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生态环境
建设
情况
调研
报告
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一、x县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情况
x县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地处辽河流域,属于北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正处在森林与草原、农业与牧业的生态交错带上,属一级生态敏感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我国重风沙危害地区之一。
为了改善x恶劣的生态环境,历届县委XX县区政府都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自2022年以来,新一届县委和政府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以建设辽宁中部城市群第一道生态屏障为目标,以植树造林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23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
通过调查我们感到,目前x生态环境的现状可以用“两个转变〞来概括,一是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风灾沙害得到有效扼制,正在加速向好的方向转变;二是由于常年干旱少雨和过度垦荒造田,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显,正在加速向恶化的方向转变。
1.x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是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这是调研组最直观、最强烈的感受。建国初期,该县林地面积只有4.6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1.4%。到2022年底,全县林地面积为5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5.8%。经过6年努力,新增造林面积56万亩,超过建国后5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目前全县林地总面积已到达12023万亩(包括生态林99万亩、经济林8万余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
二是风沙灾害得到有效治理。森林植被的增加,使当地风沙灾害得到明显扼制。气象资料显示,近年来该县年平均风速低于3.5米/秒,与上世纪70年代的4.5-5.5米/秒相比,明显减缓且有继续减缓趋势;大风和扬沙日数也明显减少,该县近年来平均大风和扬沙天气30天左右,远低于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72天。每月每平方公里降沙量28吨,比上世纪60至70年代减少70%以上。另外,近年来该县夏季平均气温也呈下降趋势,相对湿度呈上升趋势。
三是生态与经济互动开展的局面初步显现。该县积极寻求生态与经济的有机统一和互动开展,并在开展经济林、草畜结合、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据统计,目前该县开展寒富苹果2.3万亩、大扁杏1.9万亩、桑树4万亩。到202223年底,全县白鹅、牛、羊的饲养量可分别到达700万只、22万头、32万只。另外,该县还成功引进了辽花粮油、龙兴鹅业、众旺鹅业、赤峰银龙等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农产品深加工体系。尤其是该县海洲乡,虽然地处重风沙地带,但由于长期坚持植树造林和农田林网建设,目前不仅是全国绿化造林“百佳乡〞,而且成为国家定点绿色食品基地。
2.x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缺水是制约x县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因素。据资料显示,2023年x县水资源总量为1.59亿立方米,比2022年水资源二次评价的多年平均量少45%。目前x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454立方米,远低于全省972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属于水资源匮乏地区。由于严重缺水,致使该县4.5万亩中小河道常年根本无水。全县湿地面积由80年代初30.9万亩减少到21.3万亩,减少了1/3。(x县水资源短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降水量长时间偏少。据统计,x县常年降水量为528.9毫米,比XX市区少184毫米,是全市降水量最少的地区。自2022年以来,x县年降水量进一步下降为460毫米,其中有3年甚至缺乏400毫米。同期x年均蒸发量却高达202223毫米,是降水量的4.37倍。二是地下水储量下降。据统计,2023年x地下水资源量为1.3亿立方米,比1984年至2022年的多年平均储量少57.3%。)
二是土地沙化现象比较严重。经过多年积极治理,x县防风固沙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土地沙化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据全国第三次沙漠化土地调查资料显示,2022年x县沙化土地面积为184万亩(包括沙化土地87万亩,趋于沙化土地97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6.7%、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的35.8%,比1994年第一次沙漠化土地调查时增加了70.9万亩。(x县土地持续沙化,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辽蒙边界防风阻沙带不完整,仍受域外风沙侵害。辽蒙边界防风阻沙带设计总长度128.9公里,宽202300米,面积17.3万亩。现已造林12.4万亩,另有21.5公里没建阻沙带,有30.85公里阻沙带宽度缺乏202300米,还需造林4.9万亩,这些地段主要分布在5个乡镇13个行政村。由于地段上的农田(包括根本农田2.2万亩、册外耕地2.7万亩)土壤条件相对较好,亩产净收益高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规定的每年160元补贴标准,农民不愿意退耕还林,从而影响了防风阻沙带建设,致使域外风沙仍威胁着x生态平安。二是域内一些风沙源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据统计,x县域内现有各类流动和半流动沙丘20230多个,总面积60万亩,还未得到治理的占58%以上,其中单位面积202300亩以上的就有14个(共6万亩),遇到大风等特殊天气,土地沙化就会继续蔓延。三是农田防护林网还不健全,耕作方式比较落后,耕地出现大规模就地沙化现象。据统计,x县沙化耕地面积1994年为58.1万亩,2022年到达125.2万亩,净增加67.1万亩,占全县沙化土地增加量的94.6%。)
