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工作会议宣讲模板:2023年宏观调控与结构性改革解读.docx
下载文档

ID:759844

大小:28.69KB

页数:12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经济工作会议 宣讲 模板 2023 宏观调控 结构性 改革 解读
经济工作会议宣讲模板:2023年宏观调控与结构性改革解读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风险进行了高度概括。 一、中国经济开展面临的三重压力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充分肯定我国经济开展成绩的同时,还提到,当前我国经济开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分析和探讨三重压力,就必须先分析滞胀问题。目前,我们在供给冲击端压力比拟明显,另外,在需求收缩端也有一定的矛盾和压力。需求收缩与产出增长放缓有关联,供给冲击与产出增长放缓和本钱推进通胀也有关联。在此背景下,我们的市场就担忧形成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所以,市场担忧结合需求收缩和供给冲击,就让很多人认为出现了滞胀。 到底出没出现滞胀我们还要通过具体分析来看。第一,供给冲击是因为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影响,从而导致了生产本钱的快速上升。这种快速上升确实构成了本钱推进通胀的供给冲击。发生本钱推进通胀,一般都会伴随着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向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传导。但从当前的情况看,特别是2023年xx月,从同比看,PPI上涨xx.x%,但是CPI上涨只有x.x%。这说明,当前PPI向CPI的总体传导进程是比拟弱的。为什么?一是我们的市场竞争比拟剧烈,企业很难传导价格;二是中国的产业结构不太合理,也就是说产品的同质化程度高;三是需求端活泼程度偏低。 那么,如果中国经济运行想向需求端进行传导,面临着现实的阻碍和障碍。所以,在此情况下,是没有条件形成滞胀的。 但是,当前我们没有滞胀问题,不代表中国的经济运行轻松。因为大量的本钱上涨、价格上涨传导不出去,没有方法传导给消费者,大量的本钱负担就滞留在我们的生产体系中。 产业链和供给链中,承当本钱压力的企业有两种:第一,消费品生产企业;第二,产业链、供给链里的中小微企业。 当下,有很多人建议,推动消费品生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脱困,要去消费者端寻找答案。而我认为,本钱快速上涨压力由消费者来分担是良性经济运行结构和经济运行的表现,但不能将全部压力都传导给消费者,而是要让社会、企业、消费者共同承当。 有些时候,我们会把所谓的向消费者传导,进而推动形成滞胀,从而解决企业盈利问题、流动性压力问题、本钱负担问题,看成企业脱困的方向。其实这个方向是有问题的。因为,随着把问题向消费者端传导,就会使消费品价格大幅上涨,进而导致消费商品数量减少,消费者就会偏向于必需品的消费,非必需品的商品数量那么会以更快的速度减少。这种情况下,那些享受性、改善性需求的产品消费就会受到很大抑制。所以,滞胀既不是当前面临的现实压力,也不是政策的选择。 我们为什么还要提滞胀?很简单,它为我们理解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角度。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第一是供给冲击,也就是本钱上行,企业利润下行。第二是我们的价格无法向消费者端来进行传导。 在此情况下,消费福利还是可以稳得住的,但是会导致我们的市场主体的盈利性与投资预期下滑,这种下滑又会导致居民收入预期下滑。供给冲击带来的本钱上升,需求收缩带来的市场竞争加剧,预期转弱导致的市场投资预期转弱、居民收入预期转弱、企业盈利预期转弱,这三者是一个整体,不是说我们现在面临着三个压力,而是三重压力。 通过对滞胀的分析,一方面厘清了到底是三个压力还是三重压力;另一方面也找到了应对上述压力的脱困之路。脱困之路是什么?第一,我们不能依赖政策托底来实现有效脱困。也就是说,在面对三重压力时,想通过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是不行的。美国的滞胀脱困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进行结构改革。虽然当前滞胀问题不是我们的现实矛盾和压力,但是现在确实表现出了带有某种意义上的滞胀特征。所以,我们要开展结构改革,并且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结构改革。 第二,在消费者端,我们不好将传导作为政策的突破口,但企业的本钱又确实提高了,企业的盈利预期也确实转弱了,在此情况下,我们要提高效率。效率的提高是多方面的,其中创新驱动是效率提高的重要载体,相关的产业形态重组也是效率提高的重要载体。不管哪个载体,只要我们能够切实提高效率,就可以有效承当和化解本钱压力和本钱冲击。这样就 可以让产业在不转嫁本钱压力的情况下,实现对本钱压力的有效承当。 第三,市场端的总体需求在转弱。这种情况与需求收缩有关系。刚刚所说的结构改革和提高效率,都必须立足时间积累才可以实现。换句话说,它是中长期政策,而不是立竿见影的短期政策。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有效引入和借用外力,也就是充分有效利用外部资源的投资能力和全球市场潜力来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因为短期政策可以和刚刚提到的两项中长期政策有效的匹配、互补。所以,在我们整体的应对框架中,对于引进外资是有不少政策的。 二、中国经济运行要稳字当头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第一,我国2023年的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一般来讲,我们强调四个稳:一是宏观政策要稳;二是经济运行要稳;三是动力转换要稳;四是改革推进要稳。 该如何理解“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要想理解它,关键在“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也就是说,在统一的政策下,还要根据各方的实际情况来对政策进行落实。也就是要从力度、角度、进度、强度方面对政策进行落实。 第二,经济运行要保持在合理区间。如果经济运行能保持在合理区间,我们最主要的精力还是调结构、促改革。还有,经济运行能否保持在合理区间是启不启动大规模经济刺激的重要判断。 我国的经济开展与调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开展理念。理解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开展理念,要从两个方面看。