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开展介入,以解决移民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更好的融入当地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提出的扶贫措施之一,国外没有对易地扶贫搬迁的直接概念和解释,而相似的概念那么是“生态难民〞以及“环境难民〞等。1976年,LesterBrown提出了“环境难民〞的概念,这一概念指的是遭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即环境的破坏,比方发生核泄漏事故、火山喷发等人为因素或者自然因素造成的影响,并且使人们无法居住在原有的家园,被迫永久搬离家园的人们,称之为“环境难民〞。另外,Diane认为,生态难民的概念是指,由于自然灾害、环境的自然退化以及政府人为的因素,导致的原生居民被迫搬迁,这局部称为生态难民。由于“难民〞一词具有贬义的词性,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将“生态难民〞更改为“生态移民〞。国际移民组织〔IMO〕那么定义了“生态移民〞,指生态环境的突然变化或者是缓慢的变化,导致原著居民无法在当地继续生活或者生存条件不利的影响,从而被迫或者主动的迁离家园,这局部人群称之为“生态移民〞。
2、有关移民子女适应问题的研究
纵览国内外学界对适应的界定,国外学界是将社会适应的诸多表现放在文化适应的框架下来谈,其落脚点在于习得、适应、融入或者扩充迁入地的文化样态。而国内研究对于社会适应问题的划分标准众多,将社会文化适应看做是社会适应的一种表现。主要分为心理适应、行为适应、学习适应、文化适应与社会环境适应。国内在有关移民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主要从移民子女自身和外部影响两个方向出发,自身适应问题主要还是偏重自尊感、歧视感等知觉方面引起的心理不适,行为偏差而展开讨论,通过与同龄的城市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状态进行比照,分析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不良的主要表现和原因,而在原因分析上主要还是归因于自信新,自身对城市环境和文化的包容度,和朋辈群体间交往的密切程度。在外部影响上主要从社会制度层面对随迁子女的就学情况展开讨论,通过实证方法发现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学水平,并思考移民子女就学困难的解决方法,为提升他们的教学质量,享受公平的教育时机展开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移民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主要在文化适应脉络下去讨论个体的心理,行为、社会交往的一-系列反响。在社会制度层面重点分析研究社会制度如何有效地接纳移民子女,让他们在社会中实现过渡与融合,减小社会排斥的可能性.为国内移民子女的城市社会适应提供了不错的参考和借鉴。但是由于易地扶贫搬迁户及其子女在中国社会中经济、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等诸多的特殊性,让两者在概念上无法等同。国外对于我国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还是比拟欠缺。
总得来说国内在对于移民子女社会适应的问题上,解释分析视角众多,可以为社会工作介入此类问题,提供借鉴的思路和理论的指导,但是结合具体社会工作介入现实,社会工作效劳模式的研究和反思相对较少,大多的社会工作处遇模式都以较为普遍的单方面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某一特殊问题的方式展开。然而,移民子女处于快速的社会环境变迁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只有回到具体的社会环境、效劳环境以及效劳对象所处的场域,我们才能理清效劳对象真实的想法,不适应问题产生过程中复杂的社会关系,而非只是从单方面的从心理适应角度或者行为偏差角度或者教育公平角度等等进行分析与介入。
由于笔者选取的是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中的学龄阶段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研究,本文将从家庭适应、人际适应、学业适应和自我适应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当易地扶贫搬迁户以及其子女整体迁到新环境后,移民子女对家庭环境改变的适应是其在安置地完成社会适应的一一个重要内容。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也是社会化的最重要场所,它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体早期社会化甚至是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家庭适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移民子女的适应情况,移民子女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作为易地扶贫搬迁中的一分子,其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可无视。
人际适应是移民子女适应新生活的重要方面。学龄期移民子女的人际关系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师生之间的关系、同伴之间的交往关系、同龄群体的交往关系。对移民社区移民子女而言,其师生关系、同伴之间的交往关系对其影响较大。人际离不开两者之间的沟通互动,移民子女的人际适应离不开与其有联系的人的互动过程,就如社会学家齐美尔所指出的“社会是通过互动产生的〞,他非常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对社会形成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有一些人通过互动和相互影响而发生联系,社会就(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
“学业适应作为个体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个体基于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克服学习困难并到达与周围环境平衡的过程,也可称为学习适应能力。〞学业适应是移民家庭在其子女学龄阶段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目标,同时学业能力也是移民家庭、学校、社区、社会、政府等所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在移民子女的学校适应过程中,移民子女的个体行为习惯会影响到其在学业方面的适应情况。学业适应是学生取得学业成就、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移民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离开搬迁之前的空间环境,重新到了新环境以后,在心理方面的适应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无论是对移民群众还是移民子女来看,易地搬迁工程对移民群众以及其子女而言都是人生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期。移民子女在个体生活空间的变化,自我适应是其必然要经过的重要过程,移民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到其社会化进程。由此可见,良好的自我适应是移民子女融入安置地生活的根底。自我适应方面的理解就在于移民子女个体的心理适应问题,心理适应是移民子女在其外部的环境产生变化的时候,其从个体情感上对外部环境所进行的接纳或者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