三是草地植被面积逐年减少。据资料显示,x县20世纪50年代初有天然草场126万亩,60年代初12023万亩,70年代初78万亩,1982年62万亩,1996年32万亩,目前全县草场面积16万亩,天然草场11万亩,人工草场5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的整块草场仅4块,并且还有继续减少的趋势。与此同时,草场质量和生产能力也在大幅下降。据统计,x现有天然草场中,沙化、碱化、退化的占到80%,最大亩产量仅为200公斤鲜草,是20世纪80年代的22%。(x县天然草场面积急剧缩减,主要是因为种草的比较经济效益低,使得天然草场长期以来被当作宜农荒地不断开垦,草场面积不断下降。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x县曾引进三家草加工企业,但后来均因经济效益不佳而退出。当地农民由于没有龙头企业带动,种草积极性和经济效益都大受影响,再加上近些年来种粮经济效益的提高,致使草场被再次开垦和占用。天然草场的减少与退化,削弱了修养水源和防风固沙能力,加剧了水土流失,给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畜牧业开展带来了严重危害。)
四是卧龙湖生态环境状况令人堪忧。卧XX县区域面积112平方公里,最大库容962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年份为7320万立方米,是XX省最大的平原淡水湖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然而,自2022年到2023年春,卧龙湖彻底干涸,生态功能丧失殆尽,裸露的湖滩地成为风沙源。到2023年夏,卧龙湖蓄水量恢复到7000万立方米,随后又再次减少。截止202223年8月,蓄水量已缺乏3000万立方米。按照卧龙湖目前2628万立方米的年失水量来计算,明年还有可能干涸。(卧龙湖生态环境状况恶化,除了降雨量偏少外,主要是因为周遍地区过于强调经济开发而无视了生态保护。据调查,近些年来,x县和XX省科多后旗分别在境内东、西马莲河上游修建了多处截水工程,仅x县境内就建造水田3600亩,年截水量约700万立方米,直接削减了卧龙湖的水补给量。另外,卧龙湖保护区还存在非法违规开发现象。据统计,卧龙湖周边现有湿地7.2万亩,其中2.8万亩已被人为改造为水田、旱田和水产养殖区,每年耗水约1500万立方米。更严重的是,有开发商出于经济考虑,修建了环湖公路和堤坝,并曾将22处进水口完全堵塞,把卧龙湖彻底变成了“死湖〞,从而直接导致了2022年到2023年春卧龙湖干涸的严重后果。)
以上问题不仅事关x的生存和开展,而且事关沈阳其他地区的生态平安,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一揽子加以解决。
二、x县生态环境建设的三年目标和重点工程
作为沈阳乃至辽宁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第一道屏障,x县的生态环境建设对沈阳乃至辽宁的经济社会开展意义重大,应该摆到重要战略位置。
x县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生态恢复和建设,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开展。到202223年,要实现有林面积163万亩(原12023万亩,覆盖率33%),草场面积32万亩(原16万亩,覆盖率4.9%),水面面积30万亩(原21万亩,水面积率6.4%),森林覆盖率到达50%,草地覆盖率到达2023%,水面积率近2023%,林、草、水的面积占全县区域面积70%,建设成为国家生态县和XX市的滨湖型卫星城。
加强x生态环境建设根本在于补水、固沙,在未来三年,要通过实施生态引水、恢复卧龙湖生态功能、补造防护林等六大工程,一揽子解决x的生态问题,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1.生态引水工程加强x生态环境建设,根本在破解水资源匮乏问题。在天上降水有限、河流径流量逐年减少、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的条件下,开辟新水源,建设引水工程是解决x缺水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历史上,在极度干旱少雨的情况下,x曾经有过三次引辽入康行动,最后一次在1984年。)
把洪水期的辽河水引入卧龙湖,既可以为x地区补充重要水源,促进卧龙湖湿地的生态功能恢复,又可以减轻辽河洪水灾害,缓解辽河下游新民、辽中等地的抗洪压力,可以实现储水避灾的一举两得。
通常辽河主汛期在7月15日-8月15日。由于洪水本身对污染物具有稀释作用,而国家已把辽河列为“十一五〞期间三大重点治理河流之一,如果再配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引入的洪水应该可以使用。
引辽洪可以采用两个方案。一个是修复和利用原有的河道及设施,经卧龙湖北闸进入卧龙湖。其工程量小,投入少,流程长,对流经地区滋润作用明显,入湖流量可达1680万立方米;另一个是在两家子东侧辽河右岸建一座提水泵站,沿东西方向新建输水管道直接汇入卧龙湖,入湖流量可达1890万立方米。其输水效率高,对解决卧龙湖补水问题作用明显,但工程量大,投资大(需要新建提水泵站,沿途采用混凝土管和钢管铺设,按每米材料和铺设造价2022元计算,仅管道一项需要投资4400万元),而且工程采取暗管铺设后,如果发生泥沙淤积,清淤困难。
从节约本钱,追求综合生态效益考虑,建议采用第一套方案。
这项工作需报请省水利厅、松辽委审批,可由市水利局牵头,市环保局、x县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2.卧龙湖生态功能恢复工程
卧龙湖作为XX省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对调节和改善沙化气候、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阻止科尔沁沙地面侵、维护地区生态平衡、防止生态环境恶化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解决卧龙湖问题的前提是尽快解除与希贵集团的合同。目前,市里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正在协调,希望通过走法律诉讼程序,实现依法解除合同。
卧龙湖最大的问题是补水。在谋划生态引水工程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其他重要的水源补给工程。一是对东、西马莲河等主要水源进行疏浚整治,去除截水工程,取缔水田种植(整治东、西马莲河每年可为卧龙湖新增水量200万立方米。清淤治理小横道子排水工程,每年可新增汇水量200万立方米)。二是加强中水回用(对x县城每日约2万立方米的生活污水进行生态净化处理后引入卧龙湖,将北部污水处理厂向x坑口电厂输送的中水进行二次处理后引入卧龙湖,每天可补水8000立方米)。上述工程共计可实现新增补水1422万立方米。卧龙湖的核心任务是恢复生态功能。要围绕建设滨湖新城的目标,高起点筹划和推进几个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一是完成湖心岛和北蟹场的湿地恢复工程;二是完成x湾湿地污水处理和退渔还苇工程;三是完成南家窝堡北段的退耕还苇工程;四是加快环湖地区的根底设施建设;五是建设两个规模在500亩以上的森林公园;六是对环湖地区进行绿化、美化,形成以草地和灌木为主,草灌乔梯次推进的景观带。经过三年努力,要根本恢复卧龙湖湿地的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大幅度提升环境品位,使其成为x县的一张靓丽名片。
要恢复卧龙湖的生态功能,必须对目前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内的598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