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docx
下载文档

ID:756671

大小:26.52KB

页数:1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推动 社会主义 文化 发展 繁荣
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开展大繁荣 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开展大繁荣 任仲平 (一)2023年2023月1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幅户外显示屏上,水墨动画形象的中国先哲孔子,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 这个特殊的场景,正可看成孔子背后五千年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所处的方位。在世界的横轴上,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全球化时代确立自身的坐标。在历史的纵轴上,一种伟大的文化历经盛衰荣辱的磨难,在复兴之路上正扬帆起航。 一切象征总有现实逻辑,蕴藏着历史的本质。在孔子走向世界这部崭新乐章里,大背景是新中国60多年社会变革的思想激荡、30多年改革开放的精神求索,主旋律是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文化振兴的激昂变奏。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开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说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伴随着经济的崛起,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波澜壮阔的文化挺进;才能更清晰地把握,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所造就的文化开展新局面;才能更深刻地体认,一个政党如何为古老的文化注入全新的力量,走出一条文化重塑与振兴的中国道路。 (二)任何一种文化选择,都离不开时代土壤。 进入新世纪,尽管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令世界其他地区黯然失色的开展奇迹,尽管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文化事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长足进步,但文化领域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这是一个为难的事实。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 这是一个悬殊的比照。全世界每20230本图书,85本由兴旺国家流向不兴旺国家;全世界每2023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兴旺国家流向不兴旺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的2023%,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 挑战不止于此。 当人们赞叹中国经济惊人的成就时,也日益强烈地感到公共文化效劳的短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文化消费极不平衡,精神饥渴在物质满足的反衬下变得愈加强烈。 中国文化开展必须面对这样的考题一面是参加wto以后势必放开的国内文化市场,一面是我国文化单位与国外文化企业的悬殊实力;一面是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强烈,一面是国有文化单位活力缺乏;一面是中国在经济、外交上重返世界舞台中央,一面是西方世界带着有色眼镜妖魔化中国。 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撒切尔夫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断言,刺耳刺激却发人深思。中国的崛起曾被称作21世纪最冲动人心的大事,但这种崛起,不能只是物质财富的剧增、经济格局的重塑,而应伴随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传播,推助中华文化的弘扬,否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如何彰显、主动权如何表达。 (三)早在19世纪,马克思便预言。在各国经济走向世界经济的过程中,文化生产也将走向世界性。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hellip;hellip;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我们身处的正是马克思所说的世界经济时代,是经过近200年风云变幻、比马克思预言的秩序更繁琐、竞争更剧烈、风险更复杂、机遇更隐晦的国际市场: 制定规那么的人已经占领制高点,而且仍然想重复经济全球化时代惯用的手段,将我们的文化生产压制到全球链条的最低端。 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是我们的优势,但雄厚的资本与成熟的商业运作却是西方的强项。 在文化的自由市场,与文化产品逆差同时而来的,还有意识形态的渗透、价值观念的侵入。 兵临城下。文化交流中的逆差,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影响的绝不只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产业较量的成败,更关乎意识形态主动权的得失、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面对大开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如果我们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就无法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高扬社会主义文化理想,维护国家文化平安,保卫国家文化主权。 实际上,我们并不缺乏讲述中国故事的各种题材。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铸就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留下了饱蕴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灿烂遗产。社会主义中国半个多世纪的激流勇进,创造了世界开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书写了人类文明的崭新篇章。这为我们的文化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根底。但今天的我们怎样才能在改革创新中,将这些珍贵的财富转化为文化较量中的主动位势,转化为软实力竞争中的现实优势。 关系不顺、效率不高、管理不力、布局不优、机制不活,在挑战与竞争中暴露的中国文化开展困境,外表看,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不适应时代的开展要求;实质看,是传统的体制机制窒息了文化的内在活力。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释放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空前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造就了社会主义中国日新月异的繁荣景象。今天,在文化这个具有意识形态深刻属性的敏感领域,能否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根底性作用,决定了我们的文化体制能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202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做出重要战略部署。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5年之后,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开展大繁荣。 