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民族文化基本状况调研报告.docx
下载文档

ID:753373

大小:25.26KB

页数:13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民族文化 基本 状况 调研 报告
民族文化根本状况调研报告 xx彝族苗族乡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驿站,有广阔的土地,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勤劳智慧的人民。自然神韵,奇特环境,赋予了xx“搬不完的粮仓、歌舞的海洋,古墓的展厅,天然的氧吧,民族民间艺术之宝库〞的美誉。 xx纯朴、善良的彝乡苗家人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的开展。其根本情况如下: (一)民族文化方面 一、xx乡民族文化根本情况 xx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文化遗产遍布广泛,其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形态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优秀的艺术创造力。典型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的擦大钹和苗族的芦笙。它们深深植根于民间,为各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民间应用非常广泛,当地群众讨亲嫁女、户建乔迁,老人去世、超度亡灵、二月初八“姑娘节〞等喜庆节日都要请“擦大钹〞或“芦笙〞班子表演,它们已成为我乡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中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擦大钹地实地考察指导、挖掘。 二、非物质文化产业“擦大钹〞 “擦大钹〞彝语称“大钹聚自得儿〞,是流传在隆阳区xx彝族苗族乡徐掌、白龙井、四棵树、梅兰山等彝族聚居村寨的一种集体舞蹈、武术、杂耍、打击乐演奏于一身的非常优秀的彝族民间舞蹈,曾有省内外文艺界人士把“擦大钹〞与“威风锣鼓〞相提并论,誉为“南钹北鼓〞之称。 关于“擦大钹〞的起源,史志文献中无记载,民间也没有可靠的说法。据艺人们讲“擦大钹〞的真正来历并不知道,只知道是老一辈子传下来的。目前,徐掌村“擦大钹〞的艺人们公认的老师傅叫茶在(1957年去世),茶在传授给茶苗兴(已去世),茶苗兴又传授给儿子茶发金等一班人,目前已有下一代的年轻人开始学习此项技艺。在徐掌村彝族“擦大钹〞艺人当中,数茶发金掌握技艺最全面,表演水平最高,也是“擦大钹〞的重要传承人之一,茶发金曾在2022年5月被省文化厅、省民委命名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艺人〞。 “擦大钹〞现在在xx乡徐掌、白龙井、梅兰山三个彝族寨子,有三支完整的擦钹队伍,还有多只不太完整的活泼在民间,大钹班子一般由8至2023人组成,全是男性。“擦大钹〞的步法以马步、踏步、蹲步、弓箭步、跳踢步、摸跳步、蹉步、矮桩步为主,钹位有正钹、侧钹、胸前钹、胯下钹、盖钹、泼水钹、抛钹、点擦钹、揉擦钹等多种击钹方式。步法和擦钹的钹位、技法,在舞蹈中灵活多变,交织运用,套路有5个,包括“长板、纱帽顶、串花、苍蝇搓脚、拳打〞。表演的时候表演者在保持根本动作风格的根底上,参加花哨的即兴动作,富有逗闹、嬉戏的情调,使表演更加精彩迷人。 “擦大钹〞除主要演奏乐器大钹外,常用大鼓、小红鼓、大锣、小钹、唢呐、大号等作为伴奏乐器。每次表演,都以长号吹长音三起三落开场,紧接着,明亮的唢呐曲调和热闹的钹鼓打头引出大钹鼓舞者的精彩表演。 “擦大钹〞妙在能以一付音色单调的普通大钹,通过表演者采用不同的钹位,不同手法和击钹的轻重,以强劲而优美的身段动作打出特殊的声响和韵味,整个舞蹈把戏翻新,生动活泼,自然流畅,真可谓是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于2023年“擦大钹〞被列入XX县区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擦大钹〞还屡次参加大型文艺节目表演,受到高度赞扬和节目奖励。 徐掌村“擦大钹〞获奖情况: 一1991年参加XX省首届民族民间舞蹈比赛获表演一等奖。 二1992年参加了在昆明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中“永昌钹舞〞荣获组委会颁发的“表演综合一等奖〞和“组织一等奖〞。 三1998年9月参加XX县区(小市)丰收50年“擦大钹〞舞台表演荣获三等奖和组织奖。 四2023年至202223年6月两年参加保山啤酒狂欢节“彝家钹舞〞获表演节目奖。 五202223年参加隆阳区举办的新农村文艺汇演“彝家钹舞〞荣获组委会颁发的“表演二等奖〞。 三、存在问题 一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多年来,我乡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县、乡领导的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组织了自己的民间文化表演队伍,较好地促进了当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深民族文化根本状况调研报告入开展。但少数村组干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缺乏,或者认识浅薄,导致一切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工作、活动都难以开展或没有成效。由于宣传不够,引导不深,受益不多,广阔群众参与保护民间文化的热情不高,未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保护行动中来。民间自发和政府自觉的保护没有融为一体,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未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 二是局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调查发现,由于社会加速转型和剧烈变革,民间文化的传承条件发生了变化,现存的一些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珍稀罕见的的民俗技艺和文化门类随着生存土壤和文化生态的变迁而日渐埋没消亡。 三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弘扬机制尚需完善。 首先是投入机制,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是社会公益事业,政府投入的民族经费大多用于根底设施建设,对民族文化的研究、继承与发扬方面投入相对较少。同时由于很多人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认为文化开展都是耗钱的工作,而不能对社会产生增值。其次是奖励机制,传承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是需要大量的人来实施的,需要对民间艺人给予补贴,需要对从事民族文化抢救、挖掘、整理、研究、传承有一定奉献的社会有识之士和文艺工作者给予奖励。 四是民族民间文化后继乏人。 原有的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现存的许多民间艺人年迈体衰,无法继续从艺或传艺;如今的大批年轻人不爱学习,纷纷出门打工。