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看企业的社会责任.doc
下载文档

ID:764442

大小:52.50KB

页数:10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基于 利益 相关 角度 企业 社会 责任
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看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 引言:利益相关者治理问题的提出 按照钱德勒的定义,现代公司有两个特征:一是它拥有不同的经营管理局部;另一个是它内部层级清楚,不同级别的受薪者管理着公司 Chandler,Alfred,D.Jr.,1977, The Visible Hand: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现代公司的社会责任思想形成于20世纪初,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开展加速,企业规模扩张,企业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权力史无前例地不断扩大,企业影响力急剧膨胀,这种权力的膨胀使得人们开始要求公司承当与其权力相匹配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公司革命和伴随而来的管理革命开始要求公司培养“公司良知〞。公司社会责任的思想出现后成为一股挑战传统企业理论的重要思潮,企业的目标——股东价值最大化受到了挑战。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的出现晚于公司社会责任,但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社会责任思想对传统观点提出了最大的挑战,它颠覆了股东利益至上的传统观点,认为公司是由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的,公司的目的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利益相关者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于公司本质的认识。正如多斯所说:“它已经无可逆转的改变了我们对人类的认识〞。 [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上卷〕,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3年版,第11页 随着利益相关者的理论的不断完善,到了20世纪8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股东利益至上理论形成了相对立的两个派别。股东利益至上观点的持有者遵循传统观点认为股东承当着公司的经营风险,并且是公司资本的投入者,就应该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利益相关者理论更倾向于“把企业看作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利益集合体〞〔杨瑞龙、周业安,2023〕,在这个利益结合体中不仅股东,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也承当着企业经营的风险,他们所付出的虽然不是企业的初始物质资本,但是他们为企业的生存和开展注入了专用性资产。正如布莱尔所说,企业的出资不仅来自于股东,而且来自于企业的雇员、供给商、债权人和客户,后者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人力投资和资本投资〔布莱尔,1999〕,因此利益相关者也应该享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我国应该采取哪种公司治理的模式目前是我国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从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的实践来看,“股东至上主义事实上在支配着我国企业改革的进程〞〔杨瑞龙、周业安,2023〕;然而从我国国情和改革的结果来看,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使得我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考虑利益相关者在公司中的地位和权利似乎是更适合我国的治理模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综述以及利益相关者等概念的界定来补充和分析我国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有哪些,这些利益相关者凭借什么获得公司的剩余索取权,他们的利益要求该如何实现才能到达更好的鼓励效果,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公司治理又怎样的积极意义。 二、 利益相关者的内涵界定以及理论根底 〔一〕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框架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斯坦福大学研究所,这里利益相关者被定义为这样一个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到了20世纪70年代,弗里曼在其战略管理——一个利益相关者方法一书中对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Freeman,1984〕,后来又修改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因公司活动受益或受损,其权利也因公司活动而受到尊重或侵犯的人〞〔Freeman,1988〕。 转引自郝云宏、曲亮等企业经营绩效评价——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23年版,第216-217页 按照弗里曼的观点“毫无疑问,使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和利益相关者的可能领域扩大到实际上可以包括任何人在内〞〔米切尔、阿格尔、伍德,1997〕,这就是广义上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按照这个定义大型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就包括股东、员工、供给商、客户、竞争对手、政府、消费者群体、客户、金融集团等一系列和企业运营相关的团体和组织。考虑到广义下的利益相关者,公司的治理模式可以用以下列图表示。 股 东 主要的债权人 雇 员 主要的供给商 主要的消费者 董事会 CEO 高层经理 雇 员 公司运营 政府 工会 消费者 环保组织 …… 监事会 战略设计 图1 利益相关者治理公司模式 然而广义上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了一切受到影响以及具有影响力的人,但正是因为这样它不能明确的指出这些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和对利益的要求。于是,相对明确的狭义的定义被很多学者提出。希尔和琼斯认为利益相关者“向公司提供关键资源〔有奉献者〕,作为交换,他们希望能由此实现其利益〞,中国学者王辉也曾经从利益相关者作为企业的资源的提供者的角度分析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的作用以及权利的实现。克拉克森那么认为利益相关者是“由于以某种具有价值的资本形式〔人力资本或金融资本〕在公司进行投资,结果由此承当某种形式的风险……或由此会因公司的行为而处于风险边缘〞。