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当前
经济困难
原因
及其
对策
分析
新编
当前经济困难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一、方案体制在中国的起源
研究方案体制的学者们普遍认为,相对于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而言,经典作家的原始构思对各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形成影响甚微。在我看来,方案体制在中国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意志的表达。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远远长于新中国的历史,因此,共产党长期征战中形成的战时命令体制就不会不对新中国的方案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历史渊源上说,年之后形成的以陕甘宁边区最富代表性的抗日根据地体制,对中国方案体制的起源尤其有着直接的影响。相比起来,与其说是舶来的苏联模式决定了中国方案体制的面貌,倒不如说这种土生土长的延安模式才是方案体制的胚胎。这种模式的特点一是统收统支;二是地方分权,即各根据地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实行分散经营、自力更生。在面临着严峻战争考验的时期,这种模式曾经有效地保障了战时供给,保证了共产党能够最终顺利地夺取政权。到建国之后,一方面,由于四边战火犹未平息,政权尚未稳定,所以这种战时体制自然仍有其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对于初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新政权赖以稳固和开展的庞大的中层干部大多行伍出身,他们熟悉的是以命令和服从命令为特征的军事组织。可见,面对这样一种丰厚的组织资源,最合理的利用途径恐怕就是命令式的方案体制。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在建国伊始,就已经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次,新中国的领导人在建国之初便确立了以赶超西方兴旺国家为目标的重工业优先开展战略,而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通过国家力量强制实行工业化,其结果只能是导致方案经济体制。林毅夫等作者在中国的奇迹:开展战略和经济改革一书中较为清晰地解释了这一内在的经济逻辑。他们的理由大致如下:首先,在一个开展水平甚低、资本极度缺乏的国家内优先开展重工业,只能人为地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和生产必需品以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因此造成了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的极大扭曲;其次,由于市场机制很难保证稀缺资源流向不具比较优势的重工业部门,因此就需要借助方案与行政命令配置资源;最后,为了贯彻资源的方案配置机制,在微观上必须建立以完成方案任务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和人民公社。可见,一经选择了以优先开展重工业为目标的赶超战略,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性的微观经营机制便相继形成,这种叁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是内生的,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最后,社会主义国家除了普遍追求经济增长率之外,充分就业也是其最关心的国家目标之一。从一开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和公民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隐含的社会契约: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义理性,又译合法性既然来自劳动人民当
家作主,那么国家无形之中便负有提供公民劳动和工作的权利的义务。正如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的,如果由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劳动力市场,那么自愿和非自愿的失业是不可防止的。为了实现工人全部就业的目标,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借助方案体制。在方案体制下依靠行政命令实现充分就业,结果只能是压低并限制工资水平。但做为对此的补偿,国家还会给予工人较高的福利待遇。国有企业实际上承担着提供各种福利待遇的任务,这就是企业办社会这种现象的来源。
二、两种体制在时间进程中的不同绩效
如何比较方案体制和市场经济在时间进程中的不同绩效一般来说,衡量一国经济绩效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是看其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二是看其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然而,这两个指标都有着很大的偏颇性。如果仅仅是看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
那么兴旺国家挟其数百年来的深厚积累,自然比后进国家占据优势;反之,如果仅仅是看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那么落后国家由于基数小,起点低,其潜在的增长时机要比兴旺国家更多,反映在增长率上自然比兴旺国家更高。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默瑞尔教授和奥尔森教授指出,为更加准确地衡量一国经济的真实绩效,需要考虑其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差距。换言之,良好的经济绩效意味着一国能尽可能地挖掘该国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缩小其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差距。
根据默瑞尔和奥尔森的研究,方案体制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在年、年这两个时期的经济绩效如下:
上面两个表中,第二栏分别是方案体制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在年、年这两个时期内实现的年均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第叁栏是这两类国家在这两个时期按照预测应实现的年均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第四栏是这两类国家在这两个时期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差距。
从这两个表中可以看出:一在年期间,方案体制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绩效大体相当,方案体制国家甚至表现出来了一定的优势。这说明在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其经济体制中的其他缺陷;二在年间,方案体制国家的经济绩效开始明显落后于市场经济国家。虽然从表象上看,方案体制国家的实际增长率并不比市场经济国家相差太大,但分析它们的增长率差距就可以看出,方案体制国家已经开始衰落:在年间,市场经济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差距%和上一时期%相比根本相同,但方案体制国家的增长率差距已经从上期的%扩大到%。换言之,市场经济国家的增长率差距仅扩大了%,而方案体制国家那么扩大了%。
