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贫困地区
推进
城乡
教育
一体化
发展
调研
报告
贫困地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开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贫困地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地方财力,贫困地区城乡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既影响了一体化开展进程,同时也影响到教育的公平。
一、贫困地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开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挤村空〞现象较为突出。尽管随着“全面改薄〞工程的实施,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挤村空〞态势的开展。主要表现为城镇学校大班额、超大班额呈上升趋势,且XX县区学校更加突出。而村级完小及完小以下学校“小班额〞多,特别是贫困山区完小以下教学点平均班额都较低,有的学校甚至只有1个班的单班教学点。
(二)城乡办学条件差异大。城镇教学条件总体上优于乡村。一是信息化教学设施配置存在差异,城镇学校信息化教学根本上做到了全覆盖,乡村学校信息化教学覆盖率却大打折扣;二是生活设施配置差异大,城镇学校食堂、监控设备、安保设施等配置率到达了全覆盖,乡村学校却不尽人意;三是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差异大,城镇学生分班学习实现了全覆盖,乡村完小以下教学点混班教学多,1名教师教全部课程的现象多,且混班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成长。
(三)城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差异较大。以XX县区为例,城镇教师综合素质总体上优于乡村教师。一是乡村教师整体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该县乡村教师平均年龄为45岁,城镇教师平均年龄为41岁,且50岁以上的乡村教师占全县乡村教师总人数28.6%。二是乡村学校高学历、高职称以及骨干教师比例偏低,乡村教师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比28.4%,比城镇低34.6个百分点;乡村高级、一级职称教师比例55.6%,比城镇低24.7个百分点;骨干教师比例17.7%,比城镇低5.3个百分点。三是乡村“音体美〞等特色学科专职教师严重缺乏。
(四)城乡教师流转机制不畅。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机制还不顺畅。主要表现为农村教师进城交流愿望迫切,而XX县区教师大多数不愿意下乡援教。虽然XX县区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享受“三区〞人才支持方案补助和农村教师生活补贴,但多数教师仍不愿意下乡援教,不能安心开展援教,援教工作根本靠行政力量推动。
(五)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一是乡镇中心学校职能与实际工作任务不对等。为了加强对各乡镇中小学校师资调配、业务指导、财务核算等庞杂工作的管理,各乡镇均设立了中心学校。乡镇中心学校实际上是承担着管理一个乡镇教育事务的行政机构,逐渐与实体学校剥离开来。乡镇中心学校根本靠财政拨款维持运转。乡镇中心学校现行管理体制实现了对各辖区中小学校的高效管理,但也与上级关于中心学校人员不能脱离实体学校的要求不大相符。二是乡村学校财务管理模式不合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撤销了学校公用账户。学校备用金往往只能使用个人账户开户,既存在着资金平安风险,也不利于财务的标准管理。这些问题暴露了某些教育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切合教育管理实际需要。
二、原因分析
(一)教育投入仍然缺乏。这是造成“大班额〞问题的根本原因。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教育投入缺乏,且教育投入主要消耗在教育人力本钱和保障根本办学支出上,真正用于支撑教育开展、改善办学条件、配套教育投资工程建设的资金却是少之又少,甚至中央、省级资金支持的教育工程,地方政府拿不出资金来配套。
(二)学校布局规划滞后。教育规划与城镇化开展不同步,工程建设方向与生源流动方向不一致也是造成XX县区集镇“大班额〞问题的重要原因。在城镇化开展的规划中,地方政府没有把“教育优先规划〞充分表达,没有为XX县区集镇学校开展预留足够的用地空间,中心XX县区甚至无地可新建学校,新建设校区只能建设在较偏远的非中心XX县区,虽然对化解“大班额〞问题有重大意义,但在优化XX县区学校布局方面作用就大打折扣了。
(三)工程扶持方向与实际需求不相符。现行教育建设工程与中小学生源向XX县区集镇流动的趋势、与群众的教育需求缺少照应。在城镇化和家长对教育期望值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是必然趋势,更多农村孩子进城上学也是必然的趋势。但现行工程重点不是支持生源流向的XX县区集镇学校建设,而是支持生源流出的农村学校建设,导致XX县区公共教育资源总量缺乏,这是XX县区集镇学校“人挤人〞,村级学校“空荡荡〞的现象的重要原因。
(四)农村教师待遇不高。这是城乡教师流转困难的主要原因。尽管近年来农村教师待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农村教师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但仍缺乏以与XX县区教师所占有的各种优势相提并论,XX县区教师根本没有下乡交流的主观意愿。近年来很多新聘农村教师并不能安心从教,只是把教师作为一个职业跳板,一有时机便转考公务员或想方设法调到更理想的单位去。每年有很多新教师选择离职,招人易,留人难的问题突显。
(五)教育管理较为僵化。随着教育快速开展,乡镇中心学校所承担的各项非教学任务越来越多,行政管理职能越来越明显。如催促乡镇内工程建设、负责后勤保障效劳等繁杂的非教学事务,如果不实行专职办理,既难以很好地完成实际交办的各项事务,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此外,由于当前中小学校无法建立对公的备用金账户,学校备用金实际只能借助个人账户进行管理,这既不平安,也为标准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难以化解的难题,必须要在政策层面出台措施予以解决。
三、具体建议
(一)强化省级教育统筹,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支持力度。建议从省级政府层面加强统筹,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力度,尽量让县级政府减少或免于为中央、省级投资工程配套工程资金,帮助贫困地区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促进省域教育公平开展。
(二)强化教育绩效考核,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开展战略。要从省级层面尽快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开展评估考核体系,把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绩效考核,并适当提高考核评价的权重,确保地方政府切实履行好优先规划教育开展、保障教育投入、落实师资编制、标准教育管理的责任。
(三)推行连片集中办学,切实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和教学质量。针对贫困山区学生居住分散、上学路途遥远的特点,建议在地理位置相对中心、交通相对方便的村建寄宿学校,同时配套建设教师周转房、食堂等生活效劳设施,将分散在各村单班点的学生集中教学,集中管理,让遥远山区的每一名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一样享受平等教育和优质教育,真正实现公平教育全覆盖。
(四)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畅通教师交流轮岗渠道。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城乡教育质量上下的关键指标。一是要切实提高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的待遇,增加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这样既有利于留住人才,也有利于促进XX县区优质师资向农村流动。二是完善教师交流轮岗的鼓励保障机制。现行的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教师[2023]4号)规定“将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作为申报评审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和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建议将“1年以上〞改为“3年以上〞,这样既有利于轮岗教师安心教学,又有利于出成果、出绩效。三是要重视师范人才的定向培养。从省级层面出台面向本地高中生定向培养的本科、专科师范生的政策,重新重视师范教育体系建设,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加优质、更加稳定的师资人才,加速乡村教育的振兴。
(五)深化教育顶层改革,消除管理体制与开展不适问题。一是要理顺乡镇中心学校管理体制。建议根据中心学校实际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能,赋予其行政管理属性,增设一定的教育管理类事业编制,使其既不占用一线教师编制,又能成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各乡镇中小学管理的不可或缺的助手。二是合理标准乡村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议明确出台政策,允许各中小学建立备用金对公账户,解决单位只能用个人账户存放备用金所带来的资金不平安、管理不标准的问题。
第6页 共6页