第一,以系统化眼光,按协调统一的总体思路,运用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开展理念。第二,开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一要务。以前,当我国经济开展有所波动时,往往会采取扩大总需求和扩大投资的方式来进行应对。现在看来,以前的应对之策不是以人为本的策略。此外,还会累积风险。 现在我们要遵循经济的开展规律,按照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长率的 方式来有效制定政策。因为符合经济规律运行的开展,其结果对社会的需求,对人民的生活需要都是有现实帮助的,并且还能在开展的过程中有效考虑劳动者切身利益。 第三,要稳定管理杠杆率。2023年,我们要加杠杆,还是去杠杆,还是稳杠杆?从现状来看,加杠杆显然有一定难度和压力。因为当前市场主体端的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并且经济转型尚未全面有效完成。此外,我们在需求端,在预期端都有转弱的相关迹象。如果大规模增加杠杆就需要更高的信用注入。不能注入更高信用的话,就会导致一系列系统性风险。更高的信用包括政府信用和央行信用。从当前情况看,如果注入央行信用,结果极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再看政府信用。现在政府信用压力比拟明显。 再看去杠杆的情况。我们想要推动经济平稳有效增长,就要保稳定和推进结构改革。这也不是去杠杆的有利时机。 所以,我们明年要做的只能是稳杠杆。2023年,我们是去杠杆。从去杠杆到稳杠杆,显然政府的杠杆宽松了,于是许多人认为,2023年我们将大幅增加相关的政府债券发行,特别是增加专项债发行。在此情况下,我认为,从现状来看,今年依然会有大量的专项债资金无法有效使用完,如果没有方法有效使用完,相应的这些专项债资金就要结转到明年。这么看的话,明年专项债的发行额度无需提高,甚至还可以有较为明显的降低,我们照样可以保证明年有较好的政府投资资源和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而不是以简单增加债务的方式来解决所谓的政府由去杠杆转为稳杠杆的问题。 2023年,去杠杆改为稳杠杆的逻辑点在于我们的隐性债务的化解。从今年的情况来看,隐性债务的化解的负担压力是比拟大的,地方政府也把主要的精力放到了化解隐性债务这一块。对于明年的工作,我们希望地方政府的主要精力是做好对新增债务、新增工程的投入和管理。对于隐性债务,我们在推进力度、节奏和进度上,可以将时度效考虑进去。这种时度效的调节是不是意味着可以新增隐性债务?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从居民端来看,2023年是稳杠杆,2023年也是稳杠杆。但此“稳〞非彼“稳〞。2023年稳杠杆落点是投资不要太快。比方,北京、上海等地的房地产市场价格拐点都隐然假设现,房地产市场的交易的活泼程度在投资端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降低。所以,从居民端来讲,现在需要对杠杆的管理要有新的调整和变化。第一,保障消费杠杆。第二,全力推进创新创业杠杆。第三,坚决遏制房地产投资性需求,对居住性投资需求,对正常的租赁性住房需求,还有其他消费和生产性投资都要进一步鼓励。 企业端仍要以加杠杆为方向。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加杠杆的结构、主体和方式。如果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强,或者企业在原有金融融资中受到的抑制更强,其边际效果都很显著。也就是说,企业获得的融资转变成投资带来的收益情况会非常好。在此情况下,我们要重视三方面:一是小微企业的融资;二是创新型企业的融资;三是符合国家产业开展方向的融资。这些融资我们要支持,要让它们能加上杠杆。 在加杠杆的结构中,如果能够直接形成债务,我们还要鼓励债券市场的注册制改革,扩大相关的直接融资规模。当然,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形成股权,就积极去形成股权。在直接融资外,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我们要求它坚持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实体经济效劳是金融的本分的总体要求来进行部署布局。当然,从加杠杆的相关规模来看,我们也要重视杠杆的可持续性,并且要防止通过杠杆来获得收益的情况,也就是刚性兑付和久期管理的泛滥的情况。 此外,我们还要更好地吸引外资,并且防止在经济开展中采用运动式、冒进式、一刀切的政策。 三、中国经济运行要稳健有效 第一个稳健是政策框架的稳健。2023年,我们的政策框架依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加上稳健的货币政策。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激化三重压力,而是要有效抑制和缓解三重压力。 从逆周期调控的落点来看,我们要加大政策发力力度、支撑力度。从跨周期的情况来看,在下行周期中,我们的政策运用要着眼上升周期的形成和拐点,通过相关宏观政策应用,尽快解决下行周期的矛盾和风险,并培养新的驱动能力、新的增长。逆周期端的落点是宏观政策的力量扩张;跨周期的落点是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我们要在宏观经济政策扩张和结构调整与改革中,尽可能增加政策资源,降低政策本钱,保障政策可持续性。 以此为根底,我们要对政策建立跨期运用机制。比方,2023年的专项债资金很有可能用不完,不要紧,结转到2023年,政府还可以在2023年少发点儿债务。这样政府债务负担累积就会降低,进而伴随可用资源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构建。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换句话说,从政策的安排来看,没有要大幅度增加政策规模和政策刺激力度的相关安排和部署。而是要提高相关的政策效能,在提高政策效能的情况下,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精确性,进而推动政策可持续性和有序推进。 另外,我们还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大家要注意是保证不是增加、扩大、提高。 加快支出进度。2023年和2023年,我们的支出进度也没有到达预定,原因都与专项债券的支出有关。 2023年x月,我们对专项债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变革。变革之后,专项债管理从资金管理转向工程管理。工程管理强调的是工程一定要合格,主要包含三个大特征:第一大特征,工程要具有公益性的属性;第二大特征,工程要能开展市场化运营;第三大特征,工程要能基于运营取得市场化的收入。 工程和资金之间要有逻辑联系。也就是说资金要跟着工程走,工程是核心,资金是跟进的因素。那么有个问题,专项债的支出速度原那么上要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