考虑到资本主义国家在年代和年代经历的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那么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初期能够实现与之并驾齐驱的高速增长,不能不令人震撼。以往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开展历史的经济学家大多只注意到了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默瑞尔教授和奥尔森教授那么进一步地分析了这种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的由来。
在默瑞尔教授和奥尔森教授来看,方案体制国家与市场经济国家的最大差异在于,方案体制国家实行的都是一种相对集权的政治制度。在方案体制国家中,治理国家的权力集中在少数国家最高领导人手中,而且,由于这些领导人可以长期任职,因此其集团比较稳定。和其他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家们一样,默瑞尔和奥尔森也把治国者视为经济人,也就是说,身居高位的治国者和芸芸众生一样,也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治国者最关心的莫过于其政权的长治久安,或者说,治国者目标函数可以概括为义理性的最大化。由于在方案体制国家中,权力相对集中且统治稳定,所以其治国者的自身利益自然而然地易于和整个国家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与所谓民主政体中那些轮流坐庄的政客相比,方案体制国家的领导人更为关心自
己国家的经济成长。
这种关心首先表达在治国者对经济增长率的渴求上。由于在敌对意识形态国家的包围之中明显感到的生存威胁,由于一国的经济实力主要是工业力量、科技力量和军事力量而非消费者的福利水平直接决定它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由于更高的增长率在两种制度的竞争中可以提高自身意识形态的感召力,所以不难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以赶超战略为根本政策。
相对集权的政治体制不仅赋予了治国者强烈的动机去关心经济成长,而且这种体制还给治国者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强有力的集权政府可以轻易地粉碎各种利益集团对经济增长的干扰。奥尔森在国家兴衰探源一书中指出,寻求特殊利益的各种组织或集团过于活泼时,将会降低社会效率和国民收入,而且还会带来政治不稳定因素。利益集团追求的往往是瓜分更多社会财富。奥尔森形象地把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比作一群人在瓷器店里争夺瓷器:一局部人在多拿的同时,还会打破许多大家本可以分到手的瓷器。其次,由于长期任职,治国者可以有足够长远的眼光去进行长期投资,比方科技、根底设施和根底工业等等,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为日后的经济成长奠定根底。
叁、传统方案体制的衰落
在经历了建国之初的经济跃进之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日益暴露出效率低下的问题。事实上,经济学家们目前普遍认为方案体制先天就有着致命的缺陷。因此,出乎意料的可能并不是这种体制为什么会在本世纪末宣告结束,而是它为什么竟会存在将近一个世纪之久。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优劣,都取决于其内在的信息机制和鼓励机制。信息机制关心的是经济体制的运行本钱,即如何以较少的关于消费者、生产者和经济系统中的其他参与者的信息,维持一种经济体制的运行。鼓励机制关心的是人们的积极性,即如何使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能够符合社会的需要和目标。从信息机制这一方面来讲,方案体制要求中央方案者处理瞬息万变、浩如烟海的有关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息。在信息的层层传递过程中,信息量将呈几何级数递增,最终远远超出了方案者信息处理能力的极限。这使得有的批评者称方案体制只是一种计算机乌托邦。再从鼓励机制这方面来看,由于国家只能以执行方案的结果评价工厂和企业的业绩,所以完成方案目标便成了各级经营者唯一关心的事情。于是,就像一幅漫画所挖苦的那样,在一辆卡车上装着一颗直径两米左右的大铁钉,旁边的工人们快乐地说:我们超额完成任务了,直径两米的大铁钉在实际生活中虽然毫无用处,但它却能满足生产的方案指标。更糟糕的是,由于国家只能以经营者过去的工作成绩制定下期方案任务,所以经营者为了逃避更多的生产任务,有着强烈的动机去隐瞒其真实产量,甚至消极怠工。
这种有着先天缺陷的方案体制之所以还能够长期存在,恐怕是因为:一相对集权的政治体制提供了一种针对治国者的鼓励机制,使之格外关心本国的经济成长;二在未能达成合谋之前,下级官员以及经营者的相互竞争有助于减少国家的监督本钱。换言之,这种内部竞争减少了方案体制所需要的信息量。
以上两点合起来实际上说的是一件事。方案体制在其初期因为有效地抑制了分利集团的活动而实现了不同寻常的高速经济增长。遗憾的是,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似乎只是暂时的、特殊的。考虑到方案体制国家的建国大多经历了革命、战争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我们就会意识到,这些剧烈的震荡已经替新生的方案体制国家清洗了社会中旧有的利益集团。
经过一段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之后,新的利益集团开始在方案体制内部逐渐产生。尤其是,在主管各部门的高中级干部和下属企业的领导人之间,有着天然的共同利益根底,最容易形成共谋。
这确实是官僚体制的两难。一方面,从提高政府效率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在政府内部实行按部门的分工,主管领导和下属企业领导保持紧密联系也是促成上下级更好合作必不可少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永恒难题,当做为治国者的代理人的主管领导和下属企业领导形成共谋之后,是的,大臣这种被治者左右治理者的为难处境便不可防止了。人们常把各部门里主管领导和下属企业领导形成结盟之后的活动称为官僚主义行为,
仔细分析,这种官僚主义行为指两件事。一是尽量向中央隐瞒本部门的实际生产能力;二是尽量向中央索取更多的资源以供自己支配。由于处于下级的部门联盟在信息方面比中央具有优势,也就是说,各部门的事情各部门自己最清楚,中央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只能听信这种虚假的汇报。
在部门结盟的势力不断稳固、壮大的同时,是治国者瓦解分利集团能力的削弱。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新一代政治领导人几乎都是从部门官僚中产生的。而且,官僚阶层在政治决策过程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于是,治国者在与利益集团谈判时的地位和力量自然不如以前。部门结盟在方案体制之下是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是市场取向改革的最大阻力。部门结盟在寻求特殊利益的过程中,逐渐侵蚀着方案体制的基石。于是,在方案体制后期,经济增长缓慢的趋势便不可防止地出现了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