卡罗尔在狭义上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卡罗尔从利益、权利和所有权三个角度来定义相关利益,所谓利益就是指当个人或者群体手某决策所影响时该人或者该团体在决策者中就具有利益;权利上,当他们具有合法权利时,他们就可以要求得到某种对待或者要求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权利收到保护;而所有权是指对某类资产或某种财产的合法所有权。基于这三个定义利益相关者就是“那些企业与之互动并在企业里具有利益或者权利的个人或者群体〞。狭义的定义更倾向于找出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特征,并以此为根底使得他们能够获得企业的剩余索取权。 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关键是在于在公司治理中应当考虑哪些相关者的利益,这种考虑的依据是什么,该如何实现他们在公司中的利益。Frooman所说利益相关者应该明确的指出“〔1〕他们是谁〔该问题涉及相关利益者的特征〕〔2〕他们要什么〔该问题涉及相关利益者的目的〕〔3〕他们应该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该问题涉及相关利益者的方法和手段〕〞 转引自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52-153页 。弗里曼曾经将利益相关者分类两个级别,第一个级别就是那些与企业的生存和开展息息相关的个人或者群体,包括股东、员工、政府、供给商等,第二个级别的相关利益者就是能够影响公司决策或者受公司决策间接影响的个人或者群体,比方说媒体、竞争对手等。但是在分析问题时这个概念还是很宽泛的,尤其在中国公司治理模式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从最根本关系最紧密的利益相关者开始分析,然后再进一步探讨这种治理模式是否适用于中国的企业,因此本文在选择分析对象的时候还考虑到了以下三点:一是这些个人或者群体是否投入了专用性资本,从这个角度来看竞争对手、媒体以及环保组织等社会组织不能算作是利益相关者;二是利益相关者也面临着企业的经营风险,一旦企业出现危机,他的经济状况或者声誉等无形资产也会受到损害;第三就是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与企业行为是相互影响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本文主要考虑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和政府。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根底 在制度经济学中,制度是作为一种约束机制而存在的,它既包括正式的制度,比方规那么、法律等,也包括非正式制度,如习惯、道德约束等〔柯武刚,史漫飞,2023〕。这些约束机制共同作用,确定了社会、尤其是经济的鼓励结构〔诺斯,1994〕。企业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也是各种契约的结合体,然而显性契约是不完备的,隐形契约的有效性弥补了显性契约的缺乏。 多纳德逊和邓非所说“企业是社会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局部,是利益相关者显性契约和隐形契约的载体〞〔多纳德逊、邓非,2023〕,他们将这种契约形式成为综合社会契约,因此企业想长久生存和持续开展就需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周其仁也曾指出,企业契约的特殊性在于他是不完备的,在契约的执行过程中,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拥有在谈判的权利,而如何分享企业的剩余和控制权是谈判的结果〔周其仁,1996〕。 企业之所以履行社会责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的原因可以从交易本钱经济学中找到,也就是说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根底是交易本钱经济学。在威廉姆森的交易本钱经济学的框架内,由于契约各方在企业中投入的资产的专用性是不对称的,因此存在专用性较低的契约方利用时机主义行为给专用性较高的一方带来利益损失。因此把企业的所有权交给资产专用性高的一方就可以防止企业经营中的时机主义。但是威廉姆森在分析这一问题时隐含的假定物质资本是专用性的资本,而人力资本是通用性的资本。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劳动雇佣资本显然不是一种有效的治理结构,因为如果劳动雇佣资本,那么劳动的所有者就可能利用他们的控制权在事后剥夺本来属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准租金,也就是他们可能会发生“敲竹杠〞行为。因此选择资本雇佣劳动的治理模式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交易本钱经济学的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主义。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从团队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内部的搭便车行为,因为企业内部存在道德风险和时机主义,因此企业需要一个监督人,因此他们企业家认为作为企业的监督人和管理者,他们应该成为企业剩余的获得者,这样既可以起到监督作用又可以协调企业内部的关系。 杨瑞龙和周业安〔1996〕认为,过去的研究都将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集中地分布于一方,股东、经营者或者工人,这至少意味着另一方的产权权益被剥夺了。他们认为应该将这种集中的权利分配分散化。雇主和员工在缔约初期,由于人力资本的难以度量性及受劳动力市场完善程度的制约,人力资本很难显示,而非人力资本具有完全可抵押性并能充分显示雇主个人财富,所以雇主在谈判中有明显的优势;并且谈判发生在雇主和单个雇员之间,单个雇员的人力资本量太弱小了,结果雇员不得不暂时放弃对企业所有权的要求。但是,雇员在干中学,通过学习使得专用性资产增加,这是雇员就可以为了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增强了和企业谈判的能力,再加上内部劳动力市场形成和开展降低了信息本钱,就使雇员的人力资本有效地显示了出来。这使得雇员能够分享一定的企业所有权而参与企业治理,这样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就分散地对称于不同的产权主体之间了。 按照威廉姆森的理论,资产专用性是广泛存在的,而且形式多样。威廉姆森将专用资产区分为以下6种形式: (1)地点专用性(site specificity)。地点专用性对于不易移动的资产产生影响。在生产过程上相连续的两个厂商,为了降低仓储本钱以及运输本钱,彼此会在相距不远的地方设厂。地点专用性一旦产生以后,交易双方在资产的可用年限之内必须维持双方的交易关系,否那么必有一方会遭受重大的损失。 (2)实物资产专用性(physical asset specificity)。这是指资产只能用于生产某种特殊型态的产品或效劳,很难转做其它用途。 (3)人力资产专用性(human-asset specificity)。这是指需通过工作中学习的方式来累积经验或获得所需的能力,而且因为转移到其它不同的工作生产力会降低,所以此项人力资产无法移转。 (4)品牌资产(brand name capital)。一旦投入品牌广告投资,对于消费者造成的品牌印象不能移作他用。所以品牌投资也代表着一种专用性资产。 (5)特定资产(dedicated assets)。这是指针对特定顾客的需求所做的特殊投资。因为是针对特定对象所做的投资,所以也就无法轻易转作他用。 (6)时效上的专用性(temporal specificity)。这类似技术上的不可分割性,也可以比照为一种地点的专用性。通常指在特定的时机做出及时的资产投资。 综上所述,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拥有源自其专用性资产,只要他们拥有完整的产权,他们在和企业缔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