这是我们党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开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根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根底上,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它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认识上的崭新飞跃,反映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宏远的战略眼光。 突破束缚文化生产力开展的制度性障碍,开创文化开展繁荣的新局面,一场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改革由此开启。 (四)毫无疑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文化开展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 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决定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生死成败。它首次以文化的双重属性,确定了开展的双重任务,厘定了公益性与经营性的楚河汉界,确立了事业与产业的比翼齐飞,推动了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主要靠行政指令来实现对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而不是群众需求和市场导向,带有浓厚的方案色彩。在文化领域,本属公益的,公益属性模糊;本属市场的,市场属性不明。结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缺乏,缺乏为人民效劳的动力和活力;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缺乏闯荡市场的实力和能力。 理论的创新,让局面豁然开朗。 按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二分法思路,改革路径分外清晰中心目标是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不是要将所有文化都推向市场大潮,留归政府的,就要确保其公益性,由政府全力扶持文化事业,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效劳,以实现人民群众根本文化权益。不能再让所有文化都赖在政府怀里,推向市场的,就要明确其经营性,让市场优胜劣汰文化产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开展、自我约束,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分类改革,创新机制,调整结构,转变职能。几个数字可以看出改革的决心和勇气:8年间,全国共核销事业编制18万多名,注销事业单位4300多个。吃惯皇粮的事业单位,终于在市场的洗礼中搏击风浪;习惯一手抓的文化管理部门,开始从办文化转向管文化。 (五)20222023。 从破冰之旅到乘风破浪,3000多个披荆斩棘的日日夜夜,中国文化开展标定了新的历史方位。 这是一番让人感慨的景象。文化体制改革明确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政府近8年的文化根底设施投入,是过去几十年的总和,覆盖城乡的根本公共文化效劳体系已经建成;五大文化惠民重点工程播送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极大地缓解了基层群众看书看报难、看戏看电影难、文化活动少的状况;文化产品的供给前所未有的大,广阔群众的文化选择前所未有的多,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年出书品种、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位hellip;hellip;专家评价,中国文化进入了黄金开展期。 这是一串令人欣慰的数字。文化体制改革激发了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文化产业被列入国家产业振兴方案,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多个省市区提出文化大省战略,北京、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千亿元,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双百亿的文化企业成为领军力量。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202223年,我国的文化产业仍然逆市上扬,增速超过国内生产总值8个百分点hellip;hellip;学者分析:中国文化出现了开展里程碑。 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趋势。文化体制改革锻造了走出去的底气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范围和渠道不断拓宽,近150个国家与我们展开政府间的文化合作,350多所孔子学院走出国门。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有所扭转,截至202223年底,人民日报社主管的网络和各类报刊的国外受众比2022年增长50%以上,新华社海外用户普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hellip;hellip;舆论感慨:中国文化呈现了复兴曙光。 黄金开展期,开展里程碑,复兴曙光,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文化生产力空前释放,文化建设活力显著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在保障人民根本文化权益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经营性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明显增大,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开展;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8年奋斗与探索,充分证明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顺应了时代开展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顺应了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开展趋势,这才有了社会主义文化开展繁荣的春天。 (六)文化体制改革收获的不仅是一大批活力四射的文化企业,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党和政府对文化的认识,为实现文化大开展大繁荣提供了思想根底,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了可贵探索。 从理论层面看,文化体制改革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升了人们对于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从实践层面讲,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开展了文化生产力,创造和培育了良好的文化开展体制和机制,理顺了政府、市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幅度提高了人民根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 这些探索与成就,关系到我国文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挑战中,在我国经济社会开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背景下,我们应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文化繁荣开展,以什么样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认为文化事关意识形态平安,担忧文化进入市场后,会改变社会主义文化性质,弱化党对文化的领导,引起思想的混乱。 然而,让文化走向市场,就是把创造的权利、评价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交给广阔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