一些老艺人开始担忧,一旦他们去世,他们会的民间艺术或擅长的绝活就将带入坟墓。因此,民间文化的传承队伍正在萎缩。 四、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提高民族文化工作的认识 我乡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正是我们突出的优势资源。浓郁的民族特色,可以使民族文化产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要用科学的开展观看待外乡的民族文化。调查中我们也看到,多数村组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对于促进经济建设、鼓舞、凝聚人心的重大意义,十分重视本地区的民族文化工作,亲自抓或专人抓,利用有限的资金来保障该项工作的运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有少数村组领导把经济与民族文化脱离开来,对本地区民族文化漠不关心或知之甚少。所以,提高民族文化工作的认识非常重要。 二是构建民族文化工作政策和机制 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和我乡实际,制定一系列具有强制性的具体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展政策,特别是对文化产业,要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发挥民族文化的载体作用。另一方面要制定出相应的民族文化制度,包括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成果评估制度、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机制、民间绝艺传承机制、有关部门合作、互动、交流机制、优秀民族文化工作者和优秀民族文艺作品成果奖励机制,等等。尽快建立和完善xx乡民族民间文化挖掘、保护、利用和监督、奖罚机制,使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展步入健康的轨道。 三是加大对民族文化工作经费投入 民族文化事业开展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问题。首先,在今后的民族文化工作中,每年安排一定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用于普查、民间艺术搜集、整理、挖掘、加工、提高、文艺集成出版、民间艺人补贴、文艺调演等常规性工作。其次,要投入专项资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精品打造工程,使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展更加健康稳定,更加的凸显xx乡的民族特色。最后,结合我想实际,配合旅游开发,积极争取工程,通过招商引资,共同促进我乡民族文化的繁荣。 (二)民族教育方面 一、学校根本情况 xx人民历来重视教育的开展,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早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就开始聘师开办第一所私塾学校(浪嘎)。全乡现有小学49所,其中完小19所,村级教学点1所,两师一校教学点4所,一师一校26所。全乡小学共有140个教学班(其中复式班13个),在校学生32023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301人(彝族897人、白族177人、傣族3人、苗族38人、傈僳族31人、景颇族4人、阿昌族2人、满族59人)。寄宿制学生202334人,全乡小学有11校办有寄宿制班,均办有寄宿制学生集体食堂。 小学现有在编在职教职工179人,其中专任教师174人,合同制职工5人。另外聘请代课教师11人,学生集体食堂临时工8人。 我乡原有初级中学1所,于202223年9月申办为完全中学——西山民族职业技术中学。xx中学创立于1977年,经过30多年的开展,现占地71.8亩,建筑面积6741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21个,其中初中教学班16个,普高教学班3个,职高教学班2个。202223年在校学1143人,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为394人,占学生总数的34.47%,有教师62人,少数民族教师14人,占总数的22.58%。 二、适龄儿童和少年入学、稳固、完学率情况 1、全乡7—12岁适龄儿童总数2968人,已入学2968人,入学率20230%。 2、全乡学龄残疾儿童1人,已入学1人,入学率20230%。 3、202223年9月小学在校学生3182人,202223年8月在校生3182人,辍学率为0。 4、15周岁人口472人,受完初等教育472人,完学率20230%。 5、全乡13—15周岁适龄少年1456人,在小学就读42人,在初中读书122023人在高中就读41人,初中毕业回家163人。 6、17周岁人口440人,完成初等教育437人,完学率99.3%。 7、小升初情况 202223年小学毕业517人,升入初中52023人,其中外地就读180人(保山民族中学11人;汶上中学169人),在xx中学就读328人,升学率98.3%。 8、中学向外输送人才情况 202223年,中学向外输送高一级学生91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6人,占总人数的39.56%。 三、办学条件 1、全乡现有小学49所,其中完小18所,村级教学点1所,两师一校教学点4所,一师一校26所。占地面积84531平方米,生均占有校园面积约27.3平方米;建筑面积18818平方米,生均占有校舍面积6平方米。现存d级危房5831平方米,危房率31%。在建排危工程有油房小学的明德工程,投资130多万;xx中心小学的教师宿舍楼建设工程,投资约50万。 2、完全中学一所,占地面积47896平方米,生均占有校园面积约42平方米;建筑面积6741平方米,生均占有校舍面积约6平方米,现存d级危房249平方米。危房率3.7%。在建排危工程有学生宿舍楼和学生食堂,投资约150多万元。 四、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 1、强化工作责任,一如既往地落实教育优先开展的战略地位。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把开展教育一直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以落实。每年召开一次全乡性教育工作会,签订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表彰教育工作政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于一把手以身作那么,亲历亲为,强化了我乡教育工作优先开展的责任,依法治教、尊师重教、全民兴教的意识在全乡不断增强。 2、健全保障机制,在财政运转十分艰难的状况下,尽可能调挤资金全力改善办学条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教育收费制度标准,学校实行收费、政务公开,严格执行收费标准,没有教育乱收费行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得到完善。教育经费专款专用,教育转移支付资金、排危专款、扶贫助学资金、半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