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金
融资
市场化
配置
问题
分析
思考
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问题分析与思考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是要使市场机制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根底性作用。在初期以行政调控为主要特征的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效果之后,宏观调控方式向市场化的调节方式转变是一个必然的方向。如果不及时进行市场化的改革,没有市场化的价格信号调整配合,宏观调控的难度会加大,其效果也难以稳固和持久。因此,金融宏观调控应更多地放在市场机制的完善上,更多地采用市场化的方法和手段,调动市场的理性,通过市场交易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这是金融最核心的问题。
一、制约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问题分析
(一)资源的行政性配置。我国庞大的国有经济,众多的政府部门,使中央和地方都承担了大量的经济管理职能,经济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政府为主而不是以市场为主进行配置的。由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具体行业和投资、贷款工程,使本该由众多消费者、企业等社会各种组成局局部别考虑的问题,集中由政府部门进行决策,有很大的主观性,扭曲了市场的竞争机制。实践证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低效的。
(二)利率管制。一般来说,利率是有效配置资源最有力的调节工具。随着经济的逐步市场化开展,除极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外,大局部要素资源已经或者正在实现市场化的配置,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但到目前为止,还远远未能实现市场化的配置,金融市场没有形成合理的资金定价机制,不依据市场供求关系生成的非市场化利率,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不能成为准确真实的资金价格信号,正确调节货币需求,市场对金融资源配置的根底性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三)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资金供求不能通过金融市场进行合理的分配。
反映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资金供求能否通过金融市场进行合理的分配,而是通过金融市场配置的资金能否促进资金使用者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率。我国目前还没能形成一个能够高效率配置金融资源、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的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缺少一种能使金融资源自动流向有利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改善和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的资源配置机制。
首先,我国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银行体系把货币市场主要放在信贷融资上,扭曲了货币市场的功能。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经过十多年的金融改革,虽然直接融资比例在不断上升,但融资结构未发生根本转变,市场直接配置金融资源功能薄弱,带来的后果是银行承担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转轨的绝大局部本钱,信贷资金呈现出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集团集中的趋势,中小企业开展缺乏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开展的需要,这说明资金分配的效率不能通过良好的金融体系得到合理表达。
其次,资本市场欠兴旺,资源配置功能发挥不够。尽管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但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却不高,而且成为经济有效需求缺乏的一个重要表现。究其原因,我国的资本市场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开展要求相差较大,缺乏活泼的企业间兼并、收购市场,生产要素通过股权交易进行合理重组渠道较窄,股票市场虽经多年开展,但容量依旧有限,全流通问题未解决,股价容易扭曲,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和优化资源配置功能难以发挥。
此外,我国金融市场分割比较严重,各市场之间的资金不能实现良性互动,也影响了金融市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功能的发挥。与银行资金过剩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资本市场资金短缺,长期资金来源严重缺乏,这是资金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反映的是资金有效配置缺乏。我国m2占gdp的比重接近200%,这种比例在全世界都罕见,资本初始投入缺乏有效渠道。
(四)微观根底不完善,金融配置的资源难以有效促进使用者提高使用效率。
我国高度集中垄断的金融体制,严重落后于我国市场化的进程。四大国有银行垄断了整个金融机构存贷款的绝大局部,整个银行体系又高度“纵向化〞,而且没有完全摆脱方案经济体制留下的“官本位〞特征,信贷行为的市场理性化水平还有待提高,难以形成在竞争根底上的高效运营机制,也难以对金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各类经济主体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效劳需求。
同样,国有企业也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未尽完善,其行为的非市场化倾向十分突出,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理性的经营活动,市场手段对企业投资和资金需求的调节作用极其有限,市场通过利益调节调整资源配置的功能难以正常发挥,直接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二、建议和思考
“十一五〞时期,我国我国金融业将迎来突破性开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开展的重要根底性产业。这就要求金融业运作的目标从传统的单一利润最大化转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指标,加快推进各项改革进程,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提高资金运作效率,从而有效地促进全社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一)强化有限政府的理念,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根底性作用
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作用,而恰恰是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来创造市场经济所依托的政治环境。有限政府不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不控制主要应由市场配置的资源,应更加相信市场的理性。这种理性,表现为市场主体会依据现实和对未来的预期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金融宏观调控要逐步实现行政性手段淡出,市场化手段跟进,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将调控手段更多地转为市场化间接调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根底性作用。
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引入市场机制后,国家应主要通过市场而不是政策来实现国有银行资源优化配置,要真正把商业银行当作企业看待,不要直接控制或干预银行经营活动,而是要求银行以资本的保值增值作为主要目标。只有这样,银行才会在经营行为上根据市场的要求发放贷款,追求银行经营的平安性和效益。放在更大的范围看,银行这种符合市场理性的微观经营行为将在市场规律的约束下实现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健全市场化利率运行机制,完善间接调控机制
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必须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市场对金融资源配置的根底性作用的有效发挥,在于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稳步推进,逐步形成一个可靠的价格形成机制,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益部门。因此,中央银行要增加货币政策操作的市场化色彩,中央银行要更加注意研究价格工具,货币信贷调控要加快向价风格节方式的转变,发挥好价格手段在促进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当前,比利率调整更为重要的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形成机制问题。如果只着眼于利率水平的变动,无论是上调还是下调,都仍然是非市场化的。
(三)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开展
建立有效率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必须拓宽金融开展的渠道,全面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开展,构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市场等多个子市场协调互动的机制,将以银行信贷融资为主导的金融结构向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融资、票据融资等多品种、多渠道、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演变,加强诸市场的沟通和联系,让资金在市场间流动起来,才能最终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根底性作用。要以开展直接融资产品和风险管理为重点,继续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大力培育和开展机构投资者,并根据市场条件逐步加快开展金融衍生产品,如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此外,还要开展出各种复杂的组合性、结构化的金融工具。金融工具的品种越多,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就越强。
(四)继续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培育和开展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金融微观主体
首先,要培育多元化金融主体。单一的产权结构会阻碍金融资源流动,降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而多元化的金融主体那么能够适应多类型、多层次金融资源配置的需要。因此,应通过明晰产权主体,完善公司治理,转换经营机制,把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建设成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金融企业,努力构建合理的金融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功能。
其次,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推动我国经济在资金配置模式上实现以市场为主的变革。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讲,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是获得良好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的根底。因此,商业银行要更加重视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造和公司机制的建立。只有扎扎实实的公司治理建设、内控机制与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才能按市场规那么进行符合市场理性的经营,形成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五)进一步推进企业改革,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市场化行为的制度根底之上。各项金融改革措施的出台,为为微观经济主体改善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要加快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步伐,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约束机制,硬化企业的预算约束,广泛参与金融市场,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结构,为高效配置资源创造较好的经济主体环